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海珠區(qū)梅毒控制措施的實施和效果評估
本文選題:梅毒 + 綜合防控; 參考:《中國艾滋病性病》2015年07期
【摘要】:目的評價廣州市海珠區(qū)梅毒控制措施實施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為有效落實國家梅毒控制策略提供依據(jù)。方法通過績效考核、加強督導和培訓、擴大檢測網(wǎng)絡等方式,將梅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機結合,構建海珠區(qū)梅毒綜合防控工作機制。采用數(shù)據(jù)分析、現(xiàn)場核查及問卷調(diào)查進行效果評估。結果 2008-2014年,海珠區(qū)梅毒發(fā)病率隨著年份的增加呈下降趨勢(χ2=83.121,P0.0001)。2013年各類人群梅毒相關知識知曉率均高于2011年,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另外,醫(yī)療機構梅毒報告準確率及梅毒檢測率上升,梅毒監(jiān)測檢測點增加,基層梅毒防治隊伍壯大,取得了較好的預期效果。結論梅毒綜合防控機制的建立,對落實國家梅毒防控規(guī)劃起了積極的作用,應進一步完善和推廣。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yphilis control measures in Haizhu District, Guangzhou.Methods the syphil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in Haizhu district was constructed by combining syphilis with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and training, expanding detection network and so on.Data analysis, site verific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Results from 2008 to 2014, the incidence of syphilis in Haizhu regio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years (蠂 2 / 83.121U P 0.0001). The rate of knowledge about syphilis in all population groups in 2013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2011,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001).In addition, the syphilis report accuracy rate and syphilis detection rate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increased, syphilis surveillance and detection points increase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eam of primary syphilis increased, and achieved better expected results.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syphil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yphil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lan, which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and popularized.
【作者單位】: 廣州市海珠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基金】:海珠區(qū)科技計劃項目(2013-cg-24)~~
【分類號】:R75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李志堅;何均初;王小坡;周業(yè)鵬;;佛山市2004~2013年梅毒流行病學分析[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4年04期
2 張君炎;中國性病流行形勢和控制策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0年04期
3 葉興東;何婉蘋;黃雪梅;湯少開;劉穎;朱慧蘭;張錫寶;;篩查和行為干預在梅毒控制中的作用[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3年01期
4 張曼;馬玲;高雪蓮;王云霞;芮寶玲;;2006—2013年新疆烏魯木齊市梅毒流行病學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14年17期
5 李芬;王會松;郭松洋;劉紅新;侯釗;;2005-2013年北京市昌平區(qū)梅毒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4年11期
6 朱艷麗;廖澤勝;楊萬軍;劉天學;張宏;;2005-2013年宣威市梅毒流行病學分析[J];衛(wèi)生軟科學;2014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祥標;淮北市1995~2001年梅毒流行趨勢分析[J];安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年04期
2 陳志勝,崔志強,劉偉,孫新梅,李秀英;1997~2002年新疆伊犁州8縣2市性病流行病學分析[J];地方病通報;2004年03期
3 孫文利,胡興斌,張獻清,穆士杰,吳原茹;西安某醫(yī)院1999/2002無償獻血者梅毒感染狀況調(diào)查[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4 常燕玲,王建秀,陳志勝,買迪娜木·哈帕爾;伊寧市1997~2002年性病流行病學分析[J];華南預防醫(yī)學;2004年02期
