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例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處妊娠臨床診療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pregnancy in uterine scar after cesarean section, and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86 cases of pregnancy in uterine scar after cesarean s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MTX drug treatment group (13 cases).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combined with uterine curettage group (45 case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group (28 cases), blood 尾 -h CG decreased, blood 尾 -h CG decreased to normal time, scar lesion disappeared time after treatment. Menstrual recovery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hospital expense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drug treatment group was 53.85 and that of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combined with uterine clearance group was 93.33. The success rate of operation group 100.00.3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covery time of serum 尾 -h CG to normal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time of lesion disappearance in scar after treatment (P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hospital expense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centage of serum 尾 -h CG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between the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group and the operation group (P0.05), but the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the MTX drug treatment group. The time of menarche recovery in oper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MTX group and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combined with uterine clearance group (P0.05). Conclusion: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combined with uterine curettage and scar pregnancy focus resection and repair has a higher success rate of pregnancy in uterine scar after cesarean section, which can be carried out in a qualified hospital.
【作者單位】: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科;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472442;81272871) 江蘇省醫(yī)學重點人才項目[蘇衛(wèi)科教(2011)15號]
【分類號】:R714.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何雙;顧向應;;剖宮產瘢痕妊娠的發(fā)病率及發(fā)病原因分析[J];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13年04期
2 韓肖燕;向陽;馮鳳芝;萬希潤;;腹腔鏡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4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春麗;;滋陰清熱活血法治療老年性陰道炎30例[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9年06期
2 徐云霞;李偉莉;徐經鳳;;徐氏安胎飲治療先兆流產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0年03期
3 桂皓亮;;剖宮產瘢痕妊娠3例跟蹤分析[J];安徽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4 姚世琪;;異位妊娠患者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護理體會[J];安徽醫(yī)學;2011年07期
5 劉春麗;知柏地黃湯化裁治療老年性陰道炎20例[J];安徽醫(yī)藥;2004年05期
6 劉春麗;李偉莉;程紅;沈玉蓮;張紅;;化瘀溫經利濕法治療慢性盆腔炎20例臨床觀察[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董其音;吳曉云;周媛萍;吳麗芳;;宮內放置曼月樂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8 遲心左,劉維靖;妊娠高血壓綜合征不同程度蛋白尿的圍產結局分析[J];北京醫(yī)學;2004年05期
9 張榮桃;華苓;;中藥外敷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0年01期
10 張璇;薛賽琴;;丹草湯聯(lián)合甲硝唑治療老年性陰道炎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麗;谷娜;侯麗輝 ;吳效科;;“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對輸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大鼠模型作用機理的研究[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3)[C];2009年
2 顏蘋;;經陰道超聲檢測疤痕子宮肌層厚度診斷子宮先兆破裂[A];2010年超聲醫(yī)學和醫(yī)學超聲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0年
