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外科論文 >

行走期杜氏肌營養(yǎng)不良患兒營養(yǎng)狀況的調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15 04:17

  本文選題:肌營養(yǎng)不良 切入點:杜氏 出處:《河北醫(yī)科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目的:杜氏型肌營養(yǎng)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種男性患兒發(fā)病的退行性骨骼肌疾病,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肌無力,肌萎縮,在患兒疾病的進展和治療過程中,會出現相應的營養(yǎng)問題:如生長發(fā)育遲緩、體重增加、能量和蛋白質的需求改變、骨密度減少、便秘、吞咽困難等。本課題主要通過調查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住院和門診復查的行走期DMD患兒的體格發(fā)育狀況、營養(yǎng)不良的發(fā)生率、營養(yǎng)不良風險的程度、身體成分變化及異常化驗指標情況,以更好地為今后的臨床營養(yǎng)評估及干預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方法:1選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神經肌肉病科住院和門診復查的行走期DMD男性患兒118例,年齡5~16歲,激素用藥治療史均大于12個月。臨床癥狀和查體均符合行走期診斷標準,行走期DMD患兒按臨床癥狀分行走早期(行走姿勢或步態(tài)異常,走路或跑步易摔倒)和行走晚期(行走費力、上樓和蹲下立起困難或不能)兩組,行走早期患兒56例,年齡5~8歲;行走晚期患兒62例,年齡9~16歲。行走期DMD患兒按年齡段分5組,其中5~6歲組患兒21例;7~8歲組患兒35例;9~10歲組患兒34例;11~12歲組患兒19例;13~16歲患兒9例。2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患兒姓名、年齡、出生日期、實際年齡、疾病診斷、病程、激素用藥史、臨床表現、主要照護人、照護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居住地等。3 Z值評分法Z評分以2005年九市兒童體格發(fā)育調查數據中推薦的各年齡組身高、體重作為參考標準。Z評分的計算公式為:Z評分=[兒童測量(身高或體重)值參考標準(身高或體重)中位數]/參考標準(身高或體重)的標準差,包括年齡別體重Z值(Weight-for-age Z-score,WAZ)、年齡別身高Z值(Height-for-age Z-score,HAZ)、身高別體重Z值(Weightfor-Height Z-score,WHZ)、年齡別體質量指數Z值(body mass index-for-age Z-score,BAZ)。上述任一指標-2判定為營養(yǎng)不足,其中WAZ或BAZ-2為低體重、HAZ-2為生長遲緩、WHZ-2為消瘦,BAZ1(適用于5~18歲)為超重。存在營養(yǎng)不足或超重者判定為營養(yǎng)不良,其中Z值-3或3為重度營養(yǎng)不良。4 STAMP評分法STAMP評分是根據患兒疾病診斷、患病前后飲食攝入情況、體格生長情況三部分進行評分。首先,結合患兒疾病情況評估是否存在營養(yǎng)風險,不存在記為0分,可能存在記為2分,肯定存在記為3分。再通過問卷記錄患兒患病前后飲食攝入變化情況,飲食無變化且攝入良好記為0分,飲食攝入減少一半以上記為2分,無營養(yǎng)攝入記為3分�!�5歲的患兒以BAZ分值確定,-2BAZ+2時營養(yǎng)風險評分為0分,-3BAZ≤-2或+2≤BAZ+3時營養(yǎng)風險評分為1分,BAZ≤-3或BAZ≥+3時營養(yǎng)風險評分為3分。最后,將上述評分加和即為STAMP總評分,以STAMP總分0、1分為無或低度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風險,2、3分為有中度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風險,≥4分為有高度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的風險。5人體成分分析利用Inbody220人體成分分析儀(韓國)對患兒進行檢測。收集資料包括年齡、身高、體重、水分含量、無機鹽含量、脂肪含量、肌肉含量、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脂百分比(percent body fat,PBF%)、肥胖程度(Obesity degree,OB)、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成長分數等,并分別根據測定值做進一步評定。6實驗室檢查患者就診后空腹抽取外周靜脈血送檢血生化全項和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包括血清總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鉀(K+)、血清鈣(CA)、血清磷(P)、肌酐(CREA)、尿素(UREA),采用OLYMPUS AU5400生化檢測儀測定�?偟鞍子秒p縮脲法測定,白蛋白、球蛋白測定用溴甲酚綠法,血清鉀測定用直接電極法,血清鈣測定用分光光度法,肌酐用干片法測定。血常規(guī)指標包括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采用美國生產的COULTER ACT 5diff AL儀,檢測方法用VCS法。7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據利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率(%)表示,檢驗方法包括Pearson卡方檢驗,連續(xù)校正卡方檢驗,Fisher精確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描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基本資料118例行走期DMD患兒全部為男性,所有患兒激素用藥史均大于12個月。年齡5~16歲,平均年齡(9.04±2.41)歲,平均體重指數(BMI)(19.19±5.20)kg/m2。行走期DMD患兒家庭年收入在5~10萬者居多,占55.93%;居住地主要在農村,占69.49%,主要照護人84.75%是父母,照護者文化程度是高中學歷者占66.95%。