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機械通氣方式對大面積燒傷患者每搏量變異度的影響
本文選題:機械通氣方式 切入點:燒傷 出處:《廣東醫(yī)學》2015年1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機械通氣方式對大面積削痂植皮手術患者每搏量變異度(SVV)的影響。方法選擇燒傷中心ICU行大面積削痂植皮手術的患者54例,ASAⅠ~Ⅱ級。患者術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0.1g、阿托品0.5 mg。入室后面罩吸氧,接多功能監(jiān)護儀連續(xù)監(jiān)測血壓、心率、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局部麻醉下行橈動脈穿刺置管,連接Flo Trac壓力換能器、Vigileo持續(xù)心排量監(jiān)護儀和多功能監(jiān)護儀,持續(xù)監(jiān)測平均動脈壓(MAP)、心輸出量(CO)、心臟指數(shù)(CI)、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數(shù)(SVI)及SVV。麻醉誘導后經(jīng)頸內(nèi)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置入中心靜脈雙腔導管,持續(xù)監(jiān)測中心靜脈壓(CVP)。機械通氣10 min后54例患者分為3組:容量通氣模式(VC)組、壓力通氣模式(PC)組和壓力調(diào)節(jié)容量控制模式(PCV)組。記錄麻醉誘導前(T0)、機械通氣后10min(T1)、30 min(T2)、60 min(T3)、手術結束(T4)時的MAP、心率(HR)、CO、CI、SV及SVI;記錄機械通氣后T1、T2、T3及T4時的SVV、CVP、平均氣道壓(Pm)、峰壓(Pi)、平臺壓(PL)及吸氣最大流速(MF)。結果 3組患者各時點的MAP、HR、CI、CVP、Pm、Pi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VC組、PCV組的SV值在各時點呈增加趨勢,而PC組的SV呈下降趨勢,VC組、PC組在T3時點的SV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組在T2、T3、T4時的SVV、MF明顯升高,與VC組、PCV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V組在各時點SVV值雖高于VC組(P0.05),VC組、PCV組在T2、T3、T4時點MF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SVV能較準確地預測容量控制通氣模式下的燒傷手術患者對液體治療的反應性,而在應用壓力控制通氣或容量保證壓力調(diào)節(jié)通氣模式時,SVV的準確性受到明顯影響。因此,在以SVV來評估心臟前負荷及指導燒傷患者的液體治療時,應充分考慮通氣模式這一影響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odes on SVV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arge area escharectomy and skin grafting. Methods 54 patients with large area escharectomy and skin grafting were selected from burn center ICU. 30 patients were treated before operation. Min was injected intramuscularly with phenobarbital (0.1 g) and atropine (0.5 mg).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blood pressure, heart rate, electrocardiogram,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multifunctional monitor. Radial artery puncture catheter was inserted under local anesthesia, and Flo Trac pressure transducer was connected with Vigileo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monitor and multifunction monitor.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P, cardiac output, cardiac index, SVI, SVV.Intrajugular vein or subclavian vein were inserted into the central vena cava after anesthesia induction. 54 patients after 10 mi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VCgroup with VCV mode. Before anesthesia induction, 10 min aft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30 min aft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60 min after operation and 60 min after operation, mitogen, heart rate, HRT, COCISV and SVI were recorded, and SVVCVP at T 1 T 2T 3 and T 4 afte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i value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The SV value of PCV group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t each time point. The SV of PC group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SV value of P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VC group at T3 time. The SVVMF of P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C group at T _ 2T _ 3 ~ T _ 4, P _ (0.05) and T _ (2) T _ (3) T _ (4). Compared with VC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VV value between P0.05 group and VC group at each time point. Conclusion SVV can accurately predict burn hand under volume-controlled ventilation mode, although it is higher than that in VC group P0.05 and VC group at T _ 2T _ 3N _ 4 time point. The reactivity of surgical patients to liquid therapy, The accuracy of VV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use of pressure-controlled ventilation or volume-guaranteed pressure-regulated ventilation. Therefore, in evaluating cardiac preload and guiding fluid therapy in burn patients with SVV,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entilation mode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醫(yī)學院第四附屬醫(yī)院;廣東省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麻醉科;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婦幼保健院麻醉科;
【基金】:廣州市中醫(yī)藥和中西醫(yī)結合科研項目(編號:20122A011014)
【分類號】:R6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米衛(wèi)東;;客觀監(jiān)測圍手術期容量治療的量與度[J];北京醫(yī)學;2012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美英,王宏琴,黃麗華;10kg以下嬰幼兒心內(nèi)直視術后的氣道管理[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俞娜;;體外循環(huán)術后患者兩種中心靜脈壓監(jiān)測方法的對比分析[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3 洪峰;俞興群;聶衛(wèi)群;張長奇;高志凌;王龍梅;;SIMV-AutoFlow機械通氣模式治療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安徽醫(yī)學;2006年05期
4 邢正云;顧偉;吳麗芳;;呼吸機搶救有機磷中毒中間綜合征[J];安徽醫(yī)學;2009年08期
