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腦白質結構異常的影像學證據(jù)
本文關鍵詞: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腦白質結構異常的影像學證據(jù)
更多相關文章: 額葉挫裂傷 彌散張量成像 皮質脊髓束 SPM8 GOS 額葉挫裂傷 TrackVis Diffusion Toolkit 皮質脊髓束 GOS
【摘要】:第一部分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皮質脊髓束的DTI研究目的慢性恢復期的額葉挫裂傷患者的運動功能有著不同程度的下降,這些功能的異常因伴隨大腦結構的破壞而產生,本文采用彌散張量成像技術(difi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探討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下行運動纖維束—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的完整性。方法采用1.5T Signa GE磁共振成像儀對15例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和21例正常志愿者進行彌散張量成像檢查,利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估患者運動能力,采用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8)軟件對全腦范圍的FA參數(shù)圖進行T檢驗,并分析與評估病人組患側皮質脊髓束FA值的改變。 結果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全腦出現(xiàn)廣泛性的FA值下降,主要集中在額、枕、顳葉的灰白質,胼胝體,小腦白質和腦深部白質,其中最顯著的區(qū)域為額葉及枕葉。相比于正常對照(0.44±0.03),患者組(0.35±0.04)全腦平均FA值有明顯降低(t=-7.151,P0.001)。結論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在額、枕葉等處出現(xiàn)的FA值下降反應了全腦范圍內廣泛的白質結構的損傷,這些腦區(qū)的損傷可能是額葉挫裂傷患者的運動功能損傷的機制。第二部分纖維束示蹤觀察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皮質脊髓束的損害目的選取皮質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感興趣區(qū)(ROD進行纖維束示蹤,觀察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皮質脊髓束的損害。方法將患者組的病灶統(tǒng)一翻轉至左側,將入組15例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和21例正常志愿者的DTI圖像使用TrackVis Diffusion Toolkit軟件進行皮質脊髓束纖維示蹤,選取大腦腳為ROI,獲得由上至下走形的纖維束即皮質脊髓束,測量兩側皮質脊髓束的平均纖維束數(shù)量(TN),并計算兩組被試兩側皮質脊髓束TN的差值(右側減去左側)即DTN。結果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者組患側大腦的皮質脊髓束數(shù)量比健側減少,患者皮質脊髓束區(qū)域的DTN值較對照組顯著增高(P0.05)。結論GOS評分4-5,即運動功能恢復較好的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患側皮質脊髓束數(shù)量的顯著減少更加指向性地反應了皮質脊髓束的損傷。這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方法更客觀、更明確地反應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皮質脊髓束的狀態(tài)。
【關鍵詞】:額葉挫裂傷 彌散張量成像 皮質脊髓束 SPM8 GOS 額葉挫裂傷 TrackVis Diffusion Toolkit 皮質脊髓束 GOS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651.15;R445.2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英文縮略詞表9-12
- 前言12-14
- 文獻綜述 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腦白質結構異常的影像學證據(jù)14-25
- 第一部分 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皮質脊髓束微觀結構的DTI研究25-31
- 1 資料與方法26-27
- 2 結果27-29
- 3 討論29-31
- 第二部分 纖維束示蹤觀察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皮質脊髓束的損害31-37
- 1 資料與方法31-34
- 2 結果34-35
- 3 討論35-37
- 參考文獻37-42
- 致謝42-44
- 個人簡介44
- 已發(fā)表論文情況4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天驥;嚴重閉合性肝挫裂傷搶救成功一例報告[J];北京醫(yī)學;1982年03期
2 葉繼青;;基層醫(yī)院救治閉合性肝挫裂傷的體會[J];中級醫(yī)刊;1987年04期
3 白云生;基層醫(yī)院救治嚴重肝挫裂傷121例分析[J];河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張金根,孫惠川,馬曾辰;22例肝挫裂傷治療體會[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1年03期
5 康明;頭皮挫裂傷兩種處理方法比較[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2年05期
6 劉明發(fā),莊明華,張增良;額葉挫裂傷262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yī)學;2004年08期
7 張斌;栗潔;;額葉挫裂傷致死亡診治體會[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06年03期
8 張強;蔡嵩;;76例外傷性額葉挫裂傷的治療體會[J];腦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6年05期
9 楊國芳;黃漢昌;賈文慶;;額葉挫裂傷56例臨床分析[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06年06期
10 余秋根;陳奇翰;黃敏勝;;單純額葉挫裂傷的臨床特點與治療[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卓建新;;肝挫裂傷非手術治療24例臨床報告[A];第三屆全國急診創(chuàng)傷學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2 杜浩;徐國政;馬廉亭;秦尚振;郭再玉;;一側開顱清除對側額葉挫裂傷[A];湖北省暨武漢市病理生理學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3 章紅光;;鼻眶頜面部嚴重挫裂傷55例診治體會[A];2005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4 杜春學;;閉合性脾挫裂傷15例手術治療體會[A];第十一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會議暨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成立二十周年慶典論文匯編[C];2006年
5 楊紀明;張波;郭電渠;王瑞星;李小波;;額葉挫裂傷術后中樞性低鈉血癥的臨床分析[A];2011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6 鄭偉琴;;外置紗墊加壓縫合法治療肛周會陰挫裂傷11例[A];中西醫(yī)結合大腸肛門病研究新進展——第十屆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大腸肛門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汪月紅;徐盈;程志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眼瞼挫裂傷伴隨顱腦、顏面等部挫傷病人56例臨床觀察[A];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眼科分會2009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論文集[C];2009年
8 王維民;趙緒文;劉生學;李波;;頭部受多次鈍器輕打擊致死機理探討[A];第四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上卷)[C];1991年
9 歐陜興;張莉;李彬;李小榮;李葉闊;李松娜;龍芳;陳宇珂;彭光明;錢民;許玉清;喬國慶;;雙源CT對豬急性重度心肌挫裂傷左心功能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放射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楊雯;慢性額葉挫裂傷患者腦白質結構異常的影像學證據(jù)[D];東南大學;2016年
2 張國炳;多巴胺D1受體基因(-48A/G)多態(tài)性與額葉挫裂傷后認知障礙相關性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5969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596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