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追蹤技術在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前后評估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價值
發(fā)布時間:2021-07-23 12:27
目的:應用斑點追蹤技術評估中度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經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前后心臟的改變,以了解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對中度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療效,并探討二維斑點追蹤技術的臨床價值。材料及方法:中度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組(IMR組):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靜息下經冠狀動脈造影及超聲心動圖確診的中度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患者35例,最終符合圖像要求及完成隨訪者20例,其中男性18例,平均年齡(60.21±5.83)歲。無二尖瓣返流的冠心病組(CHD組):選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靜息下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的單純冠心病患者26例,最終符合圖像要求及完成隨訪者20例,其中男性16例,平均年齡(62.80±7.22)歲。在靜息狀態(tài)下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檢查,在標準切面下測得二維圖像相關參數:左房內徑(LAD)、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容積(LVESV)、左室舒張末容積(LVEDV)、左室射血分數(LVEF)由Simpson法測量。另獲取6個標準切面的二維動態(tài)圖像記錄3個心動周期以上(二尖瓣、乳頭肌、心尖短軸切面以及心尖兩腔、三...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心臟17節(jié)段分析圖
第1章緒論6步增加了不對稱或對稱相關的MR的產生。心臟17節(jié)段分析法是現(xiàn)今美國心臟協(xié)會較為推薦的研究心臟節(jié)段的方式,也是心臟超聲醫(yī)師的常用工具。它是將心臟短軸層面分為二尖瓣水平(基底段)、乳頭肌水平(中間段)、心尖段。又進一步將二尖瓣和乳頭肌水平的心肌分為6個壁,分別是前壁、前側壁、下側壁、下壁、后間隔、前間隔,心尖段分為4個壁,分別是前壁、側壁、下壁、間隔,加上心尖帽一共是17段(見圖1.1)。心肌的主干供血是左冠脈的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脈,它們供血區(qū)域分布于17節(jié)段圖上如下(見圖1.2)。圖1.1心臟17節(jié)段分析圖圖1.2心臟冠脈供血分布圖圖1.1、1.2來源于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709/15/2347118_574256490.shtml。注:前降支供血區(qū)為:1.前壁基底段2.前間隔基底段7.前壁中間段8.前間隔中間段13.前壁心尖段14.前間隔心尖段回旋支供血區(qū)為:5.下側壁基底段6.側壁基底段11.下側壁中間段12.側壁中間段16.側壁心尖段右冠脈供血區(qū)為:3.后間隔基底段4.下壁基底段9.后間隔中間段10.下壁中間段15.下壁心尖段返流程度的評估方法有很多,目前最推薦的定量方法是等速表面積法(proximalisovelocitysurfacearea,PISA),通過測量計算得出有效返流孔面積(effectiveregurgitantorificearea,EROA)、返流容積(regurgitantvolume,RVol)和返流比(regurgitantfraction,RF)。計算方法:EROA=2πr2×Va/PeakMRV(CW),RVol(cc)=EROA(cm2)×TVIMR(cm)(Va:混疊速度;TVI:二尖瓣反流時間-速度積分)。2017年AHA/ACC指南中,MR分級為無或微量、輕度
第3章結果3.4心肌應變術前預測CABG術后殘余返流的價值對IMR組殘余返流與返流改善者術前常規(guī)超聲參數進行比較,兩組的差異并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3.1)。圖3.1殘余返流組與返流改善組術前常規(guī)參數比較在對IMR組患者術后3月進行追蹤隨訪過程中,其中14例患者術后返流有改善,6人術后有殘余返流,4人死亡(1例死于心肌梗死,1例死于腎衰竭,2例死于心力衰竭),2人再次入院。利用術前圓周、縱向應變預測CABG術后殘余返流的發(fā)生(圖3.2)。在左室基底段(圖A)預測殘余返流時,徑向應變截斷值為-14.85時效果最佳,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3.3%、78.6%;圓周應變最佳截斷值為-14.25,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66.7%、92.9%。在左室中間段(圖B)預測殘余返流時,圓周應變截斷值為-14.10時效果最佳,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50.0%、92.9%;縱向應變最佳截斷值為-16.00,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66.7%、85.7%。2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缺血性二尖瓣返流[J]. 張曉輝. 河北醫(yī)藥. 2014(21)
