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評價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腦部局部一致性
本文關鍵詞: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評價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腦部局部一致性
【摘要】:目的采用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評價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腦部局部一致性(ReHo)的改變。方法對40例PACG患者(PACG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對照組)進行rs-fMRI,計算全腦ReHo值,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與對照組比較,PACG組右側梭狀回、左側枕中回、左側枕下回、左側顳中回、雙側中央前回、左側中央后回、左側頂上小葉、左側中央旁小葉的ReHo值均減低(P均0.05);雙側小腦后葉、右側額上回的ReHo值均增加(P均0.05)。右側梭狀回、左側枕中回ReHo值與視網膜纖維層厚度均呈正相關(r=0.452、0.472,P均0.05)。右側額上回ReHo值與視力呈負相關(r=-0.443,P=0.004)。結論 PACG患者存在視覺、感覺運動、情緒認知處理多個腦區(qū)自發(fā)性腦活動異常,且多個腦區(qū)ReHo值的改變與PACG疾病嚴重程度相關。
【作者單位】: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影像科;
【關鍵詞】: 青光眼 閉角型 功能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360219)
【分類號】:R775.2;R445.2
【正文快照】: 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glaucoma,PACG)是視神經退行性病變,為世界范圍內首位不可逆的致盲眼病[1]。PACG主要表現為眼壓升高、視盤損害、視野缺損。近年來,有研究[2]認為青光眼類似于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是一組全腦神經退行性疾病。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郝晶;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2年11期
2 陸菁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背景和臨床應用[J];國外醫(yī)學(臨床放射學分冊);2003年06期
3 聶生東,汪洪志,李雯,武杰;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處理分析技術對神經科學研究的價值[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29期
4 唐鶴菡;幸浩洋;李飛;李秀麗;李東明;劉榮波;龔啟勇;;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質量控制標準[J];華西醫(yī)學;2008年04期
5 譚小琳;用功能磁共振成像開展神經科學研究──第二部分:應用綜述(英文)[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00年01期
6 賈富倉,翁旭初;事件相關功能磁共振成像[J];生理科學進展;2001年04期
7 孫學軍,劉買利,葉朝輝;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J];中國神經科學雜志;2001年03期
8 羅春陽;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難治性癲癇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2003年01期
9 駱姚星,唐一源;腦高級功能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3年03期
10 聶生東,聶斌;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應用進展[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偉杰;張曉京;包尚聯;;腦功能磁共振成像數據處理方法的研究[A];Medical Imaging and Radiological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2 伍建林;何立巖;張清;宋清偉;駱姚星;;漢字與英文字形辨認的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A];2003年全國醫(yī)學影像技術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3 張金峰;石繼紅;徐開旭;王明輝;周子寧;張建新;徐增瑞;魏永祥;;嗅覺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A];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4 江開達;劉登堂;王志陽;凌政;吳彥;劉含秋;馮曉源;徐一峰;;詞語流暢性作業(yè)的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A];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精神神經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5 伍建林;張清;張競文;宋清偉;苗延巍;;人類嗅覺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愉快及非愉快氣體激活相應的腦區(qū))[A];第二屆醫(yī)學影像山東論壇論文集[C];2005年
6 張仲偉;繆飛;陳克敏;;直腸球囊擴張刺激的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7 張仲偉;繆飛;陳克敏;;簡體漢字詞組短時記憶時的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8 伍建林;何立巖;宋清偉;張青;張竟文;;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人腦數字及漢字認知的應用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臨床醫(yī)學影像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9 靳曉坤;燕鐵斌;Christina WY Hui-chan;;功能性電刺激誘發(fā)健康人手部運動時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A];廣東省康復醫(yī)學會、廣東社會學會健康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10 張金峰;魏永祥;胡凌;楊凌;郁迪;王振常;鮮軍舫;;嗅覺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A];2010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本報記者 徐亞靜;“現代望診”解讀傳統(tǒng)針灸“密碼”[N];中國醫(yī)藥報;2013年
2 何積惠 編譯;給思維秤重[N];文匯報;2014年
3 記者 鮑妍;人人都能預測未來?[N];北京科技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曾令李;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腦網絡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2 張艷偉;2型糖尿病認知功能障礙的腦結構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3 劉森;功能磁共振成像數據處理與分析[D];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
4 曾翎;功能磁共振成像數據處理方法與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年
5 張江;腦功能磁共振成像數據處理算法及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6 雷都;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兒童遺尿癥與兒童多動癥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何敬振;針刺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可重復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8 陳耿;文拉法辛對急性腦梗塞后運動功能恢復作用的橫向及縱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2年
9 高欣;大鼠局灶性腦缺血模型的氧代謝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0年
10 陳逸;痙攣性斜頸肉毒毒素治療前后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歆;原發(fā)性閉角型青光眼的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頻振幅研究與臨床相關性分析[D];南昌大學醫(yī)學院;2015年
2 李衛(wèi)群;兩種因果網絡研究方法及其比較[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梁思;一種基于fMRI的味覺刺激裝置的設計與驗證[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邱文娟;腦功能磁共振成像數據的相關性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5 班允清;腦梗死致運動感覺皮質區(qū)變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于海燕;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的邏輯計算腦功能區(qū)特征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
7 王凱;功能磁共振成像實驗數據處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8 張琳;正常人和失語癥病人漢語加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沈旭中;視路疾病患者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楊永秀;正常人工作記憶時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5916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59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