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水溶性的金屬有機骨架的構(gòu)建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學位單位】:南方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R318.08;O641.4
【部分圖文】:
Mm?cluster?[Co,(H:〇X〇:CR)4(H:0)4]??A舍??圖1.1?TDM8—與鈷離子形成的多面體配位構(gòu)型(碳,灰色;氧,紅色;鈷,洋紅色)??Figure?1.1?The?connection?mode?of?the?TDM8-?anion?and?cobalt?cations?displaying?polyhedral??geometry?(carbon,?grey;?oxygen,?red;?cobalt,?magenta).??2014年,Lu等人[45]以含羥基和吡啶基的芳香羧酸為配體在水熱條件下合??成?了兩種新型的?Ag?MOFs?[Ag2(0-IPA)(H20),(H30)]?(1,HO-H2IPA?=??5-hydroxyisophthalic?acid)和[Ag5(PYDC)2(OH)]?(2,H2PYDC?=?pyridine-3,??5-dicarboxylic?acid)。合成出的兩種MOFs具有由不同棒狀分子組成的三維結(jié)構(gòu)。??這兩種MOFs的結(jié)構(gòu)都有利于銀離子的緩慢釋放。作者分別選擇了革蘭氏陰性??菌大腸桿菌和革蘭氏陽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為模型,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采用光密度測定法[46]測定化合物1和2的MIC值;衔铮焙停矊Υ竽c桿菌的??MIC分別為5-10和10-15?ppm
??[Ag2(Cedcp)]分子(圖2.1a)。在MOF?1的空間結(jié)構(gòu)中,Ag(l)與Ag(l)之間通過??一個/^5〇/2:/73)-<:00的兩個0進行鏈接,Ag⑵與Ag⑵之間通過一個??//5〇72:/73)-COO?的兩個?0?和一個?//5〇72:;73)-COO?的中?//3-0?進行鏈接,Ag⑴與??Ag⑵之間通過一個妁(W)-COO,?一對//5G/2:a73)-COO中的一個羧基上;/3-0??和另一個羧基上的/72-〇鏈接,如此鏈接在《軸方向形成一維鏈狀結(jié)構(gòu)(圖??2.1b-e)。該一維鏈狀結(jié)構(gòu)通過配體上羧基與相鄰的六根鏈相連,從而形成結(jié)構(gòu)??緊密的三維結(jié)構(gòu)(圖2.If)。化合物1的重要鍵長與鍵角詳見表2.2。??(d)?.???.???.?(e)?(f)???參??圖2.1?(a)?MOF?1不對稱單元結(jié)構(gòu);沿c軸(b)和a軸(c)方向觀測到的Ag+與配體上的羧基??形成的一維鏈狀結(jié)構(gòu);沿c軸(d)和a軸(e)方向觀測到的Ag+與配體形成的一維鏈狀結(jié)構(gòu);??(f)化合物1沿〇軸觀察到的三維結(jié)構(gòu),原子顏色:Ag(l)(藍綠色),Ag(2)(綠松石色),??0?(紅色)
2.2.3?化合物[Cu(Cdcbp)(bipy)(H20)2|n(3)的晶體結(jié)構(gòu)??化合物3屬于單斜晶系,空間群為C2/c,其每個不對稱單元中含有兩個占??有率為0.5的Cu2+,兩個半個bipy分子,一個Cdcbp分+和兩個水分子(圖2.3a),??Cdcbp配體苯環(huán)上的兩個羧基以單齒方式依次鏈接Cu(丨I),在Z軸方向形成一維??鏈狀結(jié)構(gòu)。相鄰的一維鏈狀的距離近似一個bipy配體長度加上兩個Cu-N鍵長,??因此,該鏈狀結(jié)構(gòu)在y軸方向進一步通過bipy鏈接,在6c面形成二維網(wǎng)格狀??結(jié)構(gòu)(圖2.3b)。值得一提的是,配體嗡環(huán)上的羧基未能與金屬離子進行配位,??只是起到電荷平衡的作用;衔铮车闹匾I長與鍵角詳見表2.4。??W?l?,轉(zhuǎn)減??圖2.3(a)MOF3不對稱單元結(jié)構(gòu);(b)MOF3的二維網(wǎng)格平面結(jié)構(gòu),原子顏色:Cu⑴(藍??綠色),Cu(2)(綠松石色),O?(紅色),N?(藍色),C?(黑色)??Figure?2.3?(a)?The?asymmetric?unit?structure?in?3;?(b)?The?two?grid?dimensional?structure?for?3.??Color?codes:?Cu(l)?(teal)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瑞華;;頭孢菌素的“世代”觀[J];湖北醫(yī)藥導報;1987年02期
2 劉鵬;;氧氟沙星(Ofloxacin)[J];國外醫(yī)藥.合成藥.生化藥.制劑分冊;1987年05期
3 HAROLDC.NEU.M.D;劉華珍;;抗菌活性、細菌耐藥性和抗菌藥理學使用新藥劑能否收到費用效益?[J];微生物學雜志;1987年04期