5 盧岳云,鄭劍寧,于吳,施惠祥,王宇;寧波口岸1987~2000年梅毒監(jiān)測結果的分析[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2001年03期
6 吳明尚;;我國性病流行狀況與控制對策[J];華夏醫(yī)學;2006年05期
7 劉國艷;段建華;練武;黃錦輝;李孜;郭艷平;時俊新;賈桂珍;石淑華;;廣州市外來務工人員婚外性行為態(tài)度的調(diào)查[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08年02期
8 曾令曉;伍傳仁;;2004~2006年合山市HIV篩查結果分析[J];應用預防醫(yī)學;2008年02期
9 呂煒 ,卓家同;HIV/AIDS流行變化趨勢與社區(qū)健康促進發(fā)展方向[J];廣西醫(yī)學;2004年03期
10 梁翠玲;鄭小帆;黃英舉;;梅毒326例流行因素分析[J];廣西醫(yī)學;2011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孟燦;上海市公立性病門診服務質(zhì)量干預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2 李婧;同伴推動抽樣法和基于場所的抽樣方法在女性性工作者中的比較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3 秦家碧;梅毒孕婦不良妊娠發(fā)生率與影響因素及綜合防控策略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麗娟;中原地區(qū)某高校新生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張紹慧;河北省城鄉(xiāng)結合部農(nóng)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4年
3 康順愛;傳染病監(jiān)督管理模式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4 林健燕;服務人群和吸毒人群HIV/AIDS的健康教育效果及評價方法的探討[D];武漢大學;2005年
5 姚燕;云南礦區(qū)礦工艾滋病/性病流行病學調(diào)查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孫忠賢;張家界市娛樂場所女性從業(yè)人員性病感染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7 黃瑞英;通遼市大學生艾滋病知識現(xiàn)狀及干預效果評價[D];山東大學;2008年
8 陳紅艷;濟南鐵路旅客、職工艾滋病相關知識、態(tài)度的調(diào)查分析[D];山東大學;2010年
9 于文娟;某艾滋病流行地區(qū)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知識、態(tài)度、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10 孫玉蘭;青海省性病門診就診者艾滋病和梅毒監(jiān)測結果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娟;段紅巖;李安信;;梅毒流行病學和診療現(xiàn)狀分析[J];傳染病信息;2012年01期
2 李玉蘭;沈黎勇;;老年人梅毒陽性檢測結果的分析[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2年05期
3 鄭祿祥;陳前進;闕金財;陳杰雄;;龍巖市1999—2008年梅毒疫情趨勢分析[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年01期
4 朱庭芳;葉慶喜;;漳州市2000—2009年隱性梅毒流行病學分析[J];海峽預防醫(yī)學雜志;2011年03期
5 洪璇;孫希鳳;劉鳳英;任旭琦;楊立剛;;2004~2012年廣東省性病流行病學分析[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4年01期
6 劉潔;楊梨麗;李進嵐;;貴州省2008~2012年梅毒流行形勢分析[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4年01期
7 李真;田麗閃;;性服務工作者性病和艾滋病的干預研究[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7年07期
8 杜建偉;聶紹發(fā);;艾滋病流行因素及干預措施研究進展[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8年07期
9 甄琳;孫國強;鹿棟堯;王雪梅;王建中;;山東萊州市2005~2008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熱帶醫(yī)學;2010年03期
10 張仲遠;遲紅梅;楊潔;;5887例手術前和輸血前患者HBV HCV和HIV抗體及梅毒抗體的檢測與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7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曙光,白春播,趙桂蓮,韓仁英,朱麗萍;梅毒35例臨床分析[J];北京軍區(qū)醫(yī)藥;2000年01期
2 賈亞楠,齊寶全,胡曉梅;15例梅毒誤診原因分析[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喻珊,陳艷,文進,黎永成,喻貴生;重慶市涪陵區(qū)1990~2000年梅毒資料分析[J];預防醫(yī)學文獻信息;2002年06期
4 寧潔玉;女性梅毒18例臨床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2年04期
5 顧偉鳴,胡偉忠,張皓,楊陽;上海市1986~2001年梅毒實驗室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3年05期
6 鐘山,鄭道城,陳永鋒;廣東省1987~2001年梅毒流行病學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3年05期
7 張民夫;梅毒病人為什么會延誤診治[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3年13期
