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jié)假體周圍感染患者血小板功能變化的臨床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02 11:58
背景和目的隨著人口老齡化進展,越來越多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患者選擇接受膝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療,盡管關節(jié)外科醫(yī)生采取各種措施期望降低感染風險,但遭受人工膝關節(jié)假體周圍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的患者總體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并且成為早期膝關節(jié)翻修手術的主要原因。假體周圍感染被認為是關節(jié)置換術后早期最嚴重的并發(fā)癥。目前PJI可選擇的治療方式有非手術治療、一期翻修及二期翻修等。在眾多治療方式中,二期翻修被認為是治療感染的金標準。二期翻修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曠置手術,包括關節(jié)腔清理、假體取出、抗生素骨水泥間隔器植入,曠置手術后需要繼續(xù)規(guī)范抗感染治療;第二階段在感染治愈后取出臨時假體并使用膝關節(jié)翻修專用工具重新植入新的人工關節(jié)假體。PJI患者活動能力差,臥床時間長,加之感染導致血小板功能異常,這極有可能導致血栓及栓塞事件發(fā)生的風險增加,因此在上述事件發(fā)生前應積極關注高;颊叩难“骞δ茏兓,總結其變化規(guī)律,及時調整治療措施,通過監(jiān)測血栓形成前的高聚集狀態(tài)提供有價值的預警信息。近年來血小板在感染性疾病的...
【文章來源】:鄭州大學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1兩組MAT、PLT及MPV比較
第一部分 假體周圍感染患者曠置術前血小板功能的變化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較 組 MAR(53.59±11.40)高于 B 組 MAR(46.02±14.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P<0.05),見圖 3.1A。 組 AAR(51.62±12.39)高于 B 組 AAR(45.40±13.15),差異具有統(tǒng)計P<0.05),見圖 3.1B。A BA 組與 B 組術前血小板各項功能的比較
第二部分 假體周圍感染患者曠置術后 14 天內血小板功能的變化,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 3.2A。術后 1 天、術后 3 天、術后 7 天 AAR(57.87±11.48,62.95±11.97,5高于 B 組 AAR(49.40±13.60,52.87±11.74,47.13±12.44),差異具義(P<0.05);A 組術后 14 天 AAR(48.70±11.05)高于 B 組 AAR(4,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 3.2B。A 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人工關節(jié)置換患者術后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 龔江浩,蔡航,鮑豐,陳旭宏.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5(11)
[2]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新檢測方法和儀器的性能評價及臨床應用[J]. 張有濤,趙益明,季順東,趙赟霄,蔣敏,金曉華,史進方,顧國浩,阮長耿.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3(03)
[3]血小板功能檢測的研究進展[J]. 楊超,王捷熙,韓穎.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07(05)
本文編號:3471939
【文章來源】:鄭州大學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3.1兩組MAT、PLT及MPV比較
第一部分 假體周圍感染患者曠置術前血小板功能的變化血小板聚集功能比較 組 MAR(53.59±11.40)高于 B 組 MAR(46.02±14.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P<0.05),見圖 3.1A。 組 AAR(51.62±12.39)高于 B 組 AAR(45.40±13.15),差異具有統(tǒng)計P<0.05),見圖 3.1B。A BA 組與 B 組術前血小板各項功能的比較
第二部分 假體周圍感染患者曠置術后 14 天內血小板功能的變化,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 3.2A。術后 1 天、術后 3 天、術后 7 天 AAR(57.87±11.48,62.95±11.97,5高于 B 組 AAR(49.40±13.60,52.87±11.74,47.13±12.44),差異具義(P<0.05);A 組術后 14 天 AAR(48.70±11.05)高于 B 組 AAR(4,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 3.2B。A B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人工關節(jié)置換患者術后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 龔江浩,蔡航,鮑豐,陳旭宏.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5(11)
[2]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新檢測方法和儀器的性能評價及臨床應用[J]. 張有濤,趙益明,季順東,趙赟霄,蔣敏,金曉華,史進方,顧國浩,阮長耿.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3(03)
[3]血小板功能檢測的研究進展[J]. 楊超,王捷熙,韓穎. 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07(05)
本文編號:34719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34719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