3 范風云;楊佃會;韓晶;王金玲;單秋華;;耳穴貼壓內生殖器單穴及相關群穴治療原發(fā)性痛經的對比觀察[A];第12屆全國耳穴診治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王玲;孫艷明;;辨證治療更年期失眠76例療效觀察[A];全國中醫(yī)婦科第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5 李克湘;蔣惠萍;陳海濤;向群;黃映飛;;溫經逐瘀湯對原發(fā)性痛經PGF2a的影響[A];全國中醫(yī)婦科第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李克湘;蔣惠萍;黃映飛;伍娟娟;向群;;溫經逐瘀湯對痛經(寒凝血瘀證)的血液流變學影響[A];全國中醫(yī)婦科第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6年
7 陳芊;孫云松;;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中醫(yī)治療思路初探[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血栓病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血栓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劉麗;谷娜;侯麗輝;吳效科;;“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對輸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大鼠模型作用機理的研究[A];中醫(yī)藥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與成果展示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陳欣;羅紅;;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子宮切口妊娠診斷和治療中的價值[A];2013中國西部聲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下)[C];2013年
10 劉艷;;婦產科疾病正確診斷與編碼[A];中國醫(yī)院協(xié)會病案管理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十三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曲苗;圍絕經期綜合征的中醫(yī)理論與臨床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姜迎;情志因素對去卵巢大鼠腦神經遞質、內分泌的影響及中藥的干預作用[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王瑞霞;基于表觀遺傳學探討補腎中藥改善IVF治療結局的機制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王悅;L-OHP及HIF-1α阻斷對宮頸癌放療增敏作用機制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5 王強;LHRH-PE40治療大鼠實驗性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觀察[D];吉林大學;2004年
6 王純雁;非甾體類抗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對人卵巢癌細胞系CAOV3抑制機制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7 李沛霖;補腎調沖含藥血清對離體大鼠卵巢顆粒細胞分泌功能與結構的影響[D];天津中醫(yī)學院;2005年
8 陳貴珍;穴位埋線治療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臨床療效觀察及其生殖內分泌機制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9 張美云;環(huán)境危險因素和代謝酶基因多態(tài)性與早產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8年
10 徐崇權;電針對原發(fā)性痛經模型大鼠鎮(zhèn)痛效應及免疫機制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海麗;兒黃散治療CIN臨床觀察及其誘導宮頸癌Hela細胞凋亡機制實驗研究[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梁曉林;中藥復方配合通液術治療輸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療效分析[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3 張福霞;子宮腺肌病發(fā)病相關因素與中醫(yī)體質相關性的調查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張玲;太原市壩陵橋社區(qū)已婚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相關因素分析及服務對策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1年
5 周姣慧;接緒療法對陽虛質輸卵管炎性不孕患者子宮卵巢動脈血流影響的臨床觀察[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周輝;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化療期間中醫(yī)證候分布規(guī)律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7 龍琴;汨羅市中學生超重、肥胖的現(xiàn)況調查及出生時體重與青少年單純性肥胖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8 潘莉;漸進性放松訓練對異位妊娠保守治療患者狀態(tài)焦慮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0年
9 徐倩倩;政策和社會經濟環(huán)境及個人因素對農村育齡婦女避孕節(jié)育和生殖道感染的影響[D];復旦大學;2011年
10 吳嫣;上海市奉賢區(qū)農村育齡婦女生殖道感染及健康信念調查[D];復旦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尹雪彬,范光升,,張川;超選擇性子宮動脈栓塞治療人工流產術中大出血二例[J];北京醫(yī)學;1995年03期
2 楊玨紅;于冰;郝敏;;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的研究進展[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2年03期
3 郭景霞;楊景貴;;剖宮產瘢痕妊娠診治研究進展[J];國際生殖健康/計劃生育雜志;2009年01期
4 高桂芹;林琬君;;剖宮產子宮瘢痕妊娠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08年01期
5 汪具榮;夏凡;劉蒙利;;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17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1年06期
6 王世閬;;剖宮產瘢痕部位妊娠[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年04期
7 鄧婭莉;丁依玲;范雪梅;;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愈合不良56例臨床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06年02期
8 劉欣燕,范光升,金征宇,楊寧,姜玉新,蓋銘英,郭麗娜,王友芳,郎景和;Lower uterine segment pregnancy with placenta increta complicating first trimester induced abortion: diagnosis and conservative management[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褚紅女;應用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 降低剖宮產率[J];醫(yī)學與哲學;2001年11期
