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間充質轉化在銀屑病中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上皮—間充質轉化在銀屑病中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上皮間質轉化 銀屑病 E-cadherin Vimentin 角質形成細胞
【摘要】:研究背景上皮-間充質轉化(EMT)是一種胚胎時期出現(xiàn)過的一個基本過程,同時也是傷口愈合、器官纖維化以及惡性上皮腫瘤發(fā)生的基礎。研究EMT對于認識和理解炎癥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病理生理機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銀屑病是以表皮過度增殖、血管內皮異常增生和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在增殖和遷移中表型轉變,其抗凋亡、遷移能力顯著提升,這個過程類似于上皮-間充質轉化的過程,為了進一步證實猜想,我們開展了這個課題的研究。目的明確EMT相關分子標志物在皮膚角質形成細胞及皮膚組織中的定位;明確EMT相關分子標志物在正常皮膚組織及體外培養(yǎng)角質形成細胞中的表達量;闡明EMT相關分子標志物在銀屑病中表達的相關調控因素;EMT相關分子標志物在銀屑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機制。方法獲取來自銀屑病病人皮膚樣本,并進行角質形成細胞原代培養(yǎng)。免疫熒光及免疫組化法研究EMT相關分子標志物在銀屑病皮膚組織及細胞的定位。提取組織及細胞的RNA和蛋白質,進行定量PCR、免疫印跡實驗,分析EMT相關分子標志物的表達量。經銀屑病相關細胞因子處理,進一步觀察EMT相關分子標志物不同細胞因子處理下在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中的表達差異。經ERK、Rho和GSK3的抑制劑分別處理以及與地塞米松聯(lián)合處理,以此觀察EMT相關分子標志物在銀屑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機制。結果正常皮膚及銀屑病皮膚樣本中上皮間質轉化分子標志物的表達1.上皮細胞分子標記物E-cad和β-catenin在正常表皮和銀屑病表皮全層中均有表達;K10和K16定位于表皮層棘層以上,正常和銀屑病表皮中定位無明顯差異。K14在正常表皮中定位于基底及基底上層,而在銀屑病表皮中則定位于表皮全層。2.在正常和銀屑病真皮中均沒有上皮分子標志物E-cad,K10,K14和K16的表達。3.在正常表皮中沒有間質分子標志物Vim, Snail, Slug, FN和N-cad的表達。4.在銀屑病表皮中,間質細胞分子標志物Vim, Snail, Slug和FN大量表達,N-cad中等量表達。1.體外培養(yǎng)正常和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中上皮間質轉化分子標志物RNA和蛋白水平1.與正常角質形成細胞相比,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中上皮間質轉化分子標志物轉錄組測序水平為K10下調,Vim,FN,PAI-1和Snail RNA水平上調,E-cad,K14, K16,N-cad,β-catenin和Slug沒有明顯差異。2.正常和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中,Vim, FN和PAI-1 mRNA水平有顯著差異(P0.01),而E-cad,K10,K14,K16,N-cad,β-catenin,Snail和Slug mRNA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3.正常和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中,Vim,FN和PAI-1蛋白水平有顯著差異。2.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中上皮間質轉化分子標志物的調控機制1.上皮分子標志物E-cad在TNF-a作用下表達略微升高,K10在IL-8,TGF-β1,IL-13,尤其是IL-17A和TNF-α的作用下表達顯著下調。K14在IL-17A的作用下表達降低而TGF-β1對其作用相反,TGF-β1也使N-cad表達顯著上調。2.IL-17A和IL-13下調間質分子標志物Vim和FN mRNA水平,而TGF-β1則作用相反。3.TNF-α上調FN而下調Slug的表達,TGF-β1上調PAI-1,Snail在IL-17A作用下表達上調,而IL-8則促其下調。4.MAPK/ERK、Rho/ROCK和Wnt/GSK3信號通路在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EMT的作用1.Y27632阻斷Rho,或SB216763阻斷GSK3后均能引起E-cad,β-catenin和Slug RNA和蛋白水平的升高。2.單獨使用地塞米松在0.2gM濃度時可使Slug下調而對E-cad和P-catenin無影響,在2μM濃度時引起E-cad表達升高和Slug的表達降低。3.地塞米松在0.2μM的濃度與Y27632共孵育時能明顯抑制Y27632所引起的E-cad,β-catenin和Slug表達上調,但在其2μM濃度時只影響Y27632對β-catenin的影響。4.SB216763介導的E-cad過表達在地塞米松0.2μM和2μM濃度時均被抑制,而對β-catenin和Slug的影響則只有在地塞米松2gM濃度時則被抑制。結論1.表皮角質形成細胞的特征是上調間充質分子標志物Vim,FN和PAI-1,而上皮分子標志物E-cad,K10和K14并無明顯變化。2.在銀屑病EMT中,IL-17A和LI-13是負性調節(jié)因子,TGF-β1則是正性調節(jié)因子,TNF-a的作用多向性。3.ERK,Rho和GSK3信號通道參與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EMT過程,而地塞米松起保護作用。4.銀屑病屬于EMT的2型中間表型。
【關鍵詞】:上皮間質轉化 銀屑病 E-cadherin Vimentin 角質形成細胞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58.63
【目錄】:
- 致謝4-6
- 中文摘要6-10
- 英文摘要10-14
- 本課題中使用到的主要儀器14-15
- 主要試劑的配制15-18
- 英文縮寫注釋18-22
- 1 前言22-25
- 2 材料與方法25-33
- 2.1 實驗材料25
- 2.2 標本收集25-26
- 2.3 表皮角質形成細胞(KC)原代培養(yǎng)26
- 2.4 RNA提取,逆轉錄及實時熒光定量PCR26-27
- 2.5 免疫熒光法27-28
- 2.6 免疫組化法28
- 2.7 免疫印跡(western blot)28-32
- 2.8 統(tǒng)計學分析32-33
- 3 結果33-46
- 3.1 正常皮膚及銀屑病皮膚樣本中上皮間質轉化分子標志物的表達33-36
- 3.2 體外培養(yǎng)正常和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中上皮間質轉化分子標志物RNA和蛋白水平36-38
- 3.3 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中上皮間質轉化分子標志物的調控機制38-41
- 3.4 MAPK/ERK、Rho/ROCK和Wnt/GSK3信號通路在銀屑病角質形成細胞EMT的作用41-46
- 4. 討論46-49
- 5 結論49-50
- 參考文獻50-58
- 綜述58-68
- 參考文獻63-68
- 個人簡歷6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京海,金嵐,吳惠t ,秦立模,朱麗芬,吳文媛,秦萬章;可溶性細胞粘附分子表達與銀屑病疾病活動的相關性[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0年04期
2 張曉紅,瞿幸,周志強,牛福林,張建中;消銀解毒飲對銀屑病患者鱗屑白介素8的影響[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年02期
3 劉濤峰,張學軍,楊森,王福喜,魏生才,陳珊宇;銀屑病誘發(fā)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年05期
4 張力軍,楊雪琴,樊建勇,劉秀清;銀屑病患者血漿血管緊張素Ⅱ水平檢測[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年06期
