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皮病型銀屑病臨床表型及預后因素分析
本文選題:銀屑病 + 紅皮病 ; 參考:《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7年博士論文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紅皮病型銀屑病(Erythrodermic Psoriasis,EP)是一種罕見的重癥銀屑病。EP不僅病情危重,而且治療困難。既往文獻對其病因學、臨床特點以及預后的研究很少,尤其缺乏大樣本、長期隨訪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1.總結EP的臨床特點。2.提出一個簡單準確的評判病情嚴重程度的方法。3.探究EP患病的危險因素及其強度。4.分析不同藥物的治療效果以及影響EP預后的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項基于住院銀屑病患者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病例組為2005年1月-2015年10月期間在我院皮膚科住院治療的143例紅皮病型銀屑病患者。對照組為同期住院的與病例組性別年齡1:1匹配的中重度斑塊型銀屑病患者。我們定義:符合下述3條指標中至少2條者為中重度EP患者,小于2條者為輕度EP患者。三條指標分別為:①病程中出現(xiàn)口腔溫度大于等于37.3℃;②50%以上皮損腫脹滲出;③淺表淋巴結腫大。根據(jù)定義,我們將EP患者分為兩組。我們通過電話隨訪患者的預后情況,以及系統(tǒng)治療藥物的治療效果。觀察終點為患者死亡或隨訪截止。統(tǒng)計學采用SPSS version 2.0對病例資料進行描述和分析;疾∥kU因素的分析采用配對Logistic回歸分析,無EP生存曲線使用Kaplan-Meier法繪制,預后分析采用Cox回歸分析。結果:1.臨床表現(xiàn)方面,EP患者出現(xiàn)皮損腫脹滲出、掌跖角化、結膜炎、下肢水腫、發(fā)熱、畏寒、淺表淋巴結腫大、體力下降、睡眠障礙(以上p值均≤0.01)的比例均顯著高于斑塊型銀屑病患者;而出現(xiàn)瘙癢、頭皮受累、甲受累的比例無差異(p0.05)。2.實驗室檢查方面,EP患者常表現(xiàn)為WBC計數(shù)、NEU比例、EOS比例升高;同時LDH升高、Urea降低、低鈣血癥、低蛋白血癥、hsCRP升高、血沉增快;而血1DDL和HDL顯著低于斑塊型銀屑病患者(以上p值均≤0.001)。EP患者合并心電圖異常、貧血、感染的比例均顯著高于斑塊型銀屑病患者(以上p值均0.001)。3.EP患者的銀屑病初發(fā)年齡、銀屑病病程、個人史、家族史斑塊型銀屑病患者無顯著差異(p0.05)。EP患者合并關節(jié)型銀屑病比例(p=0.007)、既往因銀屑病住院(p=0.001)、既往使用免疫抑制劑(p0.001)及既往使用系統(tǒng)糖皮質激素(p0.001)的比例均顯著高于斑塊型銀屑病患者。而兩組患者既往使用阿維A、生物制劑、中藥偏方、光療的比例無顯著差異(p0.05)。4.143例EP患者中,101例(69.9%)從斑塊型銀屑病轉化而來,35例(24.5%)從膿皰型銀屑病轉化,7例(5.6%)初發(fā)即為EP。22例(15.4%)EP患者合并關節(jié)型銀屑病。5.EP誘發(fā)加重因素包括:停用系統(tǒng)藥物治療(33.6%)、感染因素(26.8%)、藥物因素(17.5%)、皮膚刺激(11.9%)、食物因素(11.9%)、精神因素(10.5%)、染發(fā)燙發(fā)(2.1%)、妊娠(1.4%)。還有14.0%患者未發(fā)現(xiàn)明顯誘因。6.EP的系統(tǒng)治療是以阿維A為基礎,必要時聯(lián)合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以及糖皮質激素的治療,治療總有效率達88.4%。5年EP無復發(fā)生存率為86.9%,10年EP無復發(fā)生存率為82.2%。7.143例EP患者根據(jù)嚴重程度評判標準,分為輕度62例(43.4%),中重度81例(56.6%)。中重度患者從膿皰型銀屑病發(fā)展而來的比例高(p=0.028)。中重度患者體內炎癥指標升高(p0.05)、合并貧血(p0.001)低蛋白血癥(p0.001)的患者更多,平均住院時間更長(p=0.003),住院期間使用免疫抑制劑和藥物聯(lián)合治療的患者更多(p0.05)。8.EP患病的危險因素有飲酒(OR=6.321,95%CI 1.115-35.822)、既往使用系統(tǒng)糖皮質激素(OR=5.689,95%CI 2.205-14.677)和既往使用免疫抑制劑(OR=7.716,95%CI 1.591-13.981)。9.瘙癢(HR=3.127,95%CI 1.217-8.039)和淺表淋巴結腫大(HR=2.290,95%CI 1.098-4.773)是EP復發(fā)和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而既往銀屑病病程長是預后的保護因素(HR=0.938,95%CI 0.898-0.980)。結論:1.EP患者皮膚黏膜表現(xiàn)和系統(tǒng)癥狀體征較斑塊型銀屑病患者重。EP患者常出現(xiàn)炎癥指標升高,營養(yǎng)狀況指標下降,合并心電圖異常、貧血、感染的比例均顯著高于斑塊型銀屑病。EP患者合并關節(jié)型銀屑病、既往曾因銀屑病住院、既往使用免疫抑制劑及既往使用系統(tǒng)糖皮質激素的比例顯著高于斑塊型銀屑病患者。2.我們根據(jù)體溫、皮損腫脹滲出情況、淺表淋巴結腫大情況,將EP患者分為輕度和中重度兩組。這種分類方法簡單合理,對患者皮膚病嚴重程度的評判以及治療選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3.EP患病的危險因素主要有飲酒、既往使用系統(tǒng)糖皮質激素和既往使用免疫抑制劑。4.EP患者出院后10年內約20%出現(xiàn)EP的復發(fā)或因其死亡,故對EP患者應密切隨訪,對于復發(fā)的患者應該積極的治療。5.瘙癢和淺表淋巴結腫大是EP復發(fā)和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而患者發(fā)生EP時,既往銀屑病病程越長,今后EP復發(fā)的風險越小。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P patient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 1 .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P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plaque psoriasis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007 ) betwee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psoriasis ( P = 0.001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psoriasis ( p = 0.001 ) . Prior use of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 OR = 5.689 , 95 % CI 2.205 - 14.677 ) and previous use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 OR = 7.716 , 95 % CI 1.591 - 13.981 ) . 