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患者尿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
本文選題:尿視黃醇結合蛋白 + 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 參考:《皖南醫(yī)學院》2014年碩士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NS)患者尿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和腎小管間質損傷機制 方法:檢測30例確診并行腎臟穿刺病理學組織活檢的原發(fā)性NS患者以及30例正常人作對照組,以上60例分別測定尿常規(guī)項目以及腎小管功能損害指標—尿視黃醇結合蛋白(RBP),,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N-乙酰-β-D-尿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按生化檢測指標和腎小管間質的損害程度評分進行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分析各組間RBP以及RBP與其他指標間的差異及相關性。 結果:腎小管間質損傷與尿RBP,α1-MG,β2-MG,NAG呈正相關(分別r=0.950,P<0.01;r=0.837,P<0.01;r=0.800,P<0.01;r=0.957,P<0.01);尿RBP對腎小管間質損害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分別為88.89%和90.48%。 結論:尿RBP可以在早期敏感的反映原發(fā)性NS患者腎小管間質的病理損害程度,較NAG、α1-MG、β2-MG更敏感,并且與腎小管間質損害程度呈正相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urinary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level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 (N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mechanism of tubulointerstitial injury.
Methods: 30 cases of primary NS and 30 normal subjects were tested for pathological biopsy of renal biopsy. The above 60 cases were tested for urine routine items and renal tubule function impairment, urinary retinol binding protein (RBP), urinary alpha 1 microglobulin (alpha 1-MG), urinary beta 2- microglobulin (beta 2-MG), N- acetyl - beta -D- urine ammonia The content of glucosidase (NAG) was analyzed by Spearman level correlation according to biochemical test index and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damage score. The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RBP and RBP and other index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damag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urinary RBP, alpha 1-MG, beta 2-MG, NAG (r=0.950, P < 0.01, r=0.837, P < 0.01, r=0.800, P < 0.01, r=0.957, P < 0.01); the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of urinary tract to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damage were 88.89% and 88.8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urinary RBP can reflect the pathological damage of renal tubulointerstitium in early NS patients, which is more sensitive than NAG, alpha 1-MG, beta 2-MG, and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damage.
【學位授予單位】:皖南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6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管娜,鄧江紅,丁潔,張敬京,楊霽云;足細胞分子分布和表達與足突形態(tài)變化和蛋白尿發(fā)生的關系[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4年02期
2 劉淑芳;丁潔;范青鋒;張涵;;嘌呤霉素致足細胞損傷細胞模型的建立[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6期
3 莫其農(nóng);何進才;宋林立;馮玉麗;余文輝;袁敏;李春花;;血清游離輕鏈κ/λ比值在慢性腎病患者腎損傷中的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年02期
4 張媛媛;侯衛(wèi)平;曹雪嬌;袁發(fā)煥;;NALP3/ASC/caspase-1在局灶節(jié)段性腎小球硬化腎組織中的表達變化[J];重慶醫(yī)學;2014年03期
5 王新穎,牟兆新,王新良,侯振江,張瑞蘭,金玉忠;阿霉素腎病大鼠腎臟nephrin、podocin mRNA表達[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6 劉學蘭;陶冶;吳丹;姜丹;于笑;魏冕;金巧玲;;多靶點治療難治性腎小球疾病臨床觀察[J];華西醫(yī)學;2011年04期
7 俞東容;楊汝春;林宜;周大為;王軍;;防己黃芪湯對阿霉素腎病大鼠蛋白尿及足細胞病變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09年04期
8 白小慧;吳旖琦;王天真;吳瑩瑩;金曉明;;血清HBV陽性患者的腎組織有或無HBV表達的對比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12年01期
9 徐文峰;何澤云;唐群;馮立;郭志強;徐琴;;豬苓湯對阿霉素腎病大鼠腎臟AQP2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腎病雜志;2013年09期
10 聶國明;鄒敏書;余健;羅莉漫;徐洪濤;;地塞米松改善脂多糖誘導的炎癥反應及足細胞損傷[J];解放軍藥學學報;201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趙巖;李露茜;蔣蓉芳;謝長明;梁園;陳尚勤;張?zhí)N暉;;環(huán)境水平的鄰苯二甲酸酯暴露對產(chǎn)婦11β-HSD2酶活性的影響[A];2013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浦華環(huán)保優(yōu)秀論文集[C];2013年
2 寧華英;沈衛(wèi);;鯉魚湯對多柔比星腎病模型鼠的保護作用[A];第四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營養(yǎng)學術會議論文資料匯編[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毛建華;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患者Nephrin和Podocin及CD2AP基因表達變化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2 余自華;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激素耐藥機制探討[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5年
3 吳漢利;雷至膠囊治療阿霉素腎病大鼠腎損害的機理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欒家杰;黃芪總苷對實驗性糖尿病動物腎臟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焦占全;糖尿病大鼠造影劑急性腎損害機制及普羅布考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李建華;川芎嗪和抗壞血酸預防鼠對比劑腎病實驗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劉珊珊;硝基油酸對小鼠阿霉素腎病的腎臟保護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8 艾熙;非Smad通路在小鼠結腸癌肝轉移中的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9 王冬雪;血漿HDL中蛋白質組分與冠心病的關系及應用他汀類藥后的變化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10 高丹;氯沙坦改善5/6腎切除大鼠生存率及修復足細胞損傷的實驗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闞春婷;吡格列酮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腎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podocin表達的影響實驗研究[D];江蘇大學;2009年
2 杜曉霞;CD2AP及WT1在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腎小球的表達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3 鞠濱;足細胞表面標志蛋白PCX在慢性腎臟病中的表達[D];蘇州大學;2010年
4 劉德鳳;醛固酮-WNK4參與鹽負荷對遠端腎小管鈉離子轉運體表達的調節(jié)[D];復旦大學;2010年
5 封東寧;中國南方漢族激素耐藥型腎病綜合征兒童NPHS2基因突變分析[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馬蘭;原發(fā)性高血壓合并肥胖患者體重指數(shù)與血漿醛固酮相關性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陳春艷;防己黃芪湯對阿霉素腎病大鼠足細胞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8 江人桂;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和遷移的影響及其機制的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9 鄧峰峰;冠心病患者HDL逆轉運功能的改變及其與紅細胞膜膽固醇含量的相關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10 張麗;1’-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和腫瘤轉移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488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mjlw/1848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