2 周曄;剖宮產術圍術期預防感染用藥探討[J];中國婦幼保健;2001年08期
3 張琳,苗竹林;剖宮產術后綜合應用微波治療觀察[J];中華理療雜志;2001年05期
4 魏振華;剖宮產術中卵巢腫瘤19例處理分析[J];中國航天醫(yī)藥雜志;2001年05期
5 張秀蘭,潘美玲,葉愛儀,趙放紅,王美琴;紹興地區(qū)剖宮產現(xiàn)狀調查情況分析[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1年02期
6 賴愛鸞,張建生,姜桂英,張洪濤;剖宮產術后嚴重出血一例[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1年03期
7 王雪,周覺平,許艷;剖宮產術中應用壓腸板助娩胎頭30例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1年01期
8 王美英;剖宮產1083例原因分析[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1年02期
9 陳綺,陳經方,宋秀麗,何肖萍;剖宮產術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探討[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1年03期
10 李志琴;剖宮產164例臨床分析[J];鎮(zhèn)江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李寧;;剖宮產術后避孕[A];2009中國杭州生殖健康學術論壇暨浙江省計劃生育學與生殖醫(yī)學分會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顧欣賢;;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部位妊娠的超聲診斷[A];第四屆長三角婦產科學術論壇暨浙江省2009年婦產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王曉梅;;剖宮產術后晚期大出血4例臨床分析[A];紀念卓越的人民醫(yī)學家林巧稚大夫誕辰100周年——全國婦產科高級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1年
4 歐萍;洪淑瓊;魏安玲;鐵沁芳;歐陽瑩;;剖宮產與自然分娩對嬰幼兒生長發(fā)良的影響[A];新世紀預防醫(yī)學面臨的挑戰(zhàn)——中華預防醫(yī)學會首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5 劉玉惠;董蘭;黃啟芬;;剖宮產2182例臨床分析[A];中國優(yōu)生科學協(xié)會2004年優(yōu)生科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李淑文;徐榮春;;822例剖宮產的回顧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二次全國產科熱點問題研討會及第一屆全國產科主任論壇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7 唐才淇;;剖宮產術后鎮(zhèn)痛與泌乳效果的觀察[A];第八次全國婦產科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8 石一復;;國內外剖宮產率的演變現(xiàn)況及對策[A];浙江省圍產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9 郭鳳枝;;6例剖宮產術后致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分析[A];第三次全國婦產科基層醫(yī)師學術會議資料匯編[C];2005年
10 潘俊峰;毛學群;;全員參與降低剖宮產率[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四次全國兒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曲斌;剖宮產率緣何居高不下[N];健康報;2001年
2 田揚順 張琳;我國剖宮產率為何呈異常升高態(tài)勢[N];健康報;2005年
3 譚嘉;剖宮產:未被充分認知的危險[N];健康報;2008年
4 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婦產科 關婷 (副主任醫(yī)師);剖宮產術后如何保健(上)[N];家庭醫(yī)生報;2009年
5 張中橋;盡快抑制剖宮產率的異常增高[N];科技日報;2005年
6 特約記者 張中橋;應盡快抑制剖宮產率異常增高態(tài)勢[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7 張中橋;我國剖宮產率為何居高不下?[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8 廣州軍區(qū)廣州總醫(yī)院婦產科 關婷 (副主任醫(yī)師);剖宮產術后如何保健(下)[N];家庭醫(yī)生報;2009年
9 ;剖宮產的利與弊[N];黑龍江日報;2000年
10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馮桃莉;剖宮產后作人流更危險[N];大眾衛(wèi)生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炳順;剖宮產術對母嬰健康影響的前瞻性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沙晗;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11例臨床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郭佳瑩;中醫(yī)綜合護理方案對剖宮產術后胃腸功能影響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3 高璇;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瘢痕處妊娠15例臨床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4 高玲玲;剖宮產術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51例臨床分析[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段成真;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經陰分娩的探討[D];山東大學;2012年
6 高麗虹;57例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臨床分析[D];浙江大學;2013年
7 宋佳音;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部妊娠8例臨床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8年
8 孫子茜;剖宮產術后發(fā)生粘連的相關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9 趙真;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處妊娠102例診療效果評價[D];山東大學;2012年
10 張巧芹;剖宮產術產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3177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uchankeerkelunwen/2317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