9 . pruritus ( HR = 3.127 , 95 % CI 1.217 - 8.39 ) and superfici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 HR = 2.290 , 95 % CI 1.098 - 4.773 ) were a risk factor for recurrence and poor prognosis of EP . The duration of previous psoriasis was a prognostic factor ( HR = 0.938 , 95 % CI 0.898 - 0.980 ) . Conclusion : 1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ymptoms and signs of skin mucosa in EP patients than those with plaque psoriasis . In EP patients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inflammatory index , lower nutritional status , abnormal ECG abnormalities , anemia and infection .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58.6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潘雪松,李雪萍;75例紅皮病型銀屑病的護理體會[J];吉林醫(yī)學;2004年03期
2 劉瓊珍,郭在培,熊琳,周光平;紅皮病型銀屑病16例治療初探[J];皮膚病與性病;2004年02期
3 呂香花;紅皮病型銀屑病15例臨床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5年03期
4 大索朗次仁;普次典;小索朗次仁;洛桑旺堆;;紅皮病型銀屑病1例[J];西藏醫(yī)藥雜志;2007年01期
5 楊洪浦;原曉峰;龔華;丁素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紅皮病型銀屑病的療效觀察[J];皮膚病與性病;2007年01期
6 董曉新;;消癬液治療紅皮病型銀屑病200例[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07年06期
7 繆文英;;紅皮病型銀屑病76例誘發(fā)因素分析[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8年08期
8 朱新鳳;崔健;;紅皮病型銀屑病32例誘發(fā)因素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0年06期
9 何曉偉;;紅皮病型銀屑病的護理體會[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10 梁五愛;彭淑儀;譚少英;黃燕貞;黃成滿;鐘群珍;;紅皮病型銀屑病患者的護理[J];現(xiàn)代醫(yī)院;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雯;朱楨;趙廣;李東光;;紅皮病型銀屑病166例臨床分析[A];2009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2 張曉利;于業(yè)軍;;42例紅皮病型銀屑病病因及治療分析[A];2008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3 白艷秋;李領娥;師小萌;;紅皮病型銀屑病2例[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第四次學術年會;全國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病診療新進展高級研修班論文集[C];2007年
4 霍瑋;;紅皮病型銀屑病伴發(fā)艾滋病1例[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王愛菊;王會麗;張瑩;;紅皮病型銀屑病護理體會[A];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謝艷秋;陳慶紅;;紅皮病型銀屑病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探討[A];2001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7 項偉峻;王宗柱;路雪梅;;紅皮病型銀屑病并發(fā)腎功能損害一例[A];200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8 李萍;;紅皮病型銀屑病的護理[A];2003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9 于秀芳;李貞;王翁鳴;;阿維A聯(lián)合黃芪治療紅皮病型銀屑病[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二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候方;;紅皮病型銀屑病為首發(fā)癥狀的艾滋病一例報告[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山西中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張英棟;汗不可劫[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年
2 歐柏生;牛皮癬濫用激素危險[N];農(nóng)村醫(yī)藥報(漢);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葉豐卉;紅皮病型銀屑病臨床表型及預后因素分析[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7年
2 張平;紅皮病型銀屑病Th1/Th2反應模式的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偉;紅皮病型銀屑病30例臨床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潘紅梅;紅皮病型銀屑病98例臨床分析[D];吉林大學;2005年
3 竇海中;紅皮病型銀屑病中西醫(yī)治療的研究現(xiàn)狀及導師經(jīng)驗總結[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4年
4 許貴霞;紅皮病型銀屑病的代謝性疾病相關指標回顧性分析[D];山東大學;2015年
5 英麗;重組人Ⅱ型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融合蛋白治療紅皮病型銀屑病的療效觀察[D];蘇州大學;2016年
6 張泓博;中藥聯(lián)合阿維A膠囊治療紅皮病型銀屑病臨床療效分析[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7 華偉;紅皮病型銀屑病38例臨床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高彬;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紅皮病型銀屑病療效觀察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D];瀘州醫(yī)學院;2011年
9 李一洋;陳晴燕教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紅皮病型銀屑病經(jīng)驗輯要[D];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10 余炳前;泛發(fā)性膿皰型和紅皮病型銀屑病發(fā)熱機制的初步探討[D];蘭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0927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2092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