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放射性肝損傷分子應答及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大鼠放射性肝損傷分子應答及機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放射性肝損傷 Kupffer細胞 TGF-β1/Smads信號通路 NF-κBp65
【摘要】:研究目的:通過觀察放射性肝損傷(RILD)大鼠模型中的相關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變化,①找到減少放射性肝損傷作用和早期診斷損傷發(fā)生的生物標記分子以及引起相關信號通路改變的關鍵靶點;②分析并引發(fā)RILD的潛在機制和治療RILD的潛在靶點。研究方法:利用單次照射總劑量20Gy建立SD大鼠放射性損傷模型。完成放療后,觀察大鼠存活情況和精神、活動、皮毛,體重以及飲食等狀態(tài),在各時間點處死大鼠前檢測大鼠體重變化。在放療完成后3d,1,2,4,8,12周后分別取肝組織和血液樣本。分析大鼠血清中透明質(zhì)酸(Hyaluronic acid,HA)、層粘連蛋白(Laminin,LN)、Ⅲ型前膠原(Procollagen-Ⅲ,PC-Ⅲ),以及IV型膠原(IV-C)的改變,用于分析放射性肝損傷后,肝纖維化的改變。HE染色和Masson染色法進行大鼠放射性肝損傷組織學分析,TUNEL試劑盒分析放射性肝損傷凋亡情況。免疫組化分析放射性肝損傷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表達情況。Real-time PCR檢測大鼠放射性肝損傷細胞因子變化。Western blot檢測大鼠放射性肝損傷細胞因子蛋白變化。分離,純化并培養(yǎng)原代大鼠Kupffer細胞;免疫組化法鑒定Kupffer細胞表面標記F4/80表達。隨機分為對照組,放射組和氯化釓組。MTT法分別檢測各組細胞增殖情況。Caspase3凋亡試劑盒檢測各組細胞凋亡情況。ELISA法和Real-timePCR檢測各組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的分泌變化。結果:1)接受照射總劑量20Gy的照射后,放射性肝損傷實驗組大鼠的體重降低,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放射性肝損傷實驗組大鼠體重從放射結束后第2周就逐漸降低,一直持續(xù)至第12周研究結束,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放射性肝損傷組大鼠血清AST、ALT、ALP酶活性在受照射后第2周開始升高,照射后直至研究結束的第12周達到高峰(P0.05)?偰懠t素和直接膽紅素水平無統(tǒng)計學意義;3)透明質(zhì)酸(HA)、層粘連蛋白(LN)、Ⅲ型前膠原(PC-Ⅲ),以及IV型膠原(IV-C)在照射后,變化不顯著;4)HE染色和Masson染色可見放射性肝損傷病理改變隨放射后時間增加而明顯;5)放射肝損傷后大鼠肝細胞凋亡增加;6)免疫組化顯示TGF-β1,NF-κBp65,Smad4,Smad3,Smad7,TNF-α,CTGF在放射性肝損傷后都呈陽性表達,且隨著放射完成時間的延長,而表達增加更加明顯;7)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結果顯示TGF-β1,NF-κBp65,Smad4,Smad3,Smad7,TNF-α,CTGF在放射性肝損傷后在不同時間點表達增加,且增加程度各異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8)原代培養(yǎng)的Kupffer細胞具有典型的巨噬細胞特征,純度高,經(jīng)鑒定F4/80表達陽性;9)接受放射后可促進Kupffer細胞的增殖(P0.05);而應用Kupffer細胞抑制劑氯化釓作用后,Kupffer細胞增殖被抑制(P0.05)。接受照射可抑制Kupffer細胞Capase3的活性加(P0.05);而應用Kupffer細胞抑制劑氯化釓作用后,Kupffer細胞Capase3的活性增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0)在放射活化的Kupffer細胞中TGF-β1,NF-κBp65,Smad4,Smad3,Smad7,TNF-α,CTGF表達明顯增加,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加入氯化釓作用后,可抑制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的表達,與照射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TGF-β1/Smads信號通路和NF-κB/p65信號通路參與調(diào)控放射性肝損傷。放射可引起Kupffer細胞增殖,活化。放射后激活Kupffer細胞可引起TGF-β1/Smads信號通路和NF-κB/p65信號通路活化。氯化釓的應用可有效抑制放射引起的Kupffer細胞活化,進而抑制TGF-β1/Smads信號通路和NF-κB/p65信號通路活化,從而為臨床研究和治療放射性肝損傷提供理論基礎和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放射性肝損傷 Kupffer細胞 TGF-β1/Smads信號通路 NF-κBp65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0.55;R735.7
【目錄】:
- 中英文縮略詞對照表5-9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前言13-20
- 第一部分 大鼠放射性肝損傷模型的建立20-36
- 1 材料與方法20-27
- 1.1 實驗材料20-24
