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培養(yǎng)不同時間后凍存對臍血來源CIK細胞生物學活性的影響
本文關鍵詞:體外培養(yǎng)不同時間后凍存對臍血來源CIK細胞生物學活性的影響
更多相關文章: 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 凍存 細胞毒活性 免疫表型
【摘要】:目的:觀察體外培養(yǎng)不同時間后凍存對人臍血來源細胞因子誘導殺傷(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細胞增殖、免疫表型、細胞毒活性以及細胞因子分泌的影響。方法:CIK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6、9、12 d后凍存1個月,復蘇后培養(yǎng)至72 h,其間每隔24 h檢測細胞增殖情況,并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復蘇后細胞免疫表型、CCK-8法檢測復蘇后細胞對A549細胞的殺傷活性、ELISA方法檢測復蘇后CIK細胞分泌細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變化。結果:體外培養(yǎng)不同時間后凍存的CIK細胞在復蘇后仍然顯示出較好的增殖活性,其中,體外培養(yǎng)6 d后凍存組CIK細胞增殖活性明顯高于體外培養(yǎng)9 d和12 d后凍存組CIK細胞,復蘇72 h時,6、9、12 d凍存組CIK細胞數(shù)分別為(35.90±1.67)×106、(18.98±2.13)×106和(11.76±2.12)×106個(P0.01)。體外培養(yǎng)6、9、12 d后凍存組CIK細胞復蘇24 h后,各凍存組CD3+CD56+、CD3+CD8+細胞比例逐漸增加,且復蘇72 h后6 d凍存組CIK細胞中CD3+CD56+和CD3+CD8+細胞比例最低。體外培養(yǎng)后凍存組CIK細胞在復蘇24 h內對A549細胞的殺傷活性較低,但24 h后細胞毒活性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且體外培養(yǎng)12 d后凍存組CIK細胞對A549細胞的殺傷活性高于6 d和9 d凍存組CIK細胞,如復蘇后72 h,12、6、9 d凍存組CIK細胞對A549細胞的抑瘤率分別為(0.81±0.09)%、(0.59±0.06)%、(0.42±0.08)%(P0.01)。ELISA檢測結果顯示,隨著復蘇時間的延長,體外培養(yǎng)不同時間后凍存的CIK細胞分泌IFN-γ和TNF-α的水平也逐漸上升;復蘇72 h時,體外培養(yǎng)6 d后凍存組CIK細胞分泌IFN-γ的量要高于其他組,而體外培養(yǎng)12 d后凍存組TNF-α的分泌量則明顯高于其他組。結論:體外培養(yǎng)不同時間后凍存對CIK細胞的生物學活性有一定影響,但復蘇后經(jīng)短時間培養(yǎng)后基本恢復,提示CIK細胞可以在培養(yǎng)至12 d后進行凍存。
【作者單位】: 成都清科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四川大學基礎醫(yī)學與法醫(yī)學院;
【關鍵詞】: 細胞因子誘導殺傷細胞 凍存 細胞毒活性 免疫表型
【分類號】:R392
【正文快照】: 細胞因子誘導殺傷(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細胞是在體外利用多種細胞因子刺激誘導單個核細胞而獲取的異質性細胞群,自1991年Schmidt-Wolf等[1]成功培養(yǎng)之后,CIK細胞以其培養(yǎng)簡單、擴增速度快、殺瘤活性高、使用安全等特點,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腫瘤的生物治療中[2-5]。在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牟青杰;王潔;崔為發(fā);王占聚;;三種來源CIK細胞體外增殖及殺傷活性比較[J];山東醫(yī)藥;2010年11期
2 曹建平,姜志明,張曉晨,藺迪,陳偉,孫英慧,馬東初;CIK在無血清培養(yǎng)體系中的增殖、表型變化和抗腫瘤活性[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5年05期
3 劉運洪;孟明耀;解燕華;劉瑩;魏傳鈺;侯宗柳;;人外周血淋巴細胞體外誘導培養(yǎng)前后細胞表型與細胞毒活性相關性研究[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1年05期
4 劉剛;任宏;孫學軍;石景森;;臍血源性CIK細胞的體外增殖及其對人膽囊癌細胞株GBC-SD殺傷活性的實驗研究[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7年08期
5 鄭秀娟;劉榮軍;李麗;張一評;汪強;;兩種不同成分培養(yǎng)基制備CIK細胞的生物學特征[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12年03期
6 張震;趙先蘭;王麗萍;楊玲竹;楊黎;張斌;張毅;;臍血來源CIK細胞高表達激活型表面標志物及耐藥基因ABCG2[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13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偉華;蔡蓓;王蘭蘭;陳捷;;CD_3~+CD_(56)~+NKT細胞及CD_3~-CD_(56)~+NK細胞在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意義研究[J];中國肺癌雜志;2007年05期
2 姚文健;白玉;趙寶生;;3種不同來源CIK對食管癌細胞殺傷作用的比較[J];重慶醫(yī)學;2013年01期
3 徐晗;張斌;陳虎;;不同培養(yǎng)基中CIK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對腫瘤細胞的殺傷效果[J];臨床誤診誤治;2012年04期
4 尤振宇;蘇曉輝;劉洋;;DC-CIK生物治療輔助介入化療治療中心型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觀察[J];腫瘤藥學;2012年03期
5 張鳳鳴;王小沛;宋玉琴;張運濤;鄭文;應志濤;韓艷;孟松娘;朱軍;;凍存外周血干細胞擴增CIK細胞及其體外的抗腫瘤效應[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0年15期
6 趙磊;周桂珍;張慧霞;;低劑量電離輻射后LAK細胞對動物骨肉瘤治療作用的研究[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2年03期
