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神經的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在乳房重建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吻合神經的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在乳房重建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乳房重建 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 神經吻合 感覺恢復
【摘要】:背景乳腺癌是女性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逐年增加,且發(fā)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對女性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外科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有效手段,但術中多需將患側乳房切除;颊咝g后形體改變,需承受較大的身體和精神創(chuàng)傷。現(xiàn)代女性在解除乳腺癌病患痛苦之后,對自身身心健康的恢復更加關注。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乳房再造手術可滿足乳腺癌術后患者恢復完美軀體的愿望。自上世紀末以來,乳房再造技術有了較大的發(fā)展進步,已有多種術式被用于重建乳房。目前臨床常用的有橫行腹直肌肌皮瓣、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臀下動脈穿支皮瓣、背闊肌肌皮瓣、臀上動脈穿支皮瓣以及臀大肌肌皮瓣等,均可有效恢復乳房外觀。作為女性重要的第二性征,乳房具有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可對外界刺激做出敏感的反應。但目前臨床常用的乳房重建手術難以對患者重建的乳房感覺進行恢復。而失去神經支配的重建乳房易發(fā)生損傷且難以恢復。此外,患者對于無感覺的再造乳房難以接受。因此,對再造的乳房恢復感覺具有重要意義。肋間神經屬于混合神經,目前國外學者已經逐漸報道將肋間神經吻合作為恢復再造乳房感覺的手段。本文通過觀察吻合神經的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在再造乳房手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對再造乳房的手術療效、并發(fā)癥以及主觀和客觀感覺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分析該術式在乳房再造中的臨床價值,以期為乳房再造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相關參考。目的通過回顧性分析三家醫(yī)院采取乳房再造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接受神經吻合的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乳房再造術和單純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乳房再造術治療的患者進行觀察,研究上述兩種手術方式的手術療效、安全性以及再造乳房的主觀和客觀感覺恢復情況,并比較其差異。進一步探討吻合神經的乳房再造術的臨床價值,豐富和完善乳房再造術式的相關研究。方法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間收住于上海市第九人民醫(yī)院、開封市中心醫(yī)院和新鄉(xiāng)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的乳腺癌術后乳房缺失行乳房再造手術的52例女性患者。年齡27歲-57歲,平均(35.8±4.7)歲;52例患者均是單側乳房缺失,右側27例,左側25例;手術方式均是采用自體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游離移植行乳房再造,10例是即刻乳房再造(一期乳房再造),42例是二期乳房再造。其中單純行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乳房再造術26例為對照組,而實施吻合神經的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乳房再造術26例為實驗組。對照組患者年齡28-53歲,平均(36.4±4.2)歲;病變部位:左側12例,右側14例;其中4例為即刻乳房再造患者,術前均經組織活檢病理學確診為乳腺癌,臨床分期:Ⅰ期2例,ⅡA期2例;二期乳房再造的22例;既往行剖宮產手術者5例,均為縱切口疤痕。實驗組患者年齡29-57歲,平均(37.1±4.6)歲;病變部位:左側13例,右側13例;其中6例為即刻乳房再造患者,術前均經組織活檢病理學確診為乳腺癌,臨床分期:Ⅰ期2例,ⅡA期4例;二期乳房再造者20例;既往行剖宮產手術者3例,均為縱切口疤痕。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手術療效、圍手術期并發(fā)癥以及再造乳房的感覺進行評價。其中客觀感覺的測量與評價主要包括壓力覺、觸覺、痛覺、冷覺、熱覺、兩點辨別覺以及振動覺。測試方法:將受試者置于安靜房間內,遮擋雙眼以減少視覺干擾,分別對健側和患側乳房內上、內下、外上、外下四個象限以及中央區(qū)進行檢測。記錄標準為患者對上述各客觀感覺有無感覺,并與健側進行比較以確定是感覺減弱還是已經達到正常水平。計分標準為無感覺計為0分,稍有感覺計為1分,與健側基本相同計為2分。每一個測試至少重復操作三次,在三次檢測結果均相同時給予記錄,統(tǒng)計患者最終得分。主觀感覺采用調查問卷形式進行,包括何種情況下再造乳房能有感知、再造乳房有性感覺嗎、性生活與術前有差別嗎、對再造乳房的外觀滿意嗎、再造乳房符合您的期望值嗎、對再造乳房的整體滿意度、是否會再次選擇這種手術方式以及是否會向身邊的患者推薦這種手術。