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壓吸引裝置聯(lián)合微針技術促進靜脈淤血皮瓣回流的實驗研宄
本文關鍵詞: 自身對照實驗 靜脈淤血皮瓣 負壓創(chuàng)面治療技術 微針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出處:《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研究背景:皮瓣移植是整形外科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治療手段,然而皮瓣移植術后的血管危象特別是靜脈淤血一直是整形外科醫(yī)師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干預皮瓣靜脈淤血的方法包括各種抗凝溶栓藥物的使用、醫(yī)用水蛭、高壓氧、小切口放血以及最新的細胞及基因治療等?v然采取多種方法,仍不可避免的會在臨床上遇到因靜脈淤血而引起的皮瓣部分甚至完全壞死。負壓創(chuàng)面治療技術是近二十年來提出的一種處理各種復雜創(chuàng)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方法,其運用于靜脈淤血后皮瓣壞死的創(chuàng)面治療往往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微針可在皮膚上創(chuàng)造微米級藥物運送通道,穿刺深度僅達角質層,未觸及神經末梢,不產生痛覺。能否利用微針創(chuàng)造的多個通道,聯(lián)合負壓的作用,改善靜脈淤血皮瓣的微循環(huán),從而提高皮瓣成活率,這在目前的研究報道中十分少見。研究目的:1、對兔的耳部血管進行系統(tǒng)和深入的研究,觀察其對稱性及主要的動靜脈血管分布,為兔耳皮瓣作為動物實驗模型提供解剖學依據(jù);2、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可用于自身對照的兔耳靜脈淤血皮瓣模型;3、運用兔耳靜脈淤血皮瓣自身模型研究負壓創(chuàng)面吸引裝置聯(lián)合微針治療在靜脈淤血皮瓣治療中的相關機制和治療效果,探索簡便有效救治靜脈淤血皮瓣的方法,為進一步指導臨床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和結果:1、兔耳血管鑄型的建立方法:對5只實驗兔的頭顱進行標本的分離、灌注、腐蝕和沖洗,通過化學性血管鑄型的方法建立雙側兔耳的血管模型,觀察雙側兔耳主要動靜脈的走形及分布。結果:成功建立了兔耳的血管鑄型,兔耳主要的動靜脈走形比較穩(wěn)定,兩側分布基本對稱。2、兔耳靜脈淤血皮瓣模型的建立方法:將15只實驗兔雙側兔耳均作為實驗對象,設計長寬6X3cm2的皮瓣,根據(jù)蒂部寬度的不同分為蒂部3cm、2cm、1cm、0.5cm及Ocm組,僅保留耳后動脈作為供血動脈,蒂部皮膚為靜脈回流唯一通道;觀察不同組之間、同一只實驗兔雙側兔耳之間皮瓣的變化及成活率。結果:在蒂部寬度相同的條件下,同一實驗兔雙側兔耳靜脈淤血皮瓣成活的面積大致相同,不同實驗兔之間存在一定差異:蒂部寬度不同的實驗組之間皮瓣成活率差異較大;蒂部0.5cm的皮瓣形成皮瓣淤血的范圍及概率更高。3、封閉式負壓吸引裝置聯(lián)合微針治療對兔耳靜脈淤血皮瓣的影響方法:選擇13只實驗兔雙側兔耳均作為實驗對象,隨機選擇一側為實驗組,另一側為對照組,設計長寬6X3cm2,蒂部0.5cm的靜脈淤血皮瓣,實驗組術后即刻予滾針在皮瓣遠端1/2行穿刺治療,并行VAC裝置固定,低分子肝素鹽水保持滾針穿刺孔道通暢;對照組僅給予適當加壓包扎。3天后去除VAC裝置,雙側皮瓣于相同位置取材,檢測MDA、SOD、NO值,行病理切片、VEGF免疫組化檢測,觀察術后7天雙側皮瓣成活率。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術后3天的MDA、SOD、NO值,VEGF免疫組化,術后7天的成活率均存在差異,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實驗組明顯好于對照組。研究結論:1、實驗兔雙側兔耳的主要動靜脈走形、分布基本對稱,以雙側兔耳建立的淤血皮瓣模型結果顯示雙側對稱性良好,可作為自身對照的模型。2、動物實驗表明負壓封閉治療裝置聯(lián)合微針治療可顯著降低氧自由基的損傷,提高VEGF的表達,促進皮瓣血管新生,從而促進靜脈淤血皮瓣的回流,改善靜脈淤血皮瓣的成活。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skin flap ,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ta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various complex wound surfaces and to treat deep drainage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the same survival rate 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sid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better survival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強;劉暢;肖釗明;賀善禮;李澤宇;洪輝文;吳坤成;李忠華;;防腐固定材料腦靜脈血管鑄型標本制作的方法[J];解剖學研究;2011年01期
2 曹愛兵;曹瑞治;葉碧武;余英劍;劉恒;;尿激酶溶解大鼠皮瓣終末支動脈血栓的實驗研究[J];廣州醫(yī)學院學報;2014年02期
3 鄢飛;鮑同柱;劉萬軍;;負壓封閉引流在骨科的臨床應用[J];實用骨科雜志;2011年01期
4 李靖;陳紹宗;李學擁;張翠英;;封閉負壓引流對創(chuàng)面微循環(huán)超微結構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6年01期
5 趙永剛;范金才;;靜脈淤血組織的成活機制探討[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7年06期
6 王欣;張世民;祝曉忠;張英琪;俞光榮;;低分子肝素對指動脈逆行島狀皮瓣靜脈危象的預防[J];實用骨科雜志;2013年05期
7 李金清,陳紹宗,李學擁,許龍順,石冰;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對加速慢性創(chuàng)面愈合的機制[J];中國臨床康復;2002年04期
8 呂小星,陳紹宗,李學擁,李望舟,胡昭華,曹大勇;封閉負壓引流技術對創(chuàng)周組織水腫及血管通透性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3年08期
9 曹大勇,陳紹宗,湯蘇陽,胡昭華,宋玫,呂曉星;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對人慢性創(chuàng)面血管生成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4年02期
10 李清華;李霞;張健;王明青;;全厚皮移植中簡易負壓引流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年18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永紅;不同位置的負壓吸引法對靜脈淤血皮瓣微血管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3年
2 武春雷;開放骨折行負壓封閉引流(VSD)和常規(guī)換藥后創(chuàng)面細菌學比較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4516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45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