7 席作明;趙青;周長輝;陳雙峰;;臍血漿在CIK細胞培養(yǎng)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1年35期
8 賀會興;于滿;王云鵬;彭永光;劉德風;邱敏;;廣州大學城大學生對臍帶血治療腫瘤疾病的認知程度調研[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2年05期
9 張震;趙先蘭;王麗萍;楊玲竹;楊黎;張斌;張毅;;臍血來源CIK細胞高表達激活型表面標志物及耐藥基因ABCG2[J];中國腫瘤生物治療雜志;2013年01期
10 雷捷;趙穩(wěn)興;;CIK細胞臨床應用及療效的影響因素[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3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單延紅;姜黃素聯(lián)合人類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對卵巢癌細胞增殖的抑制及機制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易春智;補肝腎中藥預防骨肉瘤化療后骨髓抑制及聯(lián)合CIK殺傷骨肉瘤細胞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周立;新腫瘤相關基因LAPTM4B在膽囊癌中的表達、臨床病理和預后意義以及作用機制的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其京;王慧;潘科;;自體CIK、DC-CIK與半合子DC-CIK抗腫瘤免疫反應的比較研究(英文)[J];癌癥;2010年07期
2 孫耘玉;陳寶安;高沖;丁家華;李翠萍;;CIK細胞治療難治復發(fā)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臨床觀察[J];白血病.淋巴瘤;2007年04期
3 王惠成;馮毅;戴國華;;CIK細胞免疫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研究進展[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1年04期
4 張國慶;焦順昌;林星石;;人外周血淋巴細胞體外擴增培養(yǎng)前后19種細胞表型研究[J];軍醫(yī)進修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5 吳擘構;徐建民;;CIK細胞: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6年05期
6 周永春,王熙才,蘇曉三,金叢國,伍治平;臍帶血單個核細胞體外誘導成CIK細胞及其抗腫瘤效應的實驗研究[J];腫瘤防治雜志;2005年01期
7 李淑艷,邢淑賢,楊鳳坤,裴春穎,李呼倫,任歡,張偉光,李殿俊;CIK細胞的體外增殖及對Lewis肺癌小鼠抑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張志凱;祁巖超;;健康人和腫瘤患者CIK細胞的生物學特性[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9年02期
9 牟青杰;王潔;崔為發(fā);王占聚;;三種來源CIK細胞體外增殖及殺傷活性比較[J];山東醫(yī)藥;2010年11期
10 石永進,虞積仁,岑溪南,朱平,馬明信;細胞因子誘導殺傷(CIK)細胞的大容量擴增與殺傷活性觀察[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1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段秀梅;譚巖;宋燕;王曉祺;劉力華;方艷秋;許淑芬;;流式細胞術檢測CIK的免疫表型和體外殺傷活性[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年04期
2 蔣磊;歐陽建;陳軍浩;李翠萍;孫雪梅;周敏;陳兵;邵小雁;;長期冷凍保存的外周血干細胞采集物形成CIK的能力及其生物學活性的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6年11期
3 張遵真,李蕊,譚宗慶,衡正昌;細胞凍存條件對單細胞凝膠電泳試驗結果的影響[J];衛(wèi)生研究;1998年04期
4 魯元剛,伍津津,趙莉蓉,麥躍;人毛乳頭細胞的凍存[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8期
5 陳小伍;方馳華;劉勝軍;戎禎祥;;短期凍存對大鼠骨髓基質干細胞的影響[J];廣東醫(yī)學;2006年02期
6 鄧志鋒;涂偉;汪泱;賴賢良;謝安;;大胚齡人神經(jīng)干細胞長期凍存后的復蘇培養(yǎng)[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08年02期
7 于聰慧!100044,魏玉華!100044,冷希圣!100044,彭吉潤!100044,杜如昱!100044;長期凍存對微囊化肝細胞形態(tài)結構功能的影響及在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治療作用[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1999年05期
8 馬政文,富賽里,尹嵐,徐曉明,陸佩華;大鼠胚胎神經(jīng)干細胞的冷凍復蘇[J];中國神經(jīng)科學雜志;2003年02期
9 李潔,劉斌,李焰,婁超,婁皓;不同條件下細胞凍存效果比較[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4年02期
10 方慧云;程偉民;季明芳;何潔冰;李曉玲;;人外周血樹突狀細胞的誘導培養(yǎng)及凍存[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8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艾麗;付小兵;張翠萍;;體外培養(yǎng)人外泌汗腺細胞的免疫表型鑒定[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2 王強;彭毅志;;小鼠骨髓不成熟DC的體外擴增及鑒定[A];第八屆西南五省一市燒傷整形學術會議暨貴州省醫(yī)學會燒傷整形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0年
3 王強;彭毅志;;小鼠骨髓不成熟DC的體外擴增及鑒定[A];第八屆全國燒傷外科學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莊然;張圓;鄧虎平;金伯泉;;基于CFSE/PI雙標記法檢測細胞殺傷水平方法的建立[A];中國免疫學會第五屆全國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6年
