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頸部矢狀位圖像預測困難喉鏡顯露
本文關鍵詞:面頸部矢狀位圖像預測困難喉鏡顯露,,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背景:困難氣道的處理不當是麻醉過程中主要的致死性并發(fā)癥之一,因此準確地預測困難喉鏡顯露非常重要。本研究擬通過分析患者面頸部矢狀位圖像,研究是否可以通過圖像中甲狀軟骨、下頜骨、口角三者的位置關系預測困難喉鏡顯露。方法:全麻氣管插管的患者223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111例。1、常規(guī)評估:記錄Mallampati評分,切牙間距,甲頦間距,甲頦高度,頸圍。2、圖像獲取:拍攝設備位于患者左側甲狀軟骨水平,以喉結為圖像中心,包含下頜骨及口角;颊呷フ碜匀黄教,拍攝第一張圖像;患者頭部用力后仰,拍攝第二張圖像。3、喉鏡顯露:患者常規(guī)麻醉誘導。采用Macintosh鏡片顯露聲門,首次記錄C-L(Cormack and Lehane)評分(C-La);應用BURP輔助手法推動喉結,再次記錄C-L評分(C-Lb)。C-La評分III-IV級定義為“手法輔助前困難喉鏡顯露”,C-Lb評分III-IV級定義為“手法輔助后困難喉鏡顯露”。4、圖像解析:應用Digimizer圖像測量軟件建立坐標系,計算出三個解剖標志(甲狀軟骨頂點O點、下頜骨最高點A點、口角B點)的坐標。創(chuàng)建公式將坐標轉化為幾何指標(長度,角度,面積)。5、統(tǒng)計分析:將各幾何指標應用ROC曲線進行分析,挑選出候選診斷指標,對各個候選指標進行有效性分析并與傳統(tǒng)指標一起,同金標準進行診斷能力的比較。結果:后仰位各指標診斷價值均不高,所有陽性結果均出自患者頭頸部自然放松位。手法輔助前困難喉鏡顯露發(fā)生率為21.5%,幾何指標中∠AOF(甲頦角度)、線段AF兩項指標ROC曲線下面積AUC≥0.75,其中以甲頦角度37.1°為診斷標準時,敏感性88%,特異性63%,比值比12.44,診斷價值優(yōu)于其他指標;手法輔助后困難喉鏡顯露發(fā)生率為4%,幾何指標中線段OF、線段BG、∠AOF、∠BOG、∠OBA(甲唇內角)、S△BOG六項指標ROC曲線下面積AUC≥0.75,其中以甲唇內角≤23.1°為診斷標準時,敏感性89%,特異性74%,比值比23.13,診斷價值優(yōu)于其他指標。傳統(tǒng)標Mallampati評分,切牙間距及甲頦間距對于困難喉鏡顯露的預測能力相對較低。結論:通過面頸部矢狀位圖像預測困難喉鏡顯露是可靠的,其中“甲頦角度”,“甲唇內角”兩項指標具有相對較好的預測價值。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614
【目錄】: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1.背景11-12
- 2.對象與方法12-17
- 2.1 研究對象12
- 2.1.1 入組標準12
- 2.1.2 排除標準12
- 2.2 方法12-17
- 2.2.1 常規(guī)評估12-13
- 2.2.2 圖像采集13-14
- 2.2.3 金標準C-L評分采集14-15
- 2.2.4 圖像解析15
- 2.2.5 統(tǒng)計分析15-17
- 3.結果17-25
- 3.1 患者基本臨床特征17-19
- 3.1.1 患者基本臨床特征描述17-18
- 3.1.2 基本臨床特征與C-L分級間的關系18-19
- 3.2 幾何指標診斷價值評估19-25
- 3.2.1 C-La III/IV級作為困難喉鏡金標準19-22
- 3.2.2 C-Lb III/IV級作為困難喉鏡金標準22-25
- 4.討論25-30
- 5.結論30-31
- 6.參考文獻31-33
- 7.致謝33-3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志林,張晨陽,王國洲;真皮下血管網皮片移植修復面頸部巨大瘢痕畸形[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2 陳祖亮;一例罕見面頸部巨瘤被切除[J];中華醫(yī)學信息導報;2002年09期
3 文光和,黃曉斌,李樹春;18例面頸部病毒性壞死淋巴結炎臨床報道[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3年01期
4 楊振祥;孫洋;夏纓;李健;黃霞;李玲娜;趙吾華;張姍姍;張娟;;面頸部異物存留15例[J];西南國防醫(yī)藥;2007年06期
5 林成;潘曉玲;周麟;王巧云;;頜面頸部異物傷20例診治分析[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11年04期
6 黃申瑞 ,李寧毅 ,麻柏泉;面頸部感染的解剖關系——文獻復習[J];國外醫(yī)學參考資料.口腔醫(yī)學分冊;1977年04期
7 邢樹忠;;面頸部豬牛致傷2例報告[J];中國農村醫(yī)學;1987年06期
8 曹全祿;李育照;李曉青;;面頸部大型木質異物1例報告[J];口腔醫(yī)學;1990年03期
9 張緒生;馮光珍;李澤龍;;面頸部嚴重缺損畸形的修復重建[J];中國美容醫(yī)學;1996年04期
10 李彤彤,朱毓琪,朱唯力,潘勇,李益敏;頸肩區(qū)皮膚軟組織擴張術在面頸部整復中的應用[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喬玉珠;;頜面頸部異物106例診治體會[A];FDI、CSA臨床口腔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9年
2 葉祥柏;馮光珍;谷才之;;真皮下血管網皮片移植治療面頸部聯(lián)合疤痕的臨床體會[A];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燒傷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7年
3 王善良;李圣利;張滌生;;面頸部老化癥的治療進展[A];第4屆中國美容與整形醫(yī)師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張媛媛;王淑君;幺猛;魏雪箐;;面頸部皮膚軟組織擴張術的護理體會[A];第八屆全國燒傷外科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5 龔海南;周芳;;皮膚軟組織擴張器治療面頸部疤痕的護理[A];美麗人生 和諧世界——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術年會、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20周年慶典暨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yī)學學術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6 楊智義;曹建軍;胡曉春;;側胸、肩胸區(qū)接力菲薄皮瓣在面頸部整復中的應用[A];全國第三屆燒傷外科學術交流會議論文摘要[C];1991年
7 李小兵;李成;劉光晶;王其芳;;食道氣管雙腔插管氣導在面頸部植皮手術中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六屆全國燒傷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8 郭鑫;楊文爽;顧云鵬;鄒
本文編號:4500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450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