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育患者分離脲原體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及比較基因組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9-16 10:29
背景與目的:脲原體(Ureaplasma spp.,UU)是人類泌尿生殖道常見的共生型微生物,常寄居于人體泌尿生殖道粘膜表面,可引起多種感染性疾病。隨著UU多位點分型方案的建立,研究人員對少部分UU感染人群進行了分子流行病學研究,并且發(fā)現(xiàn)UU不同亞組菌株與疾病的關系存在差異。本研究旨在明確UU在女性不孕患者和男性不育患者的克隆分布情況,以及UU不同亞組菌株間的基因背景學差異,為UU的致病機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使用支原體培養(yǎng)試劑盒,分別對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yī)院確診的226例女性不孕患者和武警上海市總隊醫(yī)院確診的480例男性不育患者進行UU篩查。對培養(yǎng)陽性的UU菌株進行種群鑒定,并對單一感染菌株進行多位點序列分型研究;比較分析UU在女性不孕患者和男性不育患者的分布情況;比較分析男性不育患者UU陰性組和陽性組的精液參數(shù),包括精子濃度、精子總活力、前向運動力、非前向運動力和不動精子率。2.選擇菌株UPA106(屬于亞組A)、UUR132(屬于亞組2)和UUR315(屬于亞組1),使用二代Illumina和三代Nanopore高通量測序技術對三株菌進行基因組測序。分別選擇標準菌株UPA...
【文章頁數(shù)】:14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致謝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
前言
第一部分: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患者分離脲原體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研究
引言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菌株來源
1.3 試劑與儀器
1.4 標本采集
1.5 精液參數(shù)指標檢測
1.6 UU的培養(yǎng)和凍存
1.7 UU基因組提取
1.8 菌株生物群鑒定
1.9 菌株eMLST分型
1.10 PCR反應
1.11 PCR產(chǎn)物電泳和測序
1.12 測序數(shù)據(jù)分析
1.13 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UU在女性不孕患者的流行分布情況
2.2 UU在男性不育患者的流行分布情況
2.3 UU在女性不孕患者和男性不育患者的分布比較
2.4 UU感染與男性不育患者精液參數(shù)間的關系
3 討論
4 小結
第二部分:脲原體不同亞組菌株的基因組學特征及比較基因組學分析
引言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1.2 試劑與儀器
1.3 菌株復蘇
1.4 固體培養(yǎng)
1.5 挑單克隆
1.6 菌種鑒定
1.7 菌株擴大培養(yǎng)
1.8 基因組提取和二代Illumina全基因組測序
1.9 三代Nanopore全基因組測序
1.10 全基因組序列拼接
1.11 基因組的注釋和分析
1.12 免疫印跡實驗
1.13 質(zhì)譜檢測
1.14 藥敏試驗
2 結果
2.1 二代全基因組測序DNA樣本檢測
2.2 三代全基因組測序DNA樣本檢測
2.3 基因組的基本信息
2.4 共線性關系分析
2.5 同源基因簇分析
2.6 基于SNP差異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2.7 毒力基因分析
2.8 藥敏結果
3 討論
4 小結
結論和展望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脲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讀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3846851
【文章頁數(shù)】:14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致謝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
前言
第一部分:女性不孕和男性不育患者分離脲原體的分子流行病學特征研究
引言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2 菌株來源
1.3 試劑與儀器
1.4 標本采集
1.5 精液參數(shù)指標檢測
1.6 UU的培養(yǎng)和凍存
1.7 UU基因組提取
1.8 菌株生物群鑒定
1.9 菌株eMLST分型
1.10 PCR反應
1.11 PCR產(chǎn)物電泳和測序
1.12 測序數(shù)據(jù)分析
1.13 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
2.1 UU在女性不孕患者的流行分布情況
2.2 UU在男性不育患者的流行分布情況
2.3 UU在女性不孕患者和男性不育患者的分布比較
2.4 UU感染與男性不育患者精液參數(shù)間的關系
3 討論
4 小結
第二部分:脲原體不同亞組菌株的基因組學特征及比較基因組學分析
引言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1.2 試劑與儀器
1.3 菌株復蘇
1.4 固體培養(yǎng)
1.5 挑單克隆
1.6 菌種鑒定
1.7 菌株擴大培養(yǎng)
1.8 基因組提取和二代Illumina全基因組測序
1.9 三代Nanopore全基因組測序
1.10 全基因組序列拼接
1.11 基因組的注釋和分析
1.12 免疫印跡實驗
1.13 質(zhì)譜檢測
1.14 藥敏試驗
2 結果
2.1 二代全基因組測序DNA樣本檢測
2.2 三代全基因組測序DNA樣本檢測
2.3 基因組的基本信息
2.4 共線性關系分析
2.5 同源基因簇分析
2.6 基于SNP差異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2.7 毒力基因分析
2.8 藥敏結果
3 討論
4 小結
結論和展望
參考文獻
文獻綜述 脲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讀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文編號:38468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mjlw/38468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