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牙撕脫性損傷的臨床特征及富血小板纖維蛋白促其牙周愈合的臨床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7-20 03:16
本文關(guān)鍵詞:恒牙撕脫性損傷的臨床特征及富血小板纖維蛋白促其牙周愈合的臨床試驗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撕脫性損傷 特征 牙再植 牙根吸收 富血小板纖維蛋白
【摘要】:牙齒完全脫離牙槽窩的一類外傷叫做牙齒撕脫性損傷。撕脫性損傷多伴有牙髓和牙周膜的嚴重的損傷。表現(xiàn)為牙槽窩變得空虛并常伴有牙槽骨的骨折。由于撕脫性損傷牙齒再植治療后牙根吸收率高,從而影響患牙的留存率。關(guān)于牙撕脫性損傷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如何保存完全脫位牙齒的牙周膜活性和對牙根表面進行處理中:比如使用蜂膠、牛奶、HBSS(Hank’s Balanced Salt Solution)平衡溶液保存牙齒或再植時應用激光、釉基質(zhì)蛋白、氟化物溶液等對脫位牙牙根表面進行處理,但均沒有取得較理想的效果。近幾年來,有學者嘗試將牙周膜干細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作為種子細胞添加至脫位牙的牙槽窩內(nèi),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以上均為動物實驗或采用離體牙模型取得的結(jié)果,雖有一定的臨床指導意義,但都無法真實反映臨床中牙撕脫性損傷的特征和問題。基于倫理和臨床操作時間的限制,牙周膜干細胞至今未應用于臨床牙撕脫性損傷的治療中。為探究臨床恒牙撕脫性損傷的特征,提高臨床患牙的牙周愈合率。本研究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恒牙撕脫性損傷的臨床特征將我院急診科2012—2014年2年來發(fā)生的完全脫位的恒牙通過查閱電子病歷和影像檢查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主要收集病人的ID號、年齡、性別、外傷牙位、牙根發(fā)育程度、脫位后再植時間、保存方法及軟組織的受傷情況、牙根吸收情況、是否伴有牙槽骨骨折等資料。著重探究牙齒撕脫損傷的臨床特征和對可能影響牙根吸收的因素進行分析。結(jié)論:牙齒脫出時間、根尖發(fā)育程度是影響患牙再植預后的重要因素。鄰牙伴隨傷和牙槽骨骨折與其牙根吸收無明顯關(guān)聯(lián)。臨床中恒牙脫位時間過長且干燥保存是導致再植牙預后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大宣教力度,提高患者及時救診的意識和掌握正確的急救方法,是解決牙齒再植后預后不佳的根本途徑。第二部分自體富血小板纖維蛋白對撕脫性損傷患牙再植后牙周愈合的影響基于第一部分的結(jié)果,和前期課題組動物實驗結(jié)果的指導。我們將患者自體的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應用于臨床延遲牙再植的治療中。采用分層區(qū)組隨機將自愿參加試驗的患者分為兩組:復合自體PRF再植組和常規(guī)再植組。通過自我評分、臨床檢查和影像檢查對兩組患牙的牙周預后進行評價。結(jié)論:PRF能夠緩解牙再植后的不適癥狀,明顯促進再植牙牙周愈合。和常規(guī)組相比,PRF組能夠明顯減少患牙牙根位點吸收率。小結(jié):通過臨床統(tǒng)計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完全脫出患牙牙根發(fā)育程度,脫出時間是影響患牙預后的重要因素。牙齒長時間干燥后再置于生理溶液中無法取得理想的再植效果。證明牙周膜細胞的活性是影響撕脫性損傷患牙預后最重要的因素;佳腊殡S其它牙齒及牙槽骨損傷需要延長固定時間,但與其牙根吸收無關(guān)。加大牙外傷宣傳教育及時采取正確的救治措施是取得撕脫性損傷患牙理想預后的根本途徑。應用自體PRF能夠有效降低完全脫位再植牙牙根吸收率的發(fā)生,改善臨床不適癥狀。但仍需要大量的臨床病例研究觀察。
【關(guān)鍵詞】:撕脫性損傷 特征 牙再植 牙根吸收 富血小板纖維蛋白
【學位授予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81.4
【目錄】:
- 縮略語表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2
- 文獻回顧12-22
- 1. 撕脫性損傷流行病學現(xiàn)狀12-13
- 2. 牙撕脫性損傷預后及影響因素13-19
- 3. 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RF)的概況及應用19-22
- 第一部分 恒牙撕脫性損傷的臨床特征22-35
- 1 材料22-24
- 2 方法24-25
- 3 結(jié)果25-31
- 4 討論31-35
- 第二部分 自體富血小板纖維蛋白對撕脫性損傷患牙再植后牙周愈合的影響35-52
- 1 試驗設計類型35
- 2 材料35
- 3 方法35-43
- 4 結(jié)果43-49
- 5 討論49-52
- 小結(jié)52-54
- 參考文獻54-62
- 附錄62-77
- 附錄 1:(圖 2-6)附15名患者CR片:62-66
- 附錄 2:66-67
- 附錄 3:典型臨床病例67-77
- 個人簡歷和研究成果77-78
- 致謝78
本文編號:5660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5660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