5 馮素英,靳培英;飲酒和銀屑病[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0年04期
6 孫軍紅,方躍明,鄭茂榮;銀屑病與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J];國外醫(y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0年05期
7 李占國,秦社玲,張素紅,張長軍;整體綜合思維在銀屑病診治中的應用[J];皮膚病與性病;2000年02期
8 曹序浦;老藥新用治療銀屑病[J];天津藥學;2000年03期
9 陳英,智強,朱年春;重組人白細胞介素-10對銀屑病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作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0年04期
10 霍秀琪;銀屑病治療的進展[J];醫(yī)學文選;200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斌;李斌;;銀屑病與肥胖新進展[A];2009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范平;張禁;黎超;;127例長期緩解的銀屑病共同點調查分析[A];2009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3 鄭厚峰;;根據(jù)三個基因分類的銀屑病臨床特征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涂彩霞;齊曉怡;;銀屑病治療的整體觀——生活方式和飲食[A];2010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5 楊雪琴;;對銀屑病30年的研究和認識[A];中華醫(yī)學會第16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摘要集[C];2010年
6 付翔宇;陳宏;;銀屑病的危險因素(摘要)[A];第五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7 王剛;;特殊類型銀屑病的治療[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8 沙海松;;陳凱教授對銀屑病的中西醫(yī)治療經驗[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學術會議、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繼續(xù)教育項目——銀屑病中醫(yī)藥防治交流會暨趙炳南學術思想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11年
9 樊建勇;楊雪琴;張力軍;劉秀清;;銀屑病患者血中糖皮質激素及其受體mRNA的測定及其意義[A];2001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10 潘德海;張曉艷;鄭占財;劉永生;;染發(fā)劑過敏誘發(fā)銀屑病8例[A];第一屆全國變態(tài)反應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蒲成學;煙酒與銀屑病[N];中藥報;2000年
2 牧童;銀屑病怎樣防[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3 記者嚴少衛(wèi);銀屑病診治應重視心理疏導[N];健康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海霞 吳大衛(wèi) 夏廈;關愛銀屑病患者[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9年
5 郭艷麗;引起銀屑病的4大因素[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9年
6 本報記者 徐亞靜;銀屑病寧可不治莫亂治[N];中國醫(yī)藥報;2009年
7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張英棟;治銀屑病當重療心[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8 記者 顧泳;上海銀屑病發(fā)病率約0.2%[N];解放日報;2010年
9 山西中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張英棟;從系統(tǒng)理論解讀汗對銀屑病防治的重要性[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年
10 記者 田雅婷;我國銀屑病患者僅15%接受正規(guī)治療[N];光明日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海平;銀屑病激發(fā)因素的調查與防治對策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9年
2 李龍年;漢族人群與歐美人群銀屑病易感基因的遺傳異質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金海蓉;白藜蘆醇脂質體凝膠對小鼠銀屑病模型的治療及經皮給藥藥代動力學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5年
4 吳文中;Th17細胞在銀屑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及復方甘草酸苷對HaCaT細胞增殖和相關因子表達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5 陳曦;JAK/STAT信號通路與銀屑病辨證分型的關聯(lián)機制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6 姚鳳鳴;插入/缺失變異與漢族人群銀屑病關聯(lián)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欒超;NRIP1在銀屑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初步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8 丁旭;許銑教授學術思想及從肝肺論治銀屑病傳承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6年
9 張心瑜;皮膚鏡在尋常型銀屑病皮損嚴重程度評估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10 張明;劉巧教授辯治皮膚病學術思想及治療銀屑病臨床觀察[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懷軍;銀屑病臨床相關因素的回顧性分析[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2 羅慶;銀屑病社會心理因素調查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9年
3 吉莉;銀屑病患者的疾病感知和應激、應對[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任為;IL23R基因多態(tài)性與漢族人銀屑病易感性關聯(lián)分析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田雅;527例銀屑病住院患者臨床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趙艷霞;銀屑病的發(fā)病與治療的回顧性分析[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7 劉愛花;銀屑病危險因素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梁興龍;62例銀屑病住院患者回顧性臨床分析[D];汕頭大學;2011年
9 李俊麗;銀屑病治療現(xiàn)狀及進展[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呂艷;阿維A對銀屑病患者血脂影響的回顧性分析[D];鄭州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8827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88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