[2]實時三維斑點追蹤成像對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縮功能的研究[J]. 姚文雙,劉昕,王建華,高磊,傅群峰. 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4(08)
[3]超聲心動圖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 唐紅. 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1(10)
本文編號:3299288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心臟17節(jié)段分析圖
第1章緒論6步增加了不對稱或對稱相關的MR的產生。心臟17節(jié)段分析法是現(xiàn)今美國心臟協(xié)會較為推薦的研究心臟節(jié)段的方式,也是心臟超聲醫(yī)師的常用工具。它是將心臟短軸層面分為二尖瓣水平(基底段)、乳頭肌水平(中間段)、心尖段。又進一步將二尖瓣和乳頭肌水平的心肌分為6個壁,分別是前壁、前側壁、下側壁、下壁、后間隔、前間隔,心尖段分為4個壁,分別是前壁、側壁、下壁、間隔,加上心尖帽一共是17段(見圖1.1)。心肌的主干供血是左冠脈的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脈,它們供血區(qū)域分布于17節(jié)段圖上如下(見圖1.2)。圖1.1心臟17節(jié)段分析圖圖1.2心臟冠脈供血分布圖圖1.1、1.2來源于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709/15/2347118_574256490.shtml。注:前降支供血區(qū)為:1.前壁基底段2.前間隔基底段7.前壁中間段8.前間隔中間段13.前壁心尖段14.前間隔心尖段回旋支供血區(qū)為:5.下側壁基底段6.側壁基底段11.下側壁中間段12.側壁中間段16.側壁心尖段右冠脈供血區(qū)為:3.后間隔基底段4.下壁基底段9.后間隔中間段10.下壁中間段15.下壁心尖段返流程度的評估方法有很多,目前最推薦的定量方法是等速表面積法(proximalisovelocitysurfacearea,PISA),通過測量計算得出有效返流孔面積(effectiveregurgitantorificearea,EROA)、返流容積(regurgitantvolume,RVol)和返流比(regurgitantfraction,RF)。計算方法:EROA=2πr2×Va/PeakMRV(CW),RVol(cc)=EROA(cm2)×TVIMR(cm)(Va:混疊速度;TVI:二尖瓣反流時間-速度積分)。2017年AHA/ACC指南中,MR分級為無或微量、輕度
第3章結果3.4心肌應變術前預測CABG術后殘余返流的價值對IMR組殘余返流與返流改善者術前常規(guī)超聲參數進行比較,兩組的差異并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3.1)。圖3.1殘余返流組與返流改善組術前常規(guī)參數比較在對IMR組患者術后3月進行追蹤隨訪過程中,其中14例患者術后返流有改善,6人術后有殘余返流,4人死亡(1例死于心肌梗死,1例死于腎衰竭,2例死于心力衰竭),2人再次入院。利用術前圓周、縱向應變預測CABG術后殘余返流的發(fā)生(圖3.2)。在左室基底段(圖A)預測殘余返流時,徑向應變截斷值為-14.85時效果最佳,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83.3%、78.6%;圓周應變最佳截斷值為-14.25,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66.7%、92.9%。在左室中間段(圖B)預測殘余返流時,圓周應變截斷值為-14.10時效果最佳,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50.0%、92.9%;縱向應變最佳截斷值為-16.00,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66.7%、85.7%。2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缺血性二尖瓣返流[J]. 張曉輝. 河北醫(yī)藥. 2014(21)
[2]實時三維斑點追蹤成像對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縮功能的研究[J]. 姚文雙,劉昕,王建華,高磊,傅群峰. 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4(08)
[3]超聲心動圖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療中的應用[J]. 唐紅. 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1(10)
本文編號:32992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329928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