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能量CT對腸道炎性疾病與大腸癌及其區(qū)域淋巴結的臨床研究
本文選題:炎癥性腸病 切入點:反應性增生淋巴結 出處:《昆明醫(yī)科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第一部分碘圖及能譜曲線在鑒別炎癥性腸病反應性增生淋巴結與結直腸癌轉移性淋巴結中的價值[目的]探討雙源CT雙能掃描中碘含量及能譜曲線對炎癥性腸病反應性增生淋巴結與結直腸癌轉移性淋巴結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材料與方法]收集有完整雙能量掃描資料并經腸鏡或手術病理證實的45例炎癥性腸病(21例潰瘍性結腸炎、24例克羅恩病)共51枚反應性增生淋巴結及20例結直腸癌(升結腸癌9例,直腸癌11)共58枚轉移淋巴結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分別將動、靜脈期Sn100 kVp及S n140 kVp兩組薄層圖像調入雙能量工具軟件中,選擇“Liver VNC”模式測量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反應性增生淋巴結及結直腸癌轉移性淋巴結動靜脈期的碘含量(碘圖);選取“Mono Energetic”模式對其能譜曲線進行分析,并比較三者病變區(qū)域性腫大淋巴結的動靜脈碘含量及能譜曲線斜率的差異。[結果]45例炎癥性腸病中,炎性病變區(qū)域反應性增生淋巴結共51枚,20例結直腸癌患者中,發(fā)現癌變區(qū)域轉移性淋巴結58枚;共109枚淋巴結。動、靜脈期炎癥性腸病反應性增生淋巴結與結直腸癌轉移性淋巴結能譜曲線斜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02,P0.05;t=25.316,P0.05)。在60-180keV范圍內,隨單能keV值的升高,反應性增生淋巴結與轉移性淋巴結CT值均逐漸遞減,且keV值越高,CT值降低幅度越小,兩種性質的淋巴結能譜曲線在60-180keV下均呈現“下降型”趨勢。反應性增生淋巴結與轉移性淋巴結曲線斜率分別為2.81±0.56、0.14±0.09,兩者的曲線斜率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02,p0.05)。動脈期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反應性增生淋巴結與結直腸癌轉移性淋巴結碘含量值分別為3.39±0.74mg/ml、2.43±0.40mg/ml 及 1.73±0.72mg/ml,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靜脈期碘濃度分別為3.81±0.56mg/ml、2.64±0.53mg/ml及2.08±0.96mg/ml;動脈期能譜曲線斜率分別為3.21±0.45、2.56±0.47、0.77±0.11,靜脈期能譜曲線斜率分別為3.26±0.49、2.81±0.39、0.63±0.08,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反應性增生淋巴結與結直腸癌轉移性淋巴結三者動靜脈期碘濃度及曲線斜率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動靜脈期碘濃度及曲線斜率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測量及評價動靜脈期炎癥性腸病、結直腸癌區(qū)域淋巴結的碘含量及能譜曲線可協助診斷淋巴結的性質。分析區(qū)域淋巴結CT值,碘含量及能譜曲線的斜率趨勢,有助于炎癥性腸病反應性增生淋巴結與結直腸癌區(qū)域轉移淋巴結的鑒別診斷。第二部分碘含量及Overlay值在炎癥性腸病及腸結核影像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目的]探討雙源CT雙能量技術中碘含量及碘圖CT值(Overlay值)在炎癥性腸病及腸結核鑒別診斷中的價值。[資料與方法]收集有完整CT雙能量掃描資料并經手術或腸鏡病理證實的54例炎癥性腸病及腸結核患者。將雙能量動脈期增強掃描圖像調入雙能量后處理軟件“LiverVNC”,分別測量IBD與腸結核病變腸壁的CT值、碘含量及Overlay值。比較三種病變腸壁CT值、動脈期碘含量及Overlay值的差異,再對動脈期碘含量及Overlay值的敏感度、特異度及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ROC)進行分析。[結果]在54例炎癥性腸病及腸結核患者中,潰瘍性結腸炎患者21例,克羅恩病患者24例,腸結核9例。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腸結核病變腸壁平掃期CT值分別為40.81±8.72HU、44.91±7.86 HU、48.06±5.42 HU;動脈期CT值分別為86.07±12.97HU、89.44±15.65HU、82.23±9.53 HU;靜脈期CT值分別為71.71±12.62HU、69.88±14.07HU、79.00±7.94HU;三組之間比較,病變腸壁的平掃期、動脈期及靜脈期CT值之間的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16,p=0.1810.05;t=1.348,p=0.2690.05;t=2.761,p=0.0720.05)。三種病變腸壁動脈期和靜脈期CT值均高于平掃期(P0.001)。