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入路解剖、影像學基礎及微創(chuàng)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
本文選題:擴張系統(tǒng) + 局部解剖。 參考:《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對腰骶段椎旁肌肉組織進行應用解剖學研究,探究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入路的解剖學可行性,為臨床經(jīng)皮套管椎旁入路微創(chuàng)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提供參考資料。方法:選取12具成人腰段結構完整的脊柱標本,通過后路局部解剖。觀察椎旁肌間隙與多裂肌組織形態(tài),測量椎旁肌間隙與后正中線的距離,觀察并測量兩側關節(jié)突關節(jié)之間的距離及關節(jié)突與棘突之間的距離。結果:局部解剖測量結果顯示,椎旁多裂肌與最長肌間隙外緣皮膚投影與后正中線的距離在腰1至腰5水平分別為:L1:(2.29±0.12)cm;L2:(2.44±0.10)cm;L3:(2.75±0.12)cm;L4:(3.17±0.13)cm;L5:(3.35±0.09)cm;椎旁最長肌與髂肋肌間隙外緣關節(jié)突水平皮膚投影與后正中線的距離在腰1至腰5水平分別為:L1:(5.52±0.12)cm;L2:(6.66±0.11)cm;L3:(7.63±0.12)cm;L4:(7.90±0.22)cm;L5:(8.58±0.11)cm;Wiltse間隙分隔明顯,由部分脂肪組織填充,間隙內未見明顯神經(jīng)血管分布,手術操作通過經(jīng)皮套管逐級撐開,即可到達該間隙底部。自腰3至腰5水平,多裂肌組織逐漸逐漸增寬,肌束之間存在可鈍性分離的間隙,通過經(jīng)皮套管逐級撐開,可以通過多裂肌間隙到達椎板。結論:經(jīng)肌間隙入路顯露椎板可減少手術操作對椎旁肌肉的剝離,減少術后椎旁肌肉損傷,降低術后脊柱穩(wěn)定性損害及腰椎術后綜合癥的發(fā)生;通過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入路實施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chuàng)治療具有解剖學合理性,術者應根據(jù)手術目的和局部結構特點合理選擇手術入路及手術方式。目的:通過成人腰椎CT影像的觀察測量,觀察椎旁肌間隙入路的特點,分析不同節(jié)段腰椎椎旁肌間隙的位置,為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套管入路的臨床應用提供影像學參考。方法:納入42例以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主要臨床癥狀入院診療患者的CT影像學資料,觀察和測量各個節(jié)段椎旁肌間隙的影像學特點。結果:下關節(jié)突外側緣至對應棘突根部距離自上而下呈逐漸增大趨勢,以L3-L5為著,大致在2cm以內,測量結果分別為:左側:L1:(1.24±0.09)cm;L2:(1.37±0.09)cm;L3:(1.13±0.11)cm;L4:(1.46±0.10)cm;L5:(1.99±0.11)cm;右側:L1:(1.23±0.09)cm;L2:(1.37±0.09)cm;L3:(1.13±0.11)cm;L4:(1.46±0.11)cm;L5:(1.98±0.13)cm。自腰1至腰5節(jié)段,椎旁多裂肌與最長肌間隙與后正中線的距離逐漸增寬,分別為左側:L1:(2.42±0.20)cm;L2:(2.58±0.24)cm;L3:(2.80±0.22)cm;L4:(3.11±0.22)cm;L5:(3.34±0.20)cm;右側:L1:(2.35±0.19)cm;L2:(2.52±0.19)cm;L3:(2.80±0.24)cm;L4:(3.12±0.26)cm;L5:(3.37±0.22)cm。兩側多裂肌與最長肌間隙外緣至關節(jié)突連線的與中線的夾角自腰1到腰5逐漸向外側偏斜,分別為左側:L1:(-12.63±1.46)°;L2:(-11.47±1.49)°;L3:(-10.24±1.46)°;L4:(4.07±1.50)°;L5:(10.14±2.08)°;右側:L1:(-12.54±1.38)°;L2:(-1142±1.54)°;L3:(-10.21±1.58)°;L4:(4.18±1.60)°;L5:(9.91±2.33)。結論:本研究觀測結果提示,通過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入路實施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chuàng)治療是合理可行的,術者應根據(jù)手術目的結合不同節(jié)段局部解剖特點合理選擇手術入路及手術方式。目的:比較顯微鏡下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套管入路與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手術方式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方法:納入49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經(jīng)3~6個月保守治療癥狀未緩解。將49例患者隨機分為顯微鏡下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入路組(n=28)與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組(n=21),分別采用兩種不同手術方式,分析手術前后各項指標,評價顯微鏡下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套管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結果:顯微鏡下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入路組在手術時間、出血量、臥床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局部傷口疼痛時間方面顯著優(yōu)于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組,術后1、3和5 d的肌酸磷酸激酶(CPK-MM)均值明顯低于后正中入路組,術后1周、6個月時JOA評分改善率顯著高于后正中入路組(P0.05);椎旁套管入路組術后1 d、7 d VAS評分低于后正中入路組(P0.05)。結論:顯微鏡下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入路手術組在出血量、肌肉創(chuàng)傷和臨床癥狀緩解等方面優(yōu)于傳統(tǒng)后正中入路組。顯微鏡下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入路手術方式對肌肉和神經(jīng)損傷小,椎管及神經(jīng)根減壓充分,臨床療效滿意。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anatomical feasibility of the translateral approach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by applying the anatomical study to the paravertebral muscle tissue of the lumbar spine .