5 胡承志;程立順;;神經(jīng)源性肺水腫的診治進展[J];安徽醫(yī)藥;2009年06期
6 張艷娜;于振香;彭麗萍;;雙水平正氣道壓通氣治療中重度支氣管哮喘的療效評價[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4期
7 陳玉琴;楊英;;呼吸機在呼吸衰竭中的應用[J];兵團醫(yī)學;2005年01期
8 郭慶玲;;73例ICU心外科患者手術后機械通氣的護理體會[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楊新芳,李麗萍,劉莉;幼兒先心病術后早期拔除氣管插管的監(jiān)護[J];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10 吳瑞芹,韓梅,趙立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超聲霧化吸入失敗原因分析[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易韋韋;基于主動模擬肺的通氣模式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2 杜芳;脈搏灌注指數(shù)變異預測全麻復合硬膜外麻醉容量治療反應性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3 裴樹俊;動態(tài)血流動力學指標在梗阻性黃疸患者圍術期的應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4年
4 楊小博;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的改變可以判定感染性休克患者輸液反應性[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顯美,袁菊明;機械通氣在搶救急性重型顱腦損傷的護理體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年15期
2 鄭道國;機械通氣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的影響[J];現(xiàn)代康復;2000年06期
3 闕呈立,李航,李海潮,陳健,王廣發(fā),何冰;機械通氣期間腹瀉原因的探討[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年05期
4 劉又寧;機械通氣臨床應用的回顧與展望[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年11期
5 吳曉紅;機械通氣操作護理體會[J];安徽預防醫(yī)學雜志;2001年05期
6 柳椺,張廷香,薛雅卓,陳義成;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及其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1年06期
7 袁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機械通氣的護理[J];杭州醫(y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1期
8 馮喜英;機械通氣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27例分析[J];青海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9 陳茂君,盧子英,陳克芳;36例機械通氣撤機失敗的原因與護理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2002年01期
10 鈕善福;提倡實行個體化保護性機械通氣[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廣秀;鄒玉珍;;機械通氣的護理進展[A];全國重癥監(jiān)護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2 蘆良花;;機械通氣過程中的觀察及護理[A];河南省急診護理學術交流暨重癥監(jiān)護技術培訓班資料匯編[C];2006年
3 劉志;;機械通氣應用進展[A];第十二屆全國復蘇與中毒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4 何芳;;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風險因素及管理對策[A];2008年中國嶺南護理學術講壇論文集[C];2008年
5 劉東英;王玉琴;何小京;;機械通氣呼吸道的管理[A];全國內(nèi)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全國心臟內(nèi)、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6 何建新;;機械通氣撤機策略與方法[A];首屆西湖重癥醫(yī)學論壇暨2011年浙江省重癥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7 耿玉秀;溫宇;崇巍;;機械通氣患者院內(nèi)病死危險因素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8 耿玉秀;;機械通氣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研究進展[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大會論文集[C];2010年
9 胡蕾;;ARDS機械通氣患者應用咪唑安定持續(xù)鎮(zhèn)靜療效的臨床監(jiān)護[A];全國第三屆重癥監(jiān)護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10 徐品賢;;影響機械通氣護理安全管理因素的分析和對策[A];全國第三屆重癥監(jiān)護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劉清泉;圍機械通氣治療期的中醫(yī)藥治療[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2 記者 劉道安;天津第三中心醫(yī)院兩項機械通氣研究成果通過鑒定[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1年
3 ;重癥醫(yī)學 救治理念獲更新[N];健康報;2012年
4 解放軍總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 高德偉;重癥COPD宜早行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治療[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春飛;基于模糊邏輯的機械通氣輔助決策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5年
2 李雪花;機械通氣對新生豬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5年
3 王泓;機械通氣對心功能影響的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4 胡洪波;機械通氣新生兒銅綠假單胞菌定植或/和感染的流行病學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王彬;整合素αVβ3在機械通氣性肺損傷中的作用及機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6 劉海沛;發(fā)育肺生長因子表達與炎癥反應關系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雷遷;主動脈弓手術后機械通氣和重癥監(jiān)護室時間延長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的建立[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合金;機械通氣患者的預后因素的分析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4年
2 王穎;機械通氣在重癥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7年
3 張智健;老年機械通氣患者的預后因素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0年
4 周健;護理管理干預對機械通氣危重病人護理質量影響的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王曉紅;肺復張術對ARDS機械通氣患者呼吸功能的影響[D];青島大學;2006年
6 趙旺;右美托咪定在ICU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研究[D];泰山醫(yī)學院;2011年
7 趙有為;機械通氣方式對新生豬肺炎癥因子及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形態(tài)學的影響[D];南華大學;2011年
8 丁洪艷;機械通氣中的肺保護策略及其研究進展[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9 肖達平;連續(xù)性血液凈化聯(lián)合機械通氣防治犬海水型呼吸窘迫綜合征的實驗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0年
10 張志強;機械通氣患者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及預后分析[D];山東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6511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65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