- 1.2 實驗方法24-27
- 1.3 統(tǒng)計學分析27
- 2 結果27-31
- 3 討論31-35
- 4 小結35-36
- 第二部分 大鼠放射性肝損傷的分子應答36-61
- 1 材料與方法36-45
- 1.1 實驗材料36-40
- 1.2 實驗方法40-45
- 1.3 統(tǒng)計學分析45
- 2 結果45-53
- 3 討論53-60
- 4 小結60-61
- 第三部分 影響大鼠放射性肝損傷的分子應答機制的研究61-80
- 1 材料與方法61-65
- 1.1 實驗材料61-63
- 1.2 實驗方法63-65
- 1.3 統(tǒng)計學分析65
- 2 結果65-71
- 3 討論71-79
- 4 小結79-80
- 結論80
- 創(chuàng)新性和展望80-81
- 致謝81-82
- 參考文獻82-98
- 綜述98-114
- 參考文獻107-114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獲得的學術成果114-115
- 個人簡歷115-116
- 導師評閱表11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天明;安寧豫;;放射性肝損傷影像學研究現(xiàn)狀[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13年06期
2 曲雅靜;鄭靜晨;葉道斌;黎功;;放射性肝損傷的臨床影像學研究概況[J];癌癥進展;2008年04期
3 姜鵬,王義善,徐元強,于洪升;放射性肝損傷的病理及影像學表現(xiàn)研究現(xiàn)狀[J];腫瘤防治雜志;2004年12期
4 李曉梅;姜玉華;張在云;孔德曉;孫殿水;于曉明;孫洪強;;放射性肝損傷的血清比較蛋白質(zhì)組學分析[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年12期
5 李炯輝;劉瑩;;養(yǎng)血疏肝方改善放射性肝損傷臨床研究[J];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2年12期
6 夏紅強;鄧琳;金冶寧;;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損傷及其保護的實驗研究[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1年01期
7 沈鈞康,蔣震,張彩元,黃文才,陸雪官,趙培峰,周劍影,陸之安;放射性肝損傷早期超微結構變化的初步觀察[J];江蘇醫(yī)藥;2004年12期
8 趙水喜;鄭靜晨;;放射治療相關肝損傷的CT影像及其影響因素[J];國際放射醫(yī)學核醫(yī)學雜志;2006年06期
9 紀衛(wèi)政;馬艷;溫浩;;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移植急性放射性肝損傷大鼠α-平滑肌肌動蛋白的表達[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年36期
10 高東偉;于甬華;;細胞因子與放射性肝損傷[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余日勝;孫建忠;徐秀芳;王志康;丁文洪;程莉芬;林敏;;家兔急性放射性肝損傷~(31)P MRS能量代謝變化與病理改變相關性研究[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程緯;大鼠放射性肝損傷分子應答及機制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杜世鎖;放射性肝損傷的發(fā)病機制及防治策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3 申榮喜;氫生理鹽水對大鼠放射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及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谷雪;放射性肝損傷中細胞因子表達情況的實驗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馮瑋;咖啡酸苯乙酯抗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損傷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3 婁繁;骨髓間充質(zhì)干細胞對大鼠急性放射性肝損傷修復的實驗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9年
4 曲雅靜;放射性肝損傷的生化、CT影像學及病理學改變的實驗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8年
5 強銘;肝星狀細胞活化在早期放射性肝損傷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10年
6 呂國士;肝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后放射性肝損傷MRI表現(xiàn)的實驗及臨床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yī)大學;2003年
7 姜鵬;適形放療后放射性肝損傷的CT、MRI表現(xiàn)[D];青島大學;2006年
8 黃文才;家兔早期放射性肝損傷MRI、SPECT及病理組織學相關分析[D];蘇州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9329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93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