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遺傳性單純少毛癥家系的基因定位
發(fā)布時間:2020-11-12 19:26
目的 收集一遺傳性單純少毛癥家系,通過定位候選克隆技術,識別該病的致病基因,以闡明遺傳性單純少毛癥的發(fā)病機制。方法 經(jīng)知情同意后收集家系成員的臨床資料及血液樣本,繪制家系圖;抽提外周血基因組DNA,用ABI公司的商品化的微衛(wèi)星標記marker,進行全基因組掃描,采用Genescan和Genotyper軟件進行基因分型;采用Linkage軟件包進行連鎖分析,初步明確致病基因的區(qū)域;在該區(qū)域內(nèi)選擇覆蓋密度更高的引物進行精細定位,縮小致病基因的范圍;在人類基因組數(shù)據(jù)庫(http://genome.ucsc.edu/)中對候選區(qū)域內(nèi)的基因進行搜索,確定候選基因,進行大規(guī)模突變篩查,最終找到致病基因。結果 1.收集到一遺傳性單純少毛癥家系,整理了該家系成員完整的臨床資料,繪制了家系圖。2.抽提并保存了全部家系成員的DNA樣本。3.對該家系成員DNA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掃描,在微衛(wèi)星標記D13S217處得到最高LODs值3.74(重組率θ=0.00),把該病致病基因定位于標記物D13S175和D13171之間的19.0cM范圍內(nèi)。4.通過精細定位和單倍型分析將致病基因的范圍縮小到標記物D13S221和D13S1244之間的2.28cM范圍,即染色體13q12.13~12.2。5.對人類基因組數(shù)據(jù)庫(http://genome.ucsc.edu/)這一區(qū)域內(nèi)的基因進行搜索,初步確定了19個候選基因。結論 本研究將遺傳性單純少毛癥的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體13q12.13~12.2,初步確定了19個候選基因。意義 定位了遺傳性單純少毛癥一新的基因位點,研究結果提示遺傳性單純少毛癥存在基因異質(zhì)性。這為最終明確遺傳性單純少毛癥的致病基因及發(fā)病機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該病分子生物學診斷方法的
【學位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6
【中圖分類】:R758.7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號說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1140
【學位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6
【中圖分類】:R758.7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號說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莉;王震英;魏欣凈;劉晨帆;;一例伴丘疹性損害的先天性無毛癥患者的基因突變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5年11期
2 張學軍,陳建軍,高敏;中國皮膚遺傳病研究現(xiàn)狀[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本文編號:28811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288114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