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損顱骨組織工程支架仿生設計及其成型工藝研究
本文關鍵詞: 顱骨組織工程支架 顯微CT 參數模型 仿生設計 凝膠注模 出處:《天津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骨組織工程技術對于缺損顱骨修復有著重要的意義,組織支架是骨組織工程技術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尚無成熟的整體解決方案。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在了解國內研究現狀的基礎上,進行了以下研究。 首先,利用顯微CT技術對人體顱骨樣本進行掃描,得到顱骨樣本的二維圖像,運用逆向工程技術對顱骨自然微孔結構進行三維建模;通過對模型的分析,提出由腔體和連通管按照一定的空間架構連結成微孔結構的參數化模型,并對該模型的參數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其次,根據自然微孔結構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對其進行仿生設計,設計算法生成空間架構網與基腔基管的點云矩陣,并實現基腔、基管的裝配及協同變形;然后進行點云處理及曲面擬合,得到仿生微孔結構模型,并利用光固化快速原型技術制備顱骨組織工程支架負型模具。 最后,利用凝膠注模技術制造所設計的仿生支架。通過研究催化劑與試件干燥方式對陶瓷坯體質量的影響制定注漿、干燥工藝流程,通過對樹脂及凝膠的TGA/DSC分析制定燒結制度并進行燒結實驗。 結果證明該方案制備的組織工程支架與自然顱骨具有相似的空間結構。為進一步優(yōu)化組織支架,促進骨組織工程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Abstract]:The technique of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repair of defective skull. Tissue scaffol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but there is no mature overall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research,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ut the following research. First of all, the human skull samples are scanned by microCT, and the two-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skull samples are obtained. The 3D modeling of the natural micropore structure of the skull is carried out by reverse engineering. A parameterized model of micropore structure connected by cavity and connected tube according to a certain spatial structure is proposed, and the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a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natural micropore structure, the bionic design is carried out, and the algorithm is designed to generate the point cloud matrix of the space architecture network and the base cavity base tube, and to realize the assembly and cooperative deformation of the base cavity and the base tube. Then point cloud processing and curved surface fitting were carried out to obtain the bionic micropore structure model and the negative mould of skull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 was fabricated by the rapid prototyping technique of light curing. Finally, the bionic scaffold was manufactured by using gel injection molding technology. By studying the influence of catalyst and sample drying method on the quality of ceramic billet, the grouting and drying process were established. The sinter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y TGA/DSC analysis of resin and gel and the sinter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ffolds prepared by this scheme have similar spatial structures to those of natural skulls,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optimizing tissue scaffold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學位授予單位】:天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TH789;R3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星;吳任東;張磊;曹雪菲;張人佶;;基于尖筆直寫的組織工程支架成形工藝研究[J];電加工與模具;2008年05期
2 金樂;熊卓;劉利;顏永年;張人佶;;基于活塞擠出的組織工程支架低溫沉積制造工藝[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5期
3 金樂;熊卓;劉利;顏永年;張人佶;;基于活塞擠出的組織工程支架低溫沉積制造工藝[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預覽;2009年05期
4 劉豐;張人佶;陳立峰;顏永年;;組織工程支架三維結構點單元數據建模[J];機械工程學報;2006年10期
5 田建寧;王友法;李世普;;相分離/糖球瀝濾復合法制備聚乳酸多孔支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8期
6 王迎軍;趙曉飛;盧玲;任力;陳曉峰;葛堅;劉炳乾;;角膜組織工程支架殼聚糖-膠原復合膜的性能[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8期
7 顏永年;張婷;張人佶;王小紅;熊卓;林峰;李生杰;;細胞及生物材料的成形制造技術[J];機械工程學報;2010年05期
8 沙菁契;侯麗雅;章維一;;基于微立體光刻技術的組織支架的制備[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S1期
9 索海瑞;岳秀艷;史廷春;姜睿智;邱建輝;蔡建輝;王秋君;李艷蕾;;組織工程支架的低溫沉積制造工藝參數研究[J];機電工程;2009年03期
