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針三陰交抑制膀胱過度活動效應的尿動力學評價
本文關鍵詞:電針三陰交抑制膀胱過度活動效應的尿動力學評價
更多相關文章: 電針 三陰交 膀胱過度活動癥 大鼠 抑制效應
【摘要】:背景膀胱過度活動癥(Overactive bladder, OAB)是指在無感染或其他病理原因時,以急迫性尿失禁(Urgency urinary incontinence, UUI)、尿急和尿頻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癥候群。一項流行病學調查提示平均11個美國人中就會有一個患上OAB;17%以上的歐洲人(40歲以上)都會患上OAR;而我國女性有6.3%曾出現OAB癥狀。OAB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研究發(fā)現其主要病理改變可能是逼尿肌的不穩(wěn)定收縮導致。目前認為肌源性與神經源性損失是導致OAB的主要發(fā)病原因;谝陨习l(fā)病原因,國內外西醫(yī)非手術療法主要有行為訓練、藥物治療以及骶神經電刺激(Sacral nerve stimulation, SNS)。行為訓練包括生物反饋療法(Biofeedback, BFB)、催眠治療以及盆底肌訓練(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FME),起效慢,治療周期較長;藥物治療主要是抗膽堿能藥物,藥物副作用較大,患者會出現便秘、口干、血壓升高等癥狀,不能長期服用;SNS治療目前治療效果較好,但費用昂貴,其安全性也有待進一步的證據來論證。而針灸治療OAB操作簡單、費用低廉、效果明顯,患者接受度較高,近年來已有大量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顯示:針刺可有效的減少OAB的24h排尿頻次及尿急程度,減少UUI、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的尿失禁程度及24h尿失禁次數,提示了針刺可以有效抑制膀胱;另有研究顯示針刺S3部位的骨膜時,OAB大鼠的排尿間隔得到顯著增加;針刺可以通過抑制C纖維活動達到改善OAB尿流動力學指標。在針灸治療的選穴方面,多為穴組研究,有研究顯示:電針(上毼、次毼、中毼、膀胱俞、三陰交、太溪)治療OAB與對照組托特羅定比較效果明顯,P0.05;針刺(中極、關元、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結合M受體拮抗劑索利那新治療OAB與單純使用索利那新相比效果明顯,P0.05。前期課題組著重對電針中/次毼穴的效應進行了探索,明確了大鼠中次毼的定位、進針方向以及電針參數,初步得出了電針中/次毼可抑制膀胱過度活動。但中毼和次毼取穴困難,患者痛苦大,而三陰交操作簡便,易于推廣應用。明確電針三陰交對OAB是否有抑制作用,對針灸治療OAB具有重要意義。目的評價電針三陰交對膀胱過度活動癥是否存在抑制效應。方法1.大鼠正常麻醉狀態(tài)下,0.9%氯化鈉注射液以6ml/h的速度對大鼠膀胱進行灌注60min,觀察并記錄大鼠正常大鼠排尿間隔時間、膀胱基礎壓力與最大逼尿肌收縮壓。2.建立大鼠膀胱過度活動癥模型:0.25%乙酸以6ml/h的速度對膀胱進行灌注45分鐘,制備大鼠膀胱過度活動癥的模型,觀察記錄大鼠排尿間隔時間、膀胱基礎壓力與最大逼尿肌收縮壓。3造模后,設置電針三陰交組、電針次毼組、電針三陰交穴旁組及空白不干預組,觀察并記錄電針前后和造模前后排尿間隔時間、膀胱基礎壓力與最大逼尿肌收縮壓進行測定,觀察電針三陰交對大鼠OAB模型是否有抑制效應。結果1電針三陰交組結果1.1電針三陰交穴能延長OAB大鼠排尿間隔時間空白不干預組造模后排尿間隔時間為181.073±16.407s,電針三陰交組大鼠造模后排尿間隔時間為165.716±28.801s,二者無顯著差異,P0.05;電針三陰交后排尿間隔時間為319.724±24.605s,與組內及空白組造模后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0.01;1.2電針三陰交穴可以增加OAB大鼠最大逼尿肌收縮壓空白不干預組造模后最大逼尿肌收縮壓為20.788±2.196mmHg,電針三陰交組造模后最大逼尿肌收縮壓為21.285±1.868mmHg,二者無顯著差異,P0.05;電針三陰交后最大逼尿肌收縮壓為26.019±2.784mmHg,與組內及空白組造模后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0.05;1.3膀胱基礎壓力空白不干預組造模后膀胱基礎壓力為1.344±0.414mmHg,電針三陰交組造模后膀胱基礎壓力為1.244±0.603mmHg,二者無顯著差異,P0.05;電針三陰交后膀胱基礎壓力為0.874±0.319mmHg,與組內及空白不干預組造模后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電針三陰交對OAB大鼠有抑制作用。2電針三陰交穴旁組結果對OAB大鼠排尿間隔時間、膀胱基礎壓力與最大逼尿肌收縮壓在電針前后均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電針三陰交穴旁對OAB大鼠無抑制作用。3.