行走早、晚患兒在家庭年收入、居住地、主要照護人及照護人文化程度方面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行走早期患兒56例,年齡5~8歲,平均年齡(7.07±1.16)歲,平均體重指數(BMI)(16.64±2.64)kg/m2。行走晚期患兒62例,年齡9~16歲,平均年齡(10.82±1.76)歲,平均體重指數(BMI)21.5±5.84 kg/m2。對照中國2~18歲兒童肥胖、超重篩查BMI界值點,達到超重或肥胖界值點者52(44.07%)例,其中行走早期DMD患兒19(33.93%)例,行走晚期DMD患兒33(53.23%)例,行走晚期DMD患兒肥胖發(fā)生率明顯高于行走早期(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行走期DMD患兒按年齡段分5組,其中5~6歲患兒21例,7~8歲患兒35例,9~10歲患兒34例,11~12歲患兒19例,13~16歲患兒9例。行走期DMD患兒達到超重或肥胖BMI界值點者,5~6歲年齡組7(33.33%)例,7~8歲年齡組12(34.29%)例,9~10歲年齡組18(52.94%)例,11~12歲年齡組9(47.37%)例,13~16歲年齡組6(66.67%)例。其中9~10歲年齡組有13(38.24%)例達到肥胖標準,11~12歲年齡組6(31.58%)例和7~8歲年齡組4(11.43%)例達到肥胖標準。2生長發(fā)育情況行走期DMD患兒存在生長遲緩、超重、肥胖和低體重,發(fā)生率分別為67.80%、50.85%、28.82%和16.10%。其中行走晚期DMD患兒生長遲緩發(fā)生率高于行走早期(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行走晚期DMD患兒BAZ評分異常者(超重和低體重)高于行走早期(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行走晚期DMD患兒WHZ評分異常者(肥胖和消瘦)高于行走早期(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行走期5個年齡段的DMD患兒營養(yǎng)不良狀況:超重在行走晚期各年齡段的發(fā)生率均高于60%,其中13~16歲時高達66.67%。生長遲緩在各個年齡段發(fā)生率均較高,11~12歲時發(fā)生率最高,達84.21%。肥胖發(fā)生率在9~10歲時高于其他年齡段。各年齡組Z評分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 STAMP營養(yǎng)不良風險評分情況行走期DMD患兒營養(yǎng)不良風險發(fā)生率高。行走早、晚期DMD患兒在中度營養(yǎng)不良風險和高度營養(yǎng)不良風險發(fā)生率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18例患兒中,高度營養(yǎng)不良風險發(fā)生率為54.24%,其中行走晚期患兒占57.81%,行走早期患兒占42.19%。行走期各年齡組DMD患兒中度營養(yǎng)不良風險和高度營養(yǎng)不良風險發(fā)生率比較(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高度營養(yǎng)不良風險發(fā)生率在9~10歲和13~16歲年齡組超過60%,分別是61.76%和66.67%,11~12歲年齡組占52.63%。4人體成分分析結果行走期DMD患兒存在BMI過量、體脂百分率高、肌肉量減少、基礎代謝率不足。行走期DMD患兒需要減少的脂肪量平均為(6.25±8.05)kg,需要增加的肌肉量平均為(2.33±3.80)kg,其中行走晚期DMD患兒需要減少的脂肪量和需要增加的肌肉量較多(P0.05),行走晚期DMD患兒的成長分數較低(P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行走晚期DMD患兒BMI異常(嚴重過量、過量和不足)發(fā)生率高于行走早期(P0.05),肥胖程度異常(嚴重過量、過量和虛弱)發(fā)生率高于行走早期(P0.05),行走晚期患兒基礎代謝率不足的發(fā)生率高于行走早期患兒(P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5實驗室檢查指標行走期DMD患兒化驗指標異常結果均是低于正常值,其中總蛋白低發(fā)生率為36.44%,白蛋白低發(fā)生率為14.41%,紅細胞計數低發(fā)生率為11.02%,血紅蛋白低發(fā)生率為28.81%,所有患兒肌酐值均低于正常,發(fā)生率為100.00%。結論:1行走晚期DMD患兒肥胖發(fā)生率較高。2行走期DMD患兒存在生長遲緩、超重、肥胖和低體重。行走晚期DMD患兒生長遲緩的發(fā)生率高。3行走期DMD患兒存在基礎代謝率不足、肌肉量減少、肌酐值低、體重指數和體脂百分率超標。行走晚期患兒基礎代謝率更低。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46.2;R459.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胡景敏;邊姍姍;張志廣;;人體成分分析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J];醫(yī)學綜述;2016年19期

2 趙明利;李寧;;人體成分分析及其應用[J];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2016年01期

3 李麗;牟瑛;孫巖峰;李卉;;Duchenne型肌營養(yǎng)不良患兒營養(yǎng)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性[J];武警醫(yī)學;2015年05期

4 萇飛霸;尹軍;顏樂先;彭潤;;基于生物電阻抗法的人體成分測量系統(tǒng)的研究與評價[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14年02期

5 謝琪;洪莉;林媛;陳志玲;謝立新;;兒科住院患者營養(yǎng)狀況及營養(yǎng)風險調查[J];臨床兒科雜志;2013年08期

6 謝周龍龍;洪莉;馮一;沈麗媛;費俊;趙卓琦;沈南平;;運用改良STAMP評分對1201例外科住院患兒進行營養(yǎng)風險評估及臨床結局相關性分析[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2年10期



本文編號:161439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61439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062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