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獲得所有實驗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均以平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差異比較以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計數(shù)資料行X~2檢驗,規(guī)定α=0.05,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1.一般結果:52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住院期間未出現(xiàn)死亡病例。對照組患者皮瓣切取面積為9-14cm×31-45cm,中位數(shù)11.2×37.6cm。受區(qū)血管均選擇位于第3肋間附近的胸廓內動靜脈。手術時間5.5-13.5小時,平均(7.8±2.1)小時。術后接受單純放療者1例,接受單純化療者1例,接受放療+化療者5例。實驗組患者皮瓣切取面積為10-14cm×30-45cm,中位數(shù)11.5×36.8cm。受區(qū)血管均選擇位于第3肋間附近的胸廓內動靜脈。手術時間6-14小時,平均(7.5±2.2)小時。術后接受單純放療者1例,接受單純化療者2例,接受放療+化療者4例。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以及皮瓣切取面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2.手術療效比較:兩組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時間3-12個月,平均(6.3±2.7)個月。依據術后乳房外形和皮膚質地,將手術效果分為優(yōu)秀、良好和差。兩組患者游離移植的DIEP皮瓣均未出現(xiàn)完全壞死的情況,成活良好。其中對照組患者療效優(yōu)6例,良14例,差6例。而實驗組患者療效優(yōu)12例,良13例,差1例。經比較分析,實驗組患者手術療效優(yōu)秀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并發(fā)癥比較:對照組患者住院14-22天,平均(17.4±2.1)天。住院期間發(fā)生皮瓣不同程度的遠端壞死5例,經再次手術清理后痊愈;發(fā)生脂肪液化1例,給予間斷拆除縫線、加強換藥后痊愈。實驗組患者住院12-22天,平均(16.7±2.2)天。住院期間發(fā)生皮瓣不同程度的遠端壞死4例,經再次手術清理后痊愈;發(fā)生脂肪液化1例,給予間斷拆除縫線、加強換藥后痊愈。兩組患者均未見腹壁膨隆、腹壁疝以及切口感染現(xiàn)象發(fā)生。經比較分析,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P0.05)。4.客觀感覺比較:兩組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隨訪時間3-12個月,平均(6.3±2.7)個月;颊咂ぐ昃苫睢Pg后第1個月,兩組患者壓力覺、觸覺、痛覺、冷覺、熱覺、兩點辨別覺以及振動覺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術后第3個月,實驗組患者再造乳房上述感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第6個月時,上述差異更為明顯(P0.05)。5.主觀感覺比較:在主觀感覺調查顯示,術后第1個月兩組患者分值無顯著差異(P0.05)。而在術后第3和第6月,對照組患者對問題1-6的得分與實驗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在是否會再次選擇這種手術方式以及是否會向身邊的患者推薦這種手術方面,兩組患者評價并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1.吻合神經的腹壁下穿支動脈皮瓣與單純的腹壁下穿支動脈皮瓣在重建乳房方面均具有較好的手術療效,但吻合神經的腹壁下穿支動脈皮瓣在術后乳房外觀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2.吻合神經的腹壁下穿支動脈皮瓣與單純的腹壁下穿支動脈皮瓣均具有較好的安全性。3.吻合神經的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乳房再造術患者術后可獲得較好的主觀和客觀感覺;感覺重建應當作為乳房再造的一部分,更有利于術后生活質量的恢復。
【學位授予單位】:新鄉(xiāng)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7.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姚剛;Peter C Neligan;;穿支皮瓣[J];江蘇醫(yī)藥;2006年11期
2 劉曉燕;陶凱;黃威;李萬同;王樝;時杰;邱濤;宋起濱;;游離穿支皮瓣的臨床應用[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7年03期
3 唐茂林;章偉文;張世民;徐達傳;;穿支皮瓣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1年06期
4 張世民;王欣;唐茂林;章偉文;梅勁;楊大平;章一新;王春梅;陳宏;黎曉華;徐永清;張春;劉小林;汪華僑;徐達傳;侯春林;;穿支皮瓣的當前爭論與共識[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3年06期
5 張彬;;穿支皮瓣修復的新進展[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7年09期
6 陳鏗;柴益民;;穿支皮瓣研究進展[J];國際骨科學雜志;2008年06期
7 石俊;張海明;;穿支皮瓣的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9年05期
8 蘇瑞鑒;;下肢穿支皮瓣的臨床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9年04期