4 毛培宏;;用L-干燥法和瓊脂移植法保藏的放線菌的抗菌活性[J];國外藥學(抗生素分冊);1987年02期
5 虞瑞堯;;硫康唑抗菌活性和對淺部真菌病療效復習[J];皮膚病防治;1987年Z2期
6 林赴田;;氟喹諾酮類抗菌劑的進展[J];天津醫(yī)藥;1987年10期
7 王瑞綿;戎誠興;張世明;葉漢增;鄭哲紅;孟運蓮;黃宜基;;賴氨酸月桂基酯在小鼠活體內(nèi)抗菌活性的研究[J];湖北醫(yī)學院學報;1987年01期
8 鄭天凌;小定鞭金藻的抗菌活性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02期
9 郭惠元,孫蘭英,湯云,閻桂華,張致平;吡酮酸類抗菌藥物的研究——Ⅵ.7-氯-6-氟-1-乙基-1,4-二氫-4-氧吡啶(2,3-c)并噠嗪-3-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與抗菌活性[J];藥學學報;1988年08期
10 王玉芬,王浴生;Ceftazidime的抗菌活性、藥代動力學特性及臨床應用[J];國外藥學(抗生素分冊);1988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代江坤;Harman等β-咔啉系列抗菌衍生物的設(shè)計合成及其作用機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9年
2 周義文;家蠅抗菌肽分離純化抗菌活性及分子結(jié)構(gòu)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4年
3 陸志科;竹葉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分離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中南林學院;2004年
4 劉開湘;7-[(1S,4S)-3,3-二甲基-2-氧雜-5-氮雜二環(huán)[2.2.1]庚烷基]-喹諾酮及其類似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2年
5 韓紅娜;青霉烯類抗生素法羅培南與酯型新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1年
6 胡來興;美羅培南的合成研究與1,3,4-噻二唑碳青霉烯類新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測定[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0年
7 路福平;無抗菌活性放線菌的激活和抗生素篩選新方法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1996年
8 黃勛;無機抗菌復合材料的制備、抗菌活性及其抗菌機理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9 枚春成(MAI XUAN THANH);二級結(jié)構(gòu)對抗菌肽的抗菌活性及特異性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3年
10 李濤;PMMA骨水泥的生物活性和抗菌活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陶騰州;刺參腸道源抗菌肽的分離、純化及抗菌活性研究[D];煙臺大學;2019年
2 楊靜;抗菌肽Dermaseptin B2、改造肽表達體系的構(gòu)建和抗菌活性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19年
3 鄭紅蕓;廣西茅尾海紅樹林根圍淤泥放線菌多樣性及抗菌活性[D];桂林醫(yī)學院;2019年
4 范程;具有水溶性的金屬有機骨架的構(gòu)建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9年
5 李衍荷;紅樹林真菌多色青霉和細孢枝孢菌以及蘄艾次級代謝產(chǎn)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
6 李文茜;抗菌多肽修飾銀納米粒的抗菌活性研究[D];鄭州大學;2019年
7 劉鈺穎;金屬配合物線粒體成像和抗菌活性研究[D];廣東藥科大學;2018年
8 王蕾;獼猴桃多肽的制備工藝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8年
9 段欣冉;高通量篩選平臺用于清熱解毒中藥的體內(nèi)抗菌活性研究[D];廣東藥科大學;2018年
10 劉敬如;基于FtsZ的二氫喹唑啉和菲啶類衍生物的設(shè)計、合成和抗菌活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394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2839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