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經皮內鏡下頸椎間盤髓核摘除術的術中定位方法與安全范圍參數(shù)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23 14:46
研究背景與目的:保守治療無效的神經根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等需手術治療,基于頸椎后路“鑰匙孔”(Key-hole)技術發(fā)展而來的頸椎后路經皮內鏡椎間盤髓核摘除術(Percutaneous Posterior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是目前主要的研究熱點,術中首先要確定進入點V點后開骨窗,目前主要方法為在C臂機頸椎前后位X線上找到并反復確認其位置,另因V點附近毗鄰硬脊膜、椎動脈等重要結構,故極易引起嚴重并發(fā)癥。本研究設想通過三維CT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3D-CT)或3D頸椎打印技術較頸椎前后位X線更容易確定V點的位置,再根據(jù)棘突中心到V點的距離確定手術病人皮膚上的旁開距離,如果這種方法可行,那么PPECD技術的入路操作將會變得相對簡單,可以增大手術的安全性以及減少操作者和病人在X射線下的暴露時間,節(jié)省醫(yī)療成本。實驗通過在三維CT重建圖像與實體標本上進行V點與棘突連線的距離測量并進行統(tǒng)計學比較來進行驗證,同時通過在...
【文章來源】:南昌大學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三維CT重建圖像上獲取V點位置
第2章材料與方法4序列圖像導入PACS系統(tǒng)中進行三維成像,并標識出C3/4-C6/7的V點,考慮到實際中由于存在皮膚和肌肉的覆蓋V點與棘突近似處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取其對應CT橫截面圖上測量與棘突中線的垂直距離(見圖2-1、圖2-2)。圖2-1三維CT重建圖像上獲取V點位置Figure2-1obtainingV-pointpositionon3DCTreconstructionimage圖2-2V點對應CT橫截面圖像上測量到棘突連線距離Fig.2-2measurementofthedistancetothespinousprocesslineontheCTcrosssectionimagecorrespondingtoV-point
第2章材料與方法52.2.2觀察與實體測量小心去除20具頸椎標本的肌肉組織,完整保留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小關節(jié),關節(jié)囊,椎間盤,橫突及棘突結構,暴露出椎骨,辨認出C3/4-C6/7的V點,并打入2mm克氏針,并由3人用游標卡尺測量出克氏針與棘突連線的距離,每人測量2次,每次相隔1月以上,不提供任何與測量有關的信息(圖2-3)。2.2.3測量安全范圍參數(shù)另取20具標本剔除所有軟組織并切開C3/4-C6/7關節(jié)囊,注意保護小關節(jié)面不受損傷,小心分離C3/4-C6/7節(jié)段,注意保持硬脊膜和椎動脈的完整性,辨認出左右兩側每個節(jié)段對應V點,觀察其與椎動脈,硬脊膜,神經根和小關節(jié)的位置關系,然后用游標卡尺在C3/4-C5/6各下位椎骨橫斷面測量出左右兩側V點與硬脊膜外側邊距離A,與椎動脈垂直距離B,與椎動脈水平距離C,小關節(jié)面寬度D,由3人進行測量,每人測量2次,每次相隔1月以上,不提供任何與測量有關的信息(圖2-4)。圖2-3實體標本上測量V點與棘突距離Figure2-3distancebetweenV-pointandspinousprocessmeasuredonsolidspecimen
本文編號:3047758
【文章來源】:南昌大學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三維CT重建圖像上獲取V點位置
第2章材料與方法4序列圖像導入PACS系統(tǒng)中進行三維成像,并標識出C3/4-C6/7的V點,考慮到實際中由于存在皮膚和肌肉的覆蓋V點與棘突近似處于同一平面上,因此取其對應CT橫截面圖上測量與棘突中線的垂直距離(見圖2-1、圖2-2)。圖2-1三維CT重建圖像上獲取V點位置Figure2-1obtainingV-pointpositionon3DCTreconstructionimage圖2-2V點對應CT橫截面圖像上測量到棘突連線距離Fig.2-2measurementofthedistancetothespinousprocesslineontheCTcrosssectionimagecorrespondingtoV-point
第2章材料與方法52.2.2觀察與實體測量小心去除20具頸椎標本的肌肉組織,完整保留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小關節(jié),關節(jié)囊,椎間盤,橫突及棘突結構,暴露出椎骨,辨認出C3/4-C6/7的V點,并打入2mm克氏針,并由3人用游標卡尺測量出克氏針與棘突連線的距離,每人測量2次,每次相隔1月以上,不提供任何與測量有關的信息(圖2-3)。2.2.3測量安全范圍參數(shù)另取20具標本剔除所有軟組織并切開C3/4-C6/7關節(jié)囊,注意保護小關節(jié)面不受損傷,小心分離C3/4-C6/7節(jié)段,注意保持硬脊膜和椎動脈的完整性,辨認出左右兩側每個節(jié)段對應V點,觀察其與椎動脈,硬脊膜,神經根和小關節(jié)的位置關系,然后用游標卡尺在C3/4-C5/6各下位椎骨橫斷面測量出左右兩側V點與硬脊膜外側邊距離A,與椎動脈垂直距離B,與椎動脈水平距離C,小關節(jié)面寬度D,由3人進行測量,每人測量2次,每次相隔1月以上,不提供任何與測量有關的信息(圖2-4)。圖2-3實體標本上測量V點與棘突距離Figure2-3distancebetweenV-pointandspinousprocessmeasuredonsolidspecimen
本文編號:30477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304775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