9 張世民;唐茂林;穆廣態(tài);徐達傳;徐永清;柴益民;章一新;唐舉玉;鄭和平;侯春林;;穿支皮瓣及相關術語的專家共識[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0年05期
10 陳彥名;唐舉玉;;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徐達傳;;穿支皮瓣的解剖與進展[A];2009年浙江省顯微外科、手外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朱躍良;;穿支皮瓣:皮瓣外科發(fā)展的新方向[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3年
3 張振偉;莊加川;余少校;;超薄穿支皮瓣的制作及臨床應用初探[A];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3年
4 唐茂林;;穿支皮瓣研究進展[A];2012年浙江省手外科學暨顯微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5 朱躍良;;穿支皮瓣:皮瓣外科發(fā)展的新方向[A];中國解剖學會2013年年會論文文摘匯編[C];2013年
6 劉曉燕;;組合穿支皮瓣在創(chuàng)傷畸形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第十一次全國會議、中國人民解放軍整形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醫(yī)學美容專業(yè)委員會全國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孫家明;郭能強;熊凌云;楊杰;;幾種穿支皮瓣的解剖和臨床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第十一次全國會議、中國人民解放軍整形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醫(yī)學美容專業(yè)委員會全國會議論文集[C];2011年
8 劉曉燕;;組合穿支皮瓣在創(chuàng)傷畸形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第十一次全國會議、中國人民解放軍整形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醫(yī)學美容專業(yè)委員會全國會議論文集[C];2011年
9 劉曉燕;陶凱;黃威;李萬同;王樝;時杰;邱濤;宋起濱;;游離穿支皮瓣的臨床應用[A];第4屆中國美容與整形醫(yī)師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10 張功林;章鳴;;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臨床應用進展[A];浙江省醫(y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成立大會暨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謝明霞;小腿皮膚套脫 穿支皮瓣再造[N];健康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白晉;會陰穿支皮瓣的三維顯微解剖研究和臨床應用初步報告[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9年
2 劉育鳳;穿支皮瓣血流動力學的實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3 崔懷瑞;腹前外側壁跨區(qū)穿支皮瓣的應用解剖及3D可視化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4 王一村;320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三維重建在陰股溝穿支皮瓣臨床設計中的應用[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5 方柏榮;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的血管構造及臨床應用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莫麗;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帶蒂穿支皮瓣中的應用[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劉繼全;穿支皮瓣移植模型中血管端端吻合與端盤吻合法的對比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3 吳留印;股前外側血流橋接穿支皮瓣修復四肢軟組織缺損的臨床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5年
4 王付勇;吻合神經的腹壁下動脈穿支皮瓣在乳房重建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6年
5 宋劍剛;小型豬超薄穿支皮瓣與穿支皮瓣血流動力學比較研究[D];南華大學;2013年
6 董棟;腹前外側壁跨區(qū)穿支皮瓣的解剖學研究及臨床應用[D];寧波大學;2013年
7 周玉名;小型豬超薄穿支皮瓣和穿支皮瓣的數(shù)字技術研究[D];南華大學;2013年
8 張華勝;臂內側穿支皮瓣的解剖及臨床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9 陳彥名;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的應用解剖與臨床研究[D];南華大學;2010年
10 劉超;游離腓腸內側動脈穿支皮瓣在舌癌術后缺損修復中的應用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1533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15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