8 楊秀珍;寧波市1991~2002年梅毒流行特征[J];浙江預防醫(yī)學;2004年03期
9 張寶,劉冬瑩,徐相凱,王迅;濰坊市1991~2003年淋病、梅毒資料分析[J];預防醫(yī)學論壇;2004年04期
10 邵長庚;喜讀龍振華主編的《梅毒病學》[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伍顯明;張族祥;張起律;俞建心;;三明市2000-2009梅毒流行特征分析[A];麻風誤診及其臨床病例分析培訓班暨全國麻風皮膚性病學術年會(2010)論文集[C];2010年
2 龔匡隆;尤永燕;沙仲;張津萍;孫厚華;張君炎;;1989-2003年梅毒患病率的分析和防治措施[A];江蘇省性學會第五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張君炎;;應重視和加強梅毒預防控制工作[A];江蘇省性學會第六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4 來時明;尹志英;;浙江省衢州市2001-2005年梅毒流行病學分析[A];第三屆浙江中西部科技論壇論文集(第九卷 預防分卷)[C];2006年
5 裴朝群;;老年梅毒26例臨床分析[A];第七屆全國老年醫(yī)學進展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王煒;饒平;;衢州市1992—2005年梅毒流行病學分析及防制策略[A];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學術年會暨2007年當代浙學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吳昊;黃曉婕;;艾滋病合并梅毒[A];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國熱帶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8 李有敏;;梅毒孕產(chǎn)婦的醫(yī)院內(nèi)感染控制[A];中國醫(yī)院協(xié)會第十八屆全國醫(yī)院感染管理學術年會論文資料匯編[C];2011年
9 錢伊弘;張剛;顧志英;胡偉毅;陳霞鳳;樂嘉豫;王學民;;3024例梅毒臨床流行病學情況分析[A];2001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10 曾淑琴;;淺談梅毒病人的健康教育[A];第三屆浙江中西部科技論壇論文集(第八卷 護理分卷)[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盧蘇燕;梅毒在法死灰復燃?[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2 鄭靈巧邋劉慧;梅毒悄然成大害[N];健康報;2007年
3 杜巧思;梅毒善“偽裝”小心被誤診[N];大眾衛(wèi)生報;2009年
4 嚴國進;潔身自好防梅毒[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10年
5 記者 周婷玉;梅毒發(fā)病快速上升 衛(wèi)生部出規(guī)劃防控[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6 記者 陳楓;廣東每年約5萬人感染梅毒[N];南方日報;2012年
7 李虎軍;梅毒,一個被低估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N];南方周末;2007年
8 杜恩;手腳心有紅斑當心梅毒[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9 李圖巍;梅毒對胎兒影響極大[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
10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研究員 王千秋;梅毒 死灰復燃[N];健康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胡宇峰;深圳市梅毒疫情時空分布特征和防治策略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2 王林娜;梅毒的快速診斷、免疫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3 劉春;梅毒免疫相關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紅艷;2009-2011年湖北省梅毒疫情及健康教育需求調(diào)g芯縖D];武漢科技大學;2012年
2 雷漾;梅毒的免疫學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3 曹元元;某省梅毒和淋病流行特征及趨勢預測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4 邱英鵬;深圳市同性戀門診梅毒干預項目的衛(wèi)生經(jīng)濟學評價[D];中南大學;2013年
5 依樂娜;內(nèi)蒙古地區(qū)梅毒防治研究(1950-1965)[D];內(nèi)蒙古大學;2014年
6 張俊艷;梅毒治療后RPR轉陰率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7 安麗輝;綜合醫(yī)院皮膚性病科門診1999-2011年HIV和梅毒流行狀況及危險因素分析[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3年
8 孫玉蘭;青海省性病門診就診者艾滋病和梅毒監(jiān)測結果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謝薇;臨翔邊遠山區(qū)婦女孕早期HIV、梅毒、HBV檢測影響因素[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吳硯;綜合醫(yī)院皮膚性病科HSV-1、HSV-2、梅毒及HIV感染狀況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7713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177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