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干擾素基因療法治療人黑色素瘤的實驗與臨床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第二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2
【分類號】:R73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字玲,鄧健蓓,韓驊,陳萍,藥立波,蘇成芝;抗人黑色素瘤單鏈抗體基因的克隆和分泌型表達[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999年01期
2 張勁風,賀曉慧,韓素文,洪美玲,王秉儀,陳廣祥,趙先碧,李慶;人黑色素瘤細胞系p16基因第二外顯子序列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1998年01期
3 王字玲,鄧健蓓,韓驊,陳梅紅,蘇成芝;黑色素瘤特異性單克隆抗體HB8760可變區(qū)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測定[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1997年03期
4 Akslen L.A.;Angelini S.;Straume O. ;李翠華;;BRAF和NRAS突變好發(fā)于結(jié)節(jié)性黑色素瘤但與腫瘤細胞增殖或患者存活率無關[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6年03期
5 陳敏亮,林子豪!200003,趙耀中!200003,朱曉海!200003,袁湘斌!200003,楊松林!200003,吳建明!200003,曹雪濤,章衛(wèi)平,王全興;α-干擾素基因療法治療人黑色素瘤的免疫學機理的實驗研究[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1年05期
6 李東,謝遵江,賀業(yè)春,劉穎,劉麗;在黑色素瘤組織中免疫細胞的形態(tài)學觀察[J];解剖科學進展;2004年04期
7 于楠;王金柱;張玉玖;毛玉泉;張景權;譚郁彬;;原發(fā)性食管黑色素瘤的臨床和病理探討——附1例報告及文獻復習[J];天津醫(yī)藥;1986年11期
8 李忠,王榮朝;小腸、口腔及肺多灶性無色素性黑色素瘤1例[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1994年02期
9 汪九湘,劉文格;黑色素瘤與多發(fā)性骨髓瘤并存一例[J];河南腫瘤學雜志;1996年06期
10 楊維春,李世芳;脈絡膜黑色素瘤術后9年單發(fā)肝臟轉(zhuǎn)移病例報告[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緬;;MicroRNA調(diào)控黑色素瘤發(fā)生機制(英文)[A];第三屆細胞結(jié)構(gòu)與功能的信號基礎研討會論文摘要[C];2010年
2 黎川;;黑色素瘤的MRI診斷[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許宇;趙培泉;朱穎;;視盤上的黑色素細胞瘤抑或是黑色素瘤[A];中國眼底病論壇·全國眼底病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4 王國華;;惡性黑色素瘤胃轉(zhuǎn)移的X線表現(xiàn)(附5例分析)[A];全國非血管性與血管性介入新技術學術研討大會(第二屆介入放射學新技術提高班、第二屆河南省腫瘤介入診療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4年
5 賈蘭青;羅利群;張友會;;轉(zhuǎn)導B_7-1基因消除IFN-γ對黑色素瘤轉(zhuǎn)移潛力的增強作用[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下冊)[C];1999年
6 胡巍;張超;方蕓;;霧化吸入羥基喜樹堿對小鼠黑色素瘤肺轉(zhuǎn)移的藥效學及體外作用機制研究[A];2010年江蘇省藥學大會暨第十屆江蘇省藥師周大會論文集[C];2010年
7 王寅;林文;殷明;姜恅英;陳新生;;5—脂氧合酶對黑色素瘤A375粘附及整合素表達的作用[A];海峽兩岸三地藥理學學術報告會論文匯編[C];2001年
8 徐輝;唐桂波;;黑色素瘤腦轉(zhuǎn)移的MRI表現(xiàn)[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2006年
9 胡巍;張超;方蕓;;霧化吸入羥基喜樹堿對小鼠黑色素瘤肺轉(zhuǎn)移的藥效學及體外作用機制研究[A];2010施慧達杯第十屆全國青年藥學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安菊生;吳令英;李寧;俞高志;劉麗影;;原發(fā)女性生殖道黑色素瘤42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婦科腫瘤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倫 劉晨;探索黑色素瘤治療新技術[N];保健時報;2009年
2 健康時報特約記者 管九蘋;澳大利亞免費普查黑色素瘤[N];健康時報;2010年
3 實習生 易立;黑色素瘤,是否無藥可治?[N];科技日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聶國春;專家:黑色素瘤可防可治[N];中國消費者報;2011年
5 記者 張e
本文編號:26362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2636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