5 孟二紅;郭子寬;吳祖澤;王立生;;HMGB1對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A];第11次中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6 呂璐璐;宋永平;馬保根;許勇鋼;楊曉紅;魏旭東;張艷莉;;造血移植物中淋巴細胞免疫表型的研究[A];第九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7 童培建;何幫劍;金紅婷;趙紅昌;肖魯偉;;分離培養(yǎng)方法及凍存技術對狗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影響[A];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骨傷科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四次學術年會暨省級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8年
8 劉珍清;宋柳江;張娟;栗炳南;譚孟群;;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分離、凍存及條件培養(yǎng)基在其培養(yǎng)擴增中的作用[A];湖南省首屆生理—藥理科學青年論壇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9 張娟;劉珍清;栗炳南;宋柳江;譚孟群;;胎兒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分離培養(yǎng)及生物學特性研究[A];中國生理學會第23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生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文集[C];2010年
10 肖娜;郭錦鵬;趙秀華;金文靜;盧光t;程臘梅;;不同來源間充質干細胞的生物學特性比較[A];湖南省生理科學會2008年度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本報記者 聶國春 整理;臍帶血,存還是捐?[N];中國消費者報;2010年
2 王淑君 馬浩劍;我市正式進軍干細胞研究治療[N];常州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紅燕;新型玻璃化液凍存乳鼠卵巢器官的遺傳安全性和生育力保存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2 張鐵;人γδT細胞過繼免疫治療的臨床前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7年
3 劉永剛;人EG細胞分離、培養(yǎng)及其定向誘導為造血細胞的實驗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5年
4 劉錳;rhIL-12基因在真核細胞中的表達及對體外IgE生成的影響[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6年
5 段秀梅;熒光染料CFDA-SE標記在檢測淋巴細胞增殖及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活性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黃海華;自然殺傷細胞受體NKp80與NKG2F的生物學功能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7 張惠媛;γδT細胞抗原識別機制研究:熱休克蛋白的直接識別以及HBV-TCR CDR3δ多肽結合特性和結合多肽的篩選[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5年
8 王大南;口服Ag85A DNA疫苗誘導腸道IEL亞群及其生物學活性的變化[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9年
9 李文靜;IL-15基因佐劑對HIV-1 gag DNA疫苗免疫效應的影響[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6年
10 婁加陶;結核桿菌抗原CD8+ T細胞多表位“串珠式”肽疫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賽;不同凍存方法對軟骨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D];泰山醫(yī)學院;2011年
2 張玲莉;IL-2、IL-15誘導擴增的臍帶血NK細胞生物學特性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2年
3 馮學永;人間充質干細胞體外分化為神經(jīng)樣細胞的研究[D];汕頭大學;2005年
4 于淼;口服Ag85A DNA疫苗對小鼠腸上皮內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毒活性的影響[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7年
5 顧繁;脂肪組織來源干細胞單克隆培養(yǎng)技術及其表面抗原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8年
6 張國慶;人外周血淋巴細胞體外擴增培養(yǎng)后細胞表型變化及生物學活性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8年
7 王原媛;小鼠多能成體祖細胞的培養(yǎng)及冷凍保存[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雷香麗;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體外培養(yǎng)及體內移植實驗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李海甲;兔氣管黏膜上皮細胞原代培養(yǎng)的研究[D];揚州大學;2011年
10 康璇;吲哚胺2,,3-雙加氧酶在T淋巴細胞對肝癌細胞發(fā)生免疫應答中的作用[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6968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69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