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articular processes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rticular process and the spinous process were measured . Conclusion :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with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lateral margin of the 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pinous process is within 2 cm . L1 : ( 2.42 鹵 0.20 ) cm ; L2 : ( 2.58 鹵 0.24 ) cm ; L3 : ( 2.80 鹵 0.22 ) cm ; L4 : ( 3.11 鹵 0.22 ) cm ; L4 : ( 3.34 鹵 0.20 ) cm ; L2 : ( 3.37 鹵 0.22 ) cm ; L4 : ( 4.07 鹵 1.50 ) 擄 ; L4 : ( 4.07 鹵 1.50 ) 擄 ; L5 : ( 10.14 鹵 2.08 ) 擄 ; right : L1 : ( - 12.54 鹵 1.38 ) 擄 ; Result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eration time , bleeding volume , bed time ,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local wound pai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posterior median approach group ( P0.05 ) .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8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潘滔;;腰椎融合技術相關問題的臨床問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年39期
2 孫永生;梁朝;溫建民;;腰椎融合及其臨床應用策略[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1年16期
3 徐云杉;王宸;;腰椎融合術術式進展[J];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年02期
4 葛鵬;申才良;;腰椎融合器材料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進展[J];北方藥學;2013年05期
5 姜宇;朱國興;楊玉生;;肥胖和正常體質量腰椎融合患者并發(fā)癥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年22期
6 劉列華;蘭陽軍;周強;;腰椎融合手術方式的歷史與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年24期
7 段向東;邵仲達;謝坤南;王志強;;經(jīng)皮360°軸向腰椎融合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9年08期
8 ;第二屆首都骨科高峰論壇“腰椎外科前沿與焦點”通知[J];實用骨科雜志;2010年08期
9 ;第二屆首都骨科高峰論壇“腰椎外科前沿與焦點”通知[J];脊柱外科雜志;2010年04期
10 儲驚蟄;崔志明;;腰椎融合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趙杰;;腰椎融合/非融合術:你選擇誰?[A];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四次學術年會暨省級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8年
2 王姝南;孟令華;韓婷;田甜;劉彩霞;吳莉莉;冀秀明;于偉娜;;帕瑞昔布鈉在腰椎融合術后鎮(zhèn)痛效果及不良反應的臨床研究[A];第21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年會暨第二屆“泰山杯”全國骨科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摘要[C];2012年
3 張玉良;任忠明;周楊;王海東;裴斐;;TLIF手術中兩種椎間融合器的療效分析[A];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四次學術年會暨省級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8年
4 臧加成;馬信龍;王濤;馬劍雄;田鵬;韓超;;單側與雙側椎弓根螺釘內固定在短節(jié)段腰椎融合手術中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A];第十九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2年
5 李光美;修玉才;顧少光;劉志強;李文龍;楊明星;;腰椎滑脫的治療分析[A];中國骨傷發(fā)展戰(zhàn)略高層論壇暨中西醫(yī)結合骨傷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趙斌修;陳曉亮;王坤正;;156例退變性腰椎疾患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A];第八屆全國脊柱脊髓損傷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張獻懷;注射亞甲藍治椎間盤源性下腰痛初顯療效[N];科技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高中玉;腰椎對不同后部結構損傷后穩(wěn)定性修復能力及機制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劉耀升;下腰椎退變多因素有限元分析[D];浙江大學;2007年
3 徐宏兵;老年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付誠;腰椎經(jīng)椎間孔入路椎間融合生物力學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2 馬風華;聯(lián)合檢測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及降鈣素原對腰椎術后早期感染診斷的臨床意義[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曹勝;腰椎Modic改變及分型與椎間盤IL-1β、COX-2表達的相關性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王化瑾;單節(jié)段腰椎融合內固定術后發(fā)生鄰椎病的危險因素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蔡剛峰;經(jīng)皮套管腰椎椎旁入路解剖、影像學基礎及微創(chuàng)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孟麗娜;人工腰椎間盤置換后腰椎模型的建立及有限元分析[D];天津理工大學;2014年
7 蘇晉;腰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與生物力學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年
8 王孟;非融合技術與腰椎融合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的早期療效觀察[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黃帆;部分可吸收椎間融合器應用于恒河猴腰椎融合的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張磊;單、雙側椎弓根螺釘固定在腰椎融合手術中的療效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951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89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