10 ;《機械工程學報》被EI收錄論文目次(2010年第5期)[J];機械工程學報;2010年2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金杰;金志福;;顱骨修補11例并發(fā)癥原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第十一次全國會議、中國人民解放軍整形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醫(yī)學美容專業(yè)委員會全國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金杰;金志福;;顱骨修補11例并發(fā)癥原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第十一次全國會議、中國人民解放軍整形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醫(yī)學美容專業(yè)委員會全國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徐勁松;;自體顱骨早期顱骨修補17例報導[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4 吳超;魏增華;續(xù)繼軍;李永濤;單鋒芝;孫圣;;顱骨修補60例臨床體會[A];2005急診醫(yī)學學術研討會暨《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第四屆組稿會論文匯編[C];2005年
5 毛茅;劉亞雄;李滌塵;趙倩;郝星;尹芳;楊照;靳忠民;連芩;;卷裹型絲素蛋白/明膠肝組織工程支架制造[A];第七屆全國康復醫(yī)學工程與康復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黃金融;汪學平;;鈦網板顱骨修補的護理[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7 張久蛟;張中原;張小章;何震;王銀生;單宏寬;;顱骨修補同時處理硬膜下積液的技巧[A];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分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11年
8 劉厚利;王連才;馮增國;;旋轉成型/粒子浸出法制備管狀組織工程支架[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9 曹斌;張坤璽;王志春;顏世峰;陳學思;崔磊;尹靜波;;聚L-谷氨酸/殼聚糖組織工程支架構建[A];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玉峰;;標準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后早期顱骨修補[A];中國醫(y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分會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歸來;用鈦合金給顱骨打“補丁”[N];健康報;2006年
2 記者 陳吉春 通訊員 黃琳;告別手工縫制[N];中山日報;2006年
3 杜精銳;數字化顱骨修補新技術 為戰(zhàn)士解除傷后之憂[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4 姜恒;鹽城:扎實開展骨科植入器械整治[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5 劉愛華 吳中學;給頭顱開個“天窗”[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6 文永奮;功能性非織造布前景看好[N];中國紡織報;2004年
7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胡建廷;15年的等待[N];科技日報;2010年
8 本報通訊員 劉永平邋杜精銳 本報記者 楊月清;“居高聲自遠”[N];陜西日報;2008年
9 衣曉峰 張向明;顱骨減壓及修補成形可“齊頭并進”[N];健康報;2004年
10 劉金橋;傷者自擇醫(yī)院的醫(yī)療費該不該賠[N];江蘇經濟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衛(wèi)蘭;基于功能性聚肽共聚物及高分子水凝膠的載藥體系及組織工程支架的制備和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2 胡應乾;組織工程材料制備、支架構建與評價的若干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趙冬梅;羥基磷灰石的制備和改性及其在組織工程支架用梯度電紡絲膜制備上的應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8年
4 崔文國;靜電紡聚合物超細纖維的特性及生物醫(yī)用功能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5 臧俊亭;Ⅰ型膠原/聚乳酸/納米羥基磷灰石共電紡構建三維組織工程支架[D];吉林大學;2010年
6 崔陽;新型可降解高分子納米復合骨修復材料的研制及骨缺損修復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吳佳奇;新型多孔PVA及其復合物修復兔膝關節(jié)骨軟骨缺損的實驗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董樹君;新型納米改性生物玻璃/PLGA復合材料的制備及骨缺損修復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楊曄;芯殼結構電紡纖維攜載生物活性大分子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10 于婷;新型電活性可降解納米復合骨修復材料的制備及生物活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振華;缺損顱骨組織工程支架仿生設計及其成型工藝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2 齊元園;石墨烯/聚合物復合材料在組織工程支架及藥物載體中的應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陳美花;低溫成形組織工程支架修復脊髓損傷的實驗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4 陳芳;攜載質粒/磷酸鈣粒子的聚合物纖維作為血管組織工程支架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5 何淑慧;載質粒電紡纖維膜作為血管組織工程支架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6 雷鈺娜;鐵系催化劑制備可降解聚合物及其在食道組織工程支架構建中的應用[D];寧波大學;2012年
7 宋建康;纖維素納米纖維的制備及其在組織工程支架中的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8 尤玲玲;瓊脂糖的疏水化及用于組織工程支架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9 蔡建輝;脊髓損傷修復組織工程支架研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郭霄飛;羥基丁酸與羥基辛酸共聚物一體化骨軟骨組織工程支架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山西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959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wyx/1495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