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及腸結核三種病變腸壁的動脈期碘濃度分別為2.61±0.42mg/ml、2.55±0.50mg/ml、1.53±0.54mg/ml,三者比較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5.89,p=0.000);兩兩組間比較,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病病變腸壁動脈期碘濃度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970.05);腸結核與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病變腸壁動脈期碘值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534,p=0.000;t=3.576,p=0.000),兩種炎癥性腸病病變腸壁動脈期的碘含量顯著高于腸結核組(P0.05)。三組病變腸壁動脈期Overlay值分別為51.63±9.33、41.10±10.95、25.08±13.85,三組間比較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7.099,p=0.000);兩兩組間比較,三者病變腸壁動脈期Overlay值之間差異同樣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254,p=0.002;t=10.516,p=0.000;t=5.269,p=0.000)。利用動脈期碘含量診斷炎癥性腸病時,敏感度為85.0%,特異度為87.5%,AUC(ROC曲線下面積)為0.898,利用Overlay值診斷炎癥性腸病時,敏感度為82.5%,特異度為56.2%,AUC為0.822。[結論]碘圖中碘含量及Overlay值在炎癥性腸病及腸結核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意義,且碘含量診斷效能高于Overlay值。第三部分炎癥性腸病、腸結核及其區(qū)域反應性增生淋巴結的雙能量能譜及碘含量對比分析[目的]探討雙源CT雙能量技術中碘含量及能譜曲線斜率在炎癥性腸病、腸結核及其區(qū)域反應性增生淋巴結間的相關性。[資料與方法]收集有完整CT雙能量掃描資料并經手術或腸鏡病理證實的54例炎癥性腸病及腸結核患者。將雙能量動脈期增強掃描圖像調入雙能量后處理軟件“Liver VNC”,分別測量IBD與腸結核病變腸壁及其反應性增生淋巴結的動脈期碘含量及能譜曲線斜率。[結果]21例UC患者,共發(fā)現區(qū)域腫大淋巴結31枚;24例CD患者,共發(fā)現區(qū)域腫大淋巴結20枚;8例ITB患者,共發(fā)現區(qū)域腫大淋巴結16枚。UC病變腸壁及其反應增生淋巴結的動脈期含量分別為2.61±0.42mg/ml、3.39±0.73 mg/ml,動脈期能譜曲線斜率分別為2.12±0.29、3.21±0.45,其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4.017,p=0.000;t=8.832,p=0.000);CD病變腸壁及其反應增生淋巴結的動脈期碘含量分別為2.55±0.50mg/ml、2.43±0.40mg/ml,動脈期能譜曲線斜率分別為1.48±0.47、3.21±0.45,病變腸管及其反應增生淋巴結動脈期碘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953,p0.05),動脈期能譜曲線斜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01,p0.05);ITB病變腸壁及其反應增生淋巴結的動脈期含量分別為1.53±0.54mg/ml、1.33±0.52mg/ml,動脈期能譜曲線斜率分別為 1.10±0.31、1.35±0.48,其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63,p0.05;t=1.720,p0.05)。[結論]通過對炎癥性腸病、腸結核病變腸壁及其區(qū)域反應性增生淋巴結的碘含量和能譜曲線對比分析,發(fā)現炎癥性腸壁與反應性增生淋巴結間的碘含量和能譜曲線斜率無相關性,而結核病變腸壁與反應性增生淋巴結間碘含量和能譜曲線斜率有同源性,且結核腸壁及反應性增生淋巴結的碘含量明顯低于炎癥性腸病,對炎癥性腸病與腸結核的鑒別具有一定診斷價值。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574;R735.34;R730.4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全國炎癥性腸病學術研討會[J];上海醫(yī)學;2000年07期
2 黃群;老年炎癥性腸病[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2000年04期
3 秦克旺;炎癥性腸病的外科治療[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2000年04期
4 何懷純,劉俊;炎癥性腸病營養(yǎng)[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生;2000年04期
5 孫蕾民;炎癥性腸病與妊娠[J];國外醫(y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0年02期
