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胰腺切除術后胰瘺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分析
本文選題:胰腺切除術 + 胰腺瘺 ; 參考:《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7年03期
【摘要】:目的:探討影響遠端胰腺切除術后胰瘺發(fā)生的相關性因素。方法:回顧2010年2月—2016年5月所實施的100例遠端胰腺切除術患者臨床資料,對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與多因素分析。結果:100例患者中32例(32%)發(fā)生術后胰瘺,包括A級胰瘺(無臨床意義)18例(18%),有臨床意義的胰瘺14例(14%),其中B級胰瘺8例,C級胰瘺6例。單因素分析中,高體質量指數(shù)(≥25kg/m~2)與術后胰瘺發(fā)生有關(χ~2=4.128,P=0.042),但與有臨床意義的胰瘺發(fā)生無關(χ~2=1.545,P=0.214),軟胰腺質地與胰瘺及有臨床意義的胰瘺發(fā)生均明顯有關(χ~2=4.569,P=0.033;χ~2=11.374,P=0.001)。多因素分析中軟胰腺質地是胰瘺及有臨床意義的胰瘺發(fā)生的唯一獨立危險因素(OR=2.476,P=0.043;OR=8.012,P=0.003)。結論:胰腺質地是遠端胰腺切除術后胰瘺發(fā)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于胰腺質地軟者,應采取積極防治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pancreatic fistula after distal pancreatectomy. Methods: To review 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patients with distal pancreatectomy from February 2010 to May 2016,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by single factor and multi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32 cases (32%) of 100 patients had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including a grade pancreatic fistula (no clinical intention). 18 cases (18%), 14 cases of pancreatic fistula 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14%), including 8 cases of B pancreatic fistula and 6 cases of C pancreatic fistula. In single factor analysis, high body mass index (> 25kg/m~2) wa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 (x ~2=4.128, P=0.042), but there was no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ancreatic fistula (x ~2=1.545, P=0.214), soft pancreas texture and pancreatic fistula and clinically significant pancreatic fistula. The texture of the soft pancreas is the onl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ancreatic fistula 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ancreatic fistula (OR=2.476, P=0.043; OR=8.012, P=0.003) in multifactor analysis. 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the pancrea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f pancreatic fistula after the distal pancreatic rese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pancreas is of the texture of the pancreas. The soft people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ure them.
【作者單位】: 浙江省安吉縣人民醫(yī)院外二科;
【分類號】:R657.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鋒;106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胰瘺的預防體會[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2年12期
2 章峰,毛智生,周正東;治療胰瘺12例報告[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1986年03期
3 高乃榮,李國強,石欣,陳懷仁;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發(fā)生胰瘺的原因分析[J];江蘇醫(yī)藥;2000年01期
4 李樹仁,胡驥瓊,張琪;腸橋袢功能在并發(fā)胰瘺中的作用[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5 耿協(xié)強,樊獻軍,譚建美,韓天民,張力峰;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中胰瘺的預防[J];西南國防醫(yī)藥;2000年03期
6 韓景光 ,黎盛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吻合胰瘺的防治[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2年03期
7 秦錫虎,黃伯華,朱峰;胰腺膿腫術后長期胰瘺的非手術治療3例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2年02期
8 鄔林泉,傅華群,蔣筱強;預防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并發(fā)胰瘺[J];江西醫(yī)藥;2002年03期
9 蓋寶東,李永超;胰瘺的非手術治療現(xiàn)狀[J];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2002年04期
10 陳映波,關遠祥,詹友慶;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殘胰重建方式與胰瘺發(fā)生率的關系[J];廣東醫(yī)學;2003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苗毅;戴存才;劉訓良;徐澤寬;錢祝銀;蔣奎榮;吳竣立;奚春華;;80歲以上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體會[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胰腺外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2 蔣新衛(wèi);嚴小貴;;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胰瘺的預防[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一屆全國胰腺外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3 李方躍;耿小平;熊奇如;;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早期并發(fā)癥的原因和對策[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一屆全國胰腺外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4 周燕;;胰十二指腸術后并發(fā)胰瘺的護理[A];中華護理學會第8屆全國造口、傷口、失禁護理學術交流會議、全國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全國神經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5 鑒敬仁;周伯華;王興東;古存;;胰管-空腸黏膜吻合預防胰瘺體會[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一屆全國胰腺外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楊曉發(fā);鄭華;周曉東;;外傷性胰瘺21例診斷與治療[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胰腺外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7 駱曉鴻;鐘必強;;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前減黃及術中引流問題的研究[A];2007年貴州省醫(yī)學會外科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8 劉紅權;謝元才;夏來陽;賴承治;;胰腸一層連續(xù)降落傘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中的應用[A];江西省第二屆胃腸外科學術會議暨江西省第十二次中西醫(yī)結合普通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9 趙順云;辛維藩;吳新民;郭亞民;;重癥急性胰腺炎術后并發(fā)胰瘺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一屆全國胰腺外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10 龔道軍;張家敏;毛根軍;厲學民;許龍?zhí)?俞世安;吳榮進;吳曉康;沈蔚;鄭樟棟;;胰腺良性病變行保留器官的胰腺切除20例臨床分析[A];2013年浙江省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戊辰;129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臨床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陳陽;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并發(fā)癥及死亡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D];山東大學;2015年
3 邢國圣;胰腸吻合口支撐管內引出與外引出對于預防胰瘺的臨床對照研究[D];內蒙古醫(yī)科大學;2014年
4 季敏;胰十二指腸切除改良胃腸減壓預防胰瘺的臨床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5 陳恩江;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C級胰瘺診治:病例報告分析[D];浙江大學;2016年
6 薛天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發(fā)生胰瘺的危險因素分析[D];鄭州大學;2014年
7 凌云;機器人輔助胰腺切除術后胰瘺相關因素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8 劉文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姜金強;胰胃吻合方式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中的臨床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馬巖;胃癌根治術后并發(fā)胰瘺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治療[D];山東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451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945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