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度牽引治療青年頸型頸椎病的臨床對照研究
本文關鍵詞:曲度牽引治療青年頸型頸椎病的臨床對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頸椎病 牽引術 頸椎曲度 表面肌電圖 頸部肌肉
【摘要】:目的評價曲度牽引治療青年頸型頸椎病(Youth cervical spondylosis)的臨床療效,并比較其與普通坐位電腦枕頜套牽引的優(yōu)點。測量患者治療前后頸椎曲度、表面肌電均方根值,嘗試利用客觀量化指標評價曲度牽引的臨床療效,為今后青年頸型頸椎病的治療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方法。方法本實驗采用隨機、對照、單盲的研究方法,隨機將納入研究的60例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納入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坐位電腦枕頜套牽引;實驗組給予頸腰椎三維曲度牽引儀進行曲度牽引治療。兩組治療時間與療程均相同,每次治療30min,每天1次,每周連續(xù)治療5天,療程共4周。兩組患者均接受以下指標測評:治療前、治療4周后兩個時間點的頸椎曲度、表面肌電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評定;結果兩組患者在治療前頸椎曲度、表面肌電RMS值、VAS及NDI結果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4周治療后,頸椎曲度、表面肌電RMS值、VAS及NDI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實驗組改善程度更加顯著,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1)頸椎曲度測量結果:治療4周后,實驗組在頸椎曲度上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P0.01),對照組頸椎曲度與治療前比較也有所改善(P0.01),但治療后兩組比較,實驗組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5.40,P0.05)。(2)表面肌電RMS值測量結果:治療4周后,實驗組患者頸豎脊肌和斜方肌上部在頭側屈、頭后伸時,記錄RMS值比較治療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也有所改變(P0.05),兩組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VAS結果:治療4周后,實驗組在VAS上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P0.01),對照組VAS與治療前比較也有所改善(P0.01),但治療后兩組比較,實驗組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32,P0.01)。(4)NDI結果:治療4周后,實驗組在NDI上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P0.01),對照組NDI與治療前比較也有所改善(P0.01),但治療后兩組比較,實驗組改善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19,P0.01)。結論(1)曲度牽引運用生物力學原理,通過重塑患者頸椎生理曲度,最大程度上恢復了患者正常頸椎生理前曲,不但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有效緩解頸肌疲勞,改善患者頸椎功能,還從根本上消除了青年頸椎病致病因素,最終以期達到預防頸椎病再發(fā)的目的,是一種具有可行性且安全性高的臨床治療方法。(2)頸椎曲度和表面肌電圖(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s EMG)作為無創(chuàng)的、客觀的量化的評價指標,在頸型頸椎病臨床療效評價中值得推廣。
【關鍵詞】:頸椎病 牽引術 頸椎曲度 表面肌電圖 頸部肌肉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681.55
【目錄】:
- 縮略詞表(abbreviations)6
- 實驗儀器6-7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1 前言12-13
- 2 第一部分 理論研究13-17
- 1.當代醫(yī)學對頸型頸椎病的認識13-16
- 1.1 頸椎的解剖結構及作用13-15
- 1.2 頸椎基本生物力學特點15-16
- 1.3 頸型頸椎病發(fā)病機制16
- 2.頸型頸椎病治療概況16-17
- 3 第二部分 臨床研究17-26
- 1.臨床資料與方法17-19
- 1.1 一般資料18
- 1.2 納入標準18
- 1.3 排除標準18
- 1.4 剔除標準18
- 1.5 脫落處理18-19
- 2.研究方法19-21
- 2.1 隨機分組方法19
- 2.2 治療方法19
- 2.3 綜合療效評價19-21
- 2.4 統(tǒng)計學分析21
- 3.結果21-26
- 4 第三部分 討論26-30
- 1.頸曲異常與青年頸型頸椎病的關系26
- 2.青年頸椎病特點26-27
- 3.頸椎牽引作用特點的比較27-29
- 3.1 臨床現(xiàn)有牽引的作用機制及不足之處27
- 3.2 曲度牽引治療頸椎病的特點27-29
- 4.觀察指標的選擇及其意義29-30
- 5.存在的問題及今后的研究思路30
- 5 第四部分 結論30-31
- 6 參考文獻31-36
- 附錄36-41
- 致謝41-42
- 綜述42-51
- 參考文獻49-5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明珠;崔韶陽;賴新生;唐純志;王曙輝;鄭盛惠;張麗雯;郭元琦;;腹針治療頸型頸椎病的療效及對斜方肌表面肌電圖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5年05期
2 鐘敏瑩;賀青濤;吳思平;張熹煜;;浮針配合伸展療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療效[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年08期
3 王濤;周理乾;孫孟錕;樊國鋒;樊民義;黃范利;徐洪海;;6種頸椎曲度測量方法的可信度及可重復性比較[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5年04期
4 劉立安;王蕾;;基于表面肌電圖電針治療頸椎病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5年02期
5 馬明;張世民;;青年頸椎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骨傷;2014年09期
6 謝建謀;陳志強;郭偉;陳慶輝;林小曉;闕秀琴;虞露長;蘇澤劍;;針刺頸夾脊三側線為主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4年09期
7 甘宗東;陳代陸;徐永清;呂樺;王彥;;頸椎曲度牽引治療頸椎病的療效觀察[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4年08期
8 汪芳俊;魏威;廖勝輝;任宏宇;范炳華;;前屈位不同角度牽引治療頸椎病的有限元分析[J];中國骨傷;2014年07期
9 王磊;王偉;張永興;任龍喜;;保留頸后方韌帶復合體單開門椎管擴大成形術后其頸椎生理曲度及活動范圍的中遠期隨訪[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4年03期
10 柯尊華;王靜怡;;頸椎病流行病學及發(fā)病機理研究進展[J];頸腰痛雜志;2014年01期
,本文編號:10603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aikelunwen/106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