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聚醚醚酮生物復合材料呈不透光的灰白色,將其作為修復材料應用于口腔美學區(qū)域,其外表面需使用牙色樹脂飾面材料修飾。但因聚醚醚酮生物復合材料固有惰性和表面潤濕性差,不利于飾面材料的粘接。既往研究采用了機械或化學表面處理技術提高多種聚醚醚酮材料的表面粘接性能。本研究擬探索新型聚醚醚酮生物復合材料的表面改性方法,通過比較酸蝕、噴砂等不同表面處理方法,評估其粘接效果,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緦嶒災康摹客ㄟ^采用噴砂、酸蝕等不同表面處理方法對聚醚醚酮生物復合材料(Bio-HPP)表面進行改性,比較其與樹脂粘接的剪切強度(SBS),初步探索不同種酸和不同反應條件對Bio-HPP表面改性的影響機制!緦嶒灧椒ā1、制備的試件隨機分為5組,每組20個試件及預用于XPS分析的試件1個,分別記為:A(未處理組),B(噴砂組),C(水虎酸組),D(98%濃硫酸組),E(98%濃硫酸加熱組)。2、表面粗糙度儀記錄試件表面粗糙度;SEM觀察試件表面形貌,并拍照;XPS分析經不同表面處理后的試件。3、試件與Visio.link/Crea.lign樹脂光固化法粘接,室溫下放置30min,37℃水浴24h。4、粘接試件冷熱循環(huán)5000次,萬能試驗機測試樣本剪切力強度(SBS)。5、體視顯微鏡對斷裂面進行拍照,歸類,SEM觀察代表性斷裂模式,并拍照。6、采用SPSS17.0軟件對實驗數(shù)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直線相關和回歸分析!緦嶒灲Y果】1、表面粗糙度儀測量結果:A(未處理組)0.073um、B(噴砂組)1.485um、C(水虎酸組)0.103um、D(98%濃硫酸組)0.716um、E(98%濃硫酸加熱組)1.108um,B(噴砂組)E(98%濃硫酸加熱組)D(98%濃硫酸組)C(水虎酸組)A(未處理組);其中A(未處理組)與C(水虎酸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噴砂組)、C(水虎酸組)、D(98%濃硫酸組)、E(98%濃硫酸加熱組)組間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試件表面XPS分析結果顯示,A(未處理組)、B(噴砂組)、C(水虎酸組)、E(98%濃硫酸加熱組)C1s吸收峰無明顯區(qū)別;而D(98%濃硫酸組)在C1s291.8e V的π-π*(苯環(huán)中碳的吸收峰)吸收峰消失,在289e V處有O-C=O吸收峰的出現(xiàn)。3、SEM觀察試件表面形貌發(fā)現(xiàn),B(噴砂組)、C(水虎酸組)、D(98%濃硫酸組)、E(98%濃硫酸加熱組)較A(未處理組)表面形貌均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網孔狀結構、裂隙,B(噴砂組)中有Al2O3的嵌入,C(水虎酸組)網孔少且散在分布,D(98%濃硫酸組)纖維網孔分布均勻,E(98%濃硫酸加熱組)網孔纖維中出現(xiàn)變細拉長、不連續(xù)。4、試件粘接后,剪切力強度結果:A(未處理組)0MPa、B(噴砂組)8.334MPa、C(水虎酸組)2.913MPa、D(98%濃硫酸組)18.504MPa、E(98%濃硫酸加熱組)14.036MPa,D(98%濃硫酸組)E(98%濃硫酸加熱組)B(噴砂組)C(水虎酸組)A(未處理組),且各組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體視顯微鏡觀察斷裂面,D(98%濃硫酸組)、E(98%濃硫酸加熱組)主要為混合破壞,A(未處理組)、B(噴砂組)、C(水虎酸組)主要為界面破壞。5、粗糙度和剪切強度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不呈線性相關!緦嶒灲Y論】1、濃硫酸是提高聚醚醚酮生物復合材料(Bio-HPP)與樹脂粘接強度的有效處理方法。2、98%濃硫酸可以打開Bio-HPP中的π-π*鍵,暴露更多官能團,增加材料表面潤濕性,提高粘接強度。3、Bio-HPP的粘接性能與粗糙度、粗糙面的結構、化學鍵有關。4、80℃98%濃硫酸未能使Bio-HPP暴露更多官能團。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首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83.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新宇;阮詩倫;常保寧;林卜陽;方海東;;聚醚醚酮材料改性、加工與應用[J];精密成形工程;2016年01期
2 李公春;鞠志宇;李再永;唐紅;吳長增;;正丁醚的合成[J];浙江化工;2015年09期
3 劉利君;朱曄;劉紅;李道偉;甘抗;;新型聚醚醚酮復合材料生物安全性的初步檢測[J];口腔醫(yī)學研究;2015年08期
4 周富強;;化學試劑5-磺基水楊酸的生產工藝改進[J];廣東化工;2015年11期
5 段文;孔榮;黃威;周冉;;鈦籠與聚醚醚酮椎間融合器在頸前路減壓椎間融合中的應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年04期
6 湯春波;光寒冰;邱憬;吳煜農;芮娜;戴文雍;鐘倩;;CAD/CAM種植修復技術在無牙頜患者中應用[J];中國實用口腔科雜志;2013年02期
7 郭來輝;方省眾;王貴賓;吳忠文;;熱塑性聚酰亞胺與聚醚醚酮共混物的等溫結晶動力學[J];高等學;瘜W學報;2011年12期
8 魯惠;姜春萍;楊鑫;顧佳林;胥誠成;陳金偉;劉效疆;王瑞林;;磺化條件對SPEEK膜性能的影響[J];化學研究與應用;2011年06期
9 胡英芝;王慧麗;閻娥;尹大學;;濃硫酸催化合成叔丁基苯[J];化學研究;2011年01期
10 鄧純博;劉冬妍;劉吉泉;劉學勇;;聚醚醚酮及其復合材料作為骨科植入物的研究進展[J];生物醫(yī)學工程與臨床;2009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周莉;不同表面處理方法對聚醚醚酮生物復合材料粘結強度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4年
2 劉利君;口腔修復用聚醚醚酮復合材料生物安全性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3 王冰;口腔修復用聚醚醚酮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
24763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2476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