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優(yōu)勢基因型弓形蟲蟲株致密顆粒蛋白15誘導人絨毛膜細胞JEG-3凋亡的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9-04 20:03
背景:剛地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Tg)是一種機會致病性的專性有核細胞內(nèi)寄生原蟲,貓科動物為終宿主,且在全球廣泛傳播,可以感染幾乎所有溫血動物。弓形蟲感染宿主引起的弓形蟲病有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由弓形蟲蟲株毒力及宿主差異所決定,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畜牧業(yè)生產(chǎn)。而弓形蟲先天性垂直傳播仍然是當前導致不良妊娠的重要因素之一,弓形蟲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導致嚴重不良妊娠結局。雖然弓形蟲感染引起的出生缺陷可能機制包括結構性損傷,內(nèi)分泌失調(diào),胎盤組織細胞凋亡增加等幾個方面,但目前先天性弓形蟲病的關鍵發(fā)病環(huán)節(jié)和確切機制仍不清楚。弓形蟲在宿主細胞可引起雙重的凋亡效應。一方面,弓形蟲感染的細胞對凋亡刺激信號表現(xiàn)出相對的抵抗性;另一方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弓形蟲感染可誘導脾細胞、神經(jīng)細胞、滋養(yǎng)層細胞等細胞的凋亡。研究已經(jīng)證明,不同毒力弓形蟲株感染的轉歸和結局與感染細胞的凋亡以及宿主的有效的免疫應答密切相關。因此,細胞凋亡的啟動和凋亡的發(fā)展程度可能在弓形蟲病的發(fā)病機制和最終轉歸中起著關鍵作用。弓形蟲蟲株毒力與不同基因型衍生的多態(tài)蛋白息息相關。目前來源于北美及歐洲弓形蟲蟲株主要分為三個基因型,即Typ...
【文章來源】: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省
【文章頁數(shù)】:10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弓形蟲生活史[7]
圖 2 人體感染弓形蟲的主要途徑[8]Fig 2 Major routes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T. gondii(引自 Innate immunity to 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Yarovinsky F,2014)頂復門弓形蟲屬(Genus Toxoplasma)下僅有剛地弓形蟲(T. gondii)一個種。然而近年來,隨著對世界各地人體和動物體內(nèi)分離的蟲株基因型的研究發(fā)展,發(fā)現(xiàn)剛地弓形蟲的基因分型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態(tài)性和地區(qū)差異性[11-12],且弓形蟲的基因型可能與弓形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致病機制和感染結局有關[13]。根據(jù)蟲株毒力的大小,將歐洲和北美的弓形蟲基因型分為傳統(tǒng)的I 型,II 型和 III 型,其中 I 型為強毒株(如 RH 株);II 型為弱毒株,易從速殖子轉化為緩殖子和形成包囊[14](如 PRU 株、ME49 株); III 型為無毒株(如 CTG 株)[15]。在非洲,II 和 III 型為主要優(yōu)勢基因型[16],而在南美的熱
a.a312-550 的片段,可以促進宿主細胞 IL-12 分泌增多,且研究顯示 GRA15可以繞過 MYD88,并依賴 TNF 受體相關因子 6 (TNF receptor-associatedfactors 6,TRAF6) 激活 IKK 導致 NF-κB 磷酸化并入核[26],從而可以誘導Mφ 向經(jīng)典途徑激活的巨噬細胞(classic activated macrophages,M1) 極化,抑制精氨酸合成,高表達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誘導性 NO 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與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釋放增加,殺傷蟲體,并且活化 NK、Th1 和 Th17 細胞,擴大炎癥反應,使宿主獲得較強的免疫力(圖 3)。而 I、III 型蟲株的 GRA15I/III則無此作用。由此,我們可以推斷 GRA15 和 ROP16 的多態(tài)性與弓形蟲的毒力大小密切相關。本課題組近年對 Chinese 1 型弓形蟲毒力因子的擴增測序發(fā)現(xiàn),它同時攜帶有 GRA15II和 RO16I/III基因[3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小鼠巨細胞病毒抑制神經(jīng)干細胞分化及其機制研究[J]. 周玉峰,方峰,董永綏,周華,甄宏,劉瑾,李革. 中華兒科雜志. 2006(07)
[2]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xiàn)狀調(diào)查報告[J]. 許隆祺,陳穎丹,孫鳳華,蔡黎,方悅怡,王麗萍,劉新,李莉莎,馮宇,李輝.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5(S1)
本文編號:3383920
【文章來源】: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省
【文章頁數(shù)】:10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弓形蟲生活史[7]
圖 2 人體感染弓形蟲的主要途徑[8]Fig 2 Major routes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T. gondii(引自 Innate immunity to Toxoplasma gondii infection,Yarovinsky F,2014)頂復門弓形蟲屬(Genus Toxoplasma)下僅有剛地弓形蟲(T. gondii)一個種。然而近年來,隨著對世界各地人體和動物體內(nèi)分離的蟲株基因型的研究發(fā)展,發(fā)現(xiàn)剛地弓形蟲的基因分型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態(tài)性和地區(qū)差異性[11-12],且弓形蟲的基因型可能與弓形蟲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致病機制和感染結局有關[13]。根據(jù)蟲株毒力的大小,將歐洲和北美的弓形蟲基因型分為傳統(tǒng)的I 型,II 型和 III 型,其中 I 型為強毒株(如 RH 株);II 型為弱毒株,易從速殖子轉化為緩殖子和形成包囊[14](如 PRU 株、ME49 株); III 型為無毒株(如 CTG 株)[15]。在非洲,II 和 III 型為主要優(yōu)勢基因型[16],而在南美的熱
a.a312-550 的片段,可以促進宿主細胞 IL-12 分泌增多,且研究顯示 GRA15可以繞過 MYD88,并依賴 TNF 受體相關因子 6 (TNF receptor-associatedfactors 6,TRAF6) 激活 IKK 導致 NF-κB 磷酸化并入核[26],從而可以誘導Mφ 向經(jīng)典途徑激活的巨噬細胞(classic activated macrophages,M1) 極化,抑制精氨酸合成,高表達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誘導性 NO 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與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釋放增加,殺傷蟲體,并且活化 NK、Th1 和 Th17 細胞,擴大炎癥反應,使宿主獲得較強的免疫力(圖 3)。而 I、III 型蟲株的 GRA15I/III則無此作用。由此,我們可以推斷 GRA15 和 ROP16 的多態(tài)性與弓形蟲的毒力大小密切相關。本課題組近年對 Chinese 1 型弓形蟲毒力因子的擴增測序發(fā)現(xiàn),它同時攜帶有 GRA15II和 RO16I/III基因[31]。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小鼠巨細胞病毒抑制神經(jīng)干細胞分化及其機制研究[J]. 周玉峰,方峰,董永綏,周華,甄宏,劉瑾,李革. 中華兒科雜志. 2006(07)
[2]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xiàn)狀調(diào)查報告[J]. 許隆祺,陳穎丹,孫鳳華,蔡黎,方悅怡,王麗萍,劉新,李莉莎,馮宇,李輝.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2005(S1)
本文編號:33839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jichuyixue/338392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