電針次毼組結果3.1電針次毼可以延長OAB大鼠排尿間隔時間空白不干預組造模后排尿間隔時間為181.073±16.407s,電針次毼組大鼠造模后排尿間隔時間為222.352±39.016s,二者無顯著差異,P0.05;電針次毼后排尿間隔時間為377.403±36.220s,與組內及空白組造模后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0.01;3.2電針次毼可以增加OAB大鼠最大逼尿肌收縮壓空白不干預組造模后最大逼尿肌收縮壓為20.788±2.196mmHg,電針次毼組造模后最大逼尿肌收縮壓為20.383±1.424mmHg,二者無顯著差異,P0.05:電針次毼后最大逼尿肌收縮壓為28.180±2.937mmHg,與組內及空白組造模后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0.05;1.3膀胱基礎壓力空白不干預組造模后膀胱基礎壓力為1.344±O.414mmHg,電針次毼組造模后膀胱基礎壓力為2.523±0.617mmHg,二者無顯著差異,P0.05;電針次毼后膀胱基礎壓力為1.581±0.602mmHg,與組內及空白不干預組造模后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電針次毼對OAB大鼠有抑制作用。4.電針次毼組與電針三陰交組比較,電針后各項指標均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電針三陰交穴與電針次毼穴均對OAB大鼠有抑制作用。結論電針三陰交能抑制膀胱過度活動,有相對特異效應,可能和膀胱同神經節(jié)段有關。
【關鍵詞】:電針 三陰交 膀胱過度活動癥 大鼠 抑制效應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中醫(yī)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246.9
【目錄】:
- 中文摘要7-11
- Abstract11-14
- 英語縮略詞表14-15
- 第一部分 文獻綜述15-34
- 綜述一 膀胱過度活動癥的相關研究15-28
- 1 膀胱15
- 2 排尿15
- 3 與排尿有關的外周神經15-16
- 4 膀胱過度活動16
- 5 OAB發(fā)生機制16-18
- 5.1 肌源性相關理論17
- 5.2 神經源性相關理論17-18
- 6 OAB治療現狀18-27
- 6.1 流行病學18
- 6.2 西醫(yī)治療18-22
- 6.3 針刺治療22-27
- 7. 小結27-28
- 綜述二 三陰交穴的相關研究28-34
- 1 文獻研究28-29
- 1.1 出處28
- 1.2 定位28
- 1.3 主治病癥28-29
- 2 臨床研究29-31
- 2.1 婦科病癥29-30
- 2.2 男科病證30
- 2.3 泌尿系統(tǒng)病證30
- 2.4 骨科30-31
- 2.5 其他病癥31
- 3. 三陰交穴的實驗研究31-33
- 3.1 三陰交穴的神經體液作用機制31-32
- 3.2 三陰交穴的內分秘作用機制32
- 3.3 三陰交穴的免疫作用機制32-33
- 4. 小結33-34
- 前言34-36
- 第二部分 實驗方案與方法36-47
- 1 材料與方法36-39
- 2 結果39-41
- 2.1 電針三陰交組結果40
- 2.2 電針三陰交穴旁組結果40
- 2.3. 電針次毼組結果40-41
- 2.4. 電針次毼組與電針三陰交組比較41
- 3 各指標結果41-44
- 3.1 排尿間隔時間41-43
- 3.2 最大逼尿肌收縮壓43-44
- 3.3 膀胱基礎壓力44
- 4 討論44-46
- 4.1 三陰交定位歸經44
- 4.2 三陰交所屬神經節(jié)段44-45
- 4.3 穴旁對抑制作用的影響45-46
- 4.4 三陰交穴與次毼穴的作用比較46
- 5 不足之處46-47
- 參考文獻47-60
- 致謝6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閆冬梅;中醫(yī)辨證治療淋證(不穩(wěn)定性膀胱)的經驗[J];北京中醫(yī);2003年03期
2 周奇志;蔡定均;喬秀蘭;趙紀嵐;李亮;魏焦祿;;嗎啡戒斷后焦慮小鼠下丘腦β-EP、5-HT、5-HIAA含量變化及其電針的作用效應[J];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李龍坤;宋波;;膀胱過度活動癥發(fā)生機制研究進展[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9年19期
4 王毅,朱藝榮,施丹華;針刺推拿治療胃下垂68例[J];福建中醫(yī)藥;2005年05期
5 馬曉晶;于金娜;劉志順;吳振宇;張云;吳廣均;鄧燕華;顧寶光;;電針“次毼”穴對逼尿肌反射亢進大鼠骶髓排尿中樞VR1表達的影響[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年12期
6 楊霞;閆香庭;李萍;;低頻脈沖聯合三陰交穴位注射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2013年03期
7 莊禮興;徐世芬;;穴位埋線治療抑郁性神經癥47例臨床觀察[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8 馬宗國;江南;邵欣;袁野;曹定知;張繼成;;針刺三陰交 關元穴調經止痛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實驗研究[J];四川中醫(yī);2010年08期
9 鄧春雷;;調整膀胱機能的穴位特異性及其實質的探討[J];上海針灸雜志;1987年03期
10 王東紅,姬孟艷;醒腦開竅針刺法治療腦外傷性失語46例[J];陜西中醫(yī);2003年03期
,本文編號:10951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095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