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正常人熱斷層掃描圖像量化評價及中醫(yī)體質的相關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09 19:37
【摘要】: 目的建立健康正常人熱斷層掃描圖像(TTM圖像)量化評價參考標準,比較健康正常人平和質與非平和質的TTM圖像異同。 方法在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體檢人員中選擇血常規(guī)、血液生化、B型超聲、胸片、心電圖等檢查無異常者作為健康正常人,進行體質量表的問卷調查,,采用北京貝億集團TSI-21熱斷層掃描系統(tǒng),按照TTM采集標準進行圖像采集。選取健康正常人體的頭部、四肢、胸部、腹部、背部進行熱輻射值測量,建立正常健康人TR值(全身整體熱輻射直)及全身52個部位平均值(AV)、最大值(MAX)、最小值(MIX)參考標準;根據《中醫(y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將健康正常人分為平和質與非平和質進行52個部位的平均值(AV)與TR(全身整體熱輻射值)熱輻射值差值△F進行比較。采用TTMVersion6.0版本分析軟件進行圖像分析,利用軟件的熱輻射測量工具進行相應部位的熱輻射值的測定,記錄相應的值。所得數(shù)據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3.0進行數(shù)據處理。 結果完成健康正常人的TTM圖像采集共30例,其中男性組6例,女性組24例;完成體質調查20例,其中平和質13例,非平和質7例(平和兼氣虛質2例、平和兼陰虛質1例、平和兼陰虛、氣虛、血虛、痰濕質1例、瘀血質1例、陽虛兼陰虛質1例、特稟兼平和、陽虛、氣虛、陰虛質1例);體重指數(shù):平和質54.08±7.75,非平和質54.21±5.97,(P0.05)。 健康正常人TR值為30.35±0.89,其中女性組TR值為30.39±0.94,男性組TR值為30.16±0.65,健康正常人臍區(qū)30.11±1.52,督脈區(qū)平均熱輻射值(AV)30.57±1.19。健康正常人以雙側鎖骨上窩淋巴區(qū)熱輻射值最高、其次是頭部、雙側腋下、四肢末端熱輻射值相對偏低,以雙足熱輻射值最低。全身熱輻射值分布規(guī)律男女無明顯差異; 男女各部位的平均熱輻射值(AV)(AV)差異最大不超過1.58。女性組左側鎖骨AV、MAX,右側鎖骨MAX,頭后左側MIX,左后右側MAX,左足AVX,左測腹股溝淋巴結MAX與男性組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提示上述部位女性組表現(xiàn)出TTM熱輻射值明顯偏高; 男女各部位的左右平均熱輻射值(AV)都在0.58以內。其中左、右手指與左、右足的熱輻射值差異較大,但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稱性良好。 面部、前額、口唇、鎖骨上窩淋巴結、左手手指、頭部后位,督脈區(qū)、肝前位、心后位、肝后位、雙側腎區(qū)、胭窩、大腿、小腿、臍區(qū),雙側乳腺中焦胃脘區(qū)、雙側淋巴結區(qū)平和質的熱輻射差值△F有高于非平和質的趨勢(P0.05);雙側大小魚際、雙足、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區(qū)平和質的熱輻射差值△F有低于非平和質的趨勢(P0.05)。 結論 1.健康正常女性全身整體熱輻射值(TR值)有高于健康正常男性的趨勢。健康正常人以雙側鎖骨上窩淋巴結熱輻射最高,其次是頭部,四肢末端熱輻射值最低,全身熱輻射值分布男女無明顯差異,且全身對稱性分布良好。 2.非平和質的健康正常人頭部、軀干、四肢多處呈現(xiàn)出較平和質建康正常人熱輻射值低的趨勢。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R814.42
本文編號:2705152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R814.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實林;吳芳斌;許霞;曹健;王文銳;李成國;;1003例中醫(yī)體質類型流行病學調查分析[J];安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錢岳晟;龔艷春;李華;符德玉;;肥胖的高血壓病患者中醫(yī)體質分類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3 王琦;朱燕波;;中國一般人群中醫(yī)體質流行病學調查——基于全國9省市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數(shù)據[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9年01期
4 陳勇;肖爐芳;蔡晶;;慢性膽囊炎患者與中醫(yī)體質相關性研究[J];福建中醫(yī)藥;2006年04期
5 孟萍;鄧棋衛(wèi);王靜;鐘彩華;萬軍;王平珍;姜國賢;;中醫(yī)體質因素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fā)病相關性研究[J];光明中醫(yī);2008年09期
6 馬丙祥,薛輝,張潔;小兒體質與肺系疾病病機演變規(guī)律探微[J];國醫(yī)論壇;1997年04期
7 刁利紅;試析《金匱要略》中的體質分類[J];湖北中醫(yī)雜志;1996年01期
8 賈桂林;呂少文;韓世發(fā);;頸椎病治療前后的紅外熱像分析[J];激光與紅外;2006年02期
9 袁永明;陳曉;潘志強;程珂;宮燕;廖明娟;;寒證 熱證大鼠模型的紅外熱圖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年05期
10 楊云;汪小海;;丙泊酚對不同中醫(yī)體質人流患者的麻醉作用觀察[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本文編號:27051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270515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