6 池肇春;炎癥性腸病發(fā)病機理進展[J];醫(yī)師進修雜志;2001年11期
7 歐陽欽;對加強炎癥性腸病臨床研究的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1年04期
8 歐陽欽;提高炎癥性腸病的研究和診治水平[J];中華內科雜志;2001年01期
9 施文娟,張建,劉厚鈺;炎癥性腸病中的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1年01期
10 袁曉剛;炎癥性腸病17例分析[J];現代實用醫(yī)學;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倩;雷敏;姒健敏;;中國炎癥性腸病流行病學特點分析—基于醫(yī)院為基礎的411例患者分析[A];第二屆浙江省消化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曹倩;朱琴;姒健敏;;硫嘌呤甲基轉移酶多態(tài)性與酶活性檢測在漢族炎癥性腸病患者中的價值研究[A];第二屆浙江省消化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羅優(yōu)優(yōu);陳春曉;厲有名;;炎癥性腸病腸外表現及治療[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4 王智峰;周艷華;劉玉蘭;;炎癥性腸病合并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9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冊)[C];2007年
5 朱琴;曹倩;姒健敏;;177例炎癥性腸病患者治療情況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1屆全國內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6 朱琴;曹倩;姒健敏;;177例炎癥性腸病患者治療情況研究[A];2007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7 呂賓;;炎癥性腸病的治療策略[A];首屆浙江省消化病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8年
8 鄧高里;;炎癥性腸病的治療進展[A];2011年浙江省肛腸外科學術大會暨結直腸肛門疾病診治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9 歐陽欽;;頑固性炎癥性腸病的治療進展[A];第二十一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國家級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9年
10 鄭家駒;;炎癥性腸病診斷中的困惑與挑戰(zhàn)[A];第九次全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專題報告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中橋;不良生活方式易誘發(fā)炎癥性腸病[N];家庭醫(yī)生報;2007年
2 保健時報實習記者 李昆鵬;巧克力不算炎癥性腸病罪魁[N];保健時報;2007年
3 黃歡;炎癥性腸病不可怕[N];健康時報;2007年
4 張中橋;炎癥性腸病由不當生活方式引起[N];中國醫(yī)藥報;2007年
5 張中橋;精神緊張易致炎癥性腸病[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6 本版編輯邋夏洪平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友誼醫(y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 李鵬;炎癥性腸病的新療法[N];健康報;2008年
7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消化內科教授 胡品津;我國炎癥性腸病學組已制定了協作研究計劃[N];健康報;2010年
8 通訊員 高翔;炎癥性腸病患者增多[N];湖北日報;2002年
9 記者 劉海英;英研究揭示炎癥性腸病關鍵分子[N];科技日報;2012年
10 本報記者 朱國旺;當心炎癥性腸病來襲[N];中國醫(yī)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繆佳蓉;云南省炎癥性腸病流行病學特征、環(huán)境及復發(fā)因素的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張紹衡;Syndecan-1在炎癥性腸病中的變化及診治價值評估[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3年
3 王偉;緩解期炎癥性腸病患者存在特征性菌群失調[D];武漢大學;2015年
4 馬丹;結腸化生Paneth細胞通過TLR4通路調節(jié)IL23/Th17軸在炎癥性腸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6年
5 崔伯塔;糞菌移植治療炎癥性腸病的臨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7年
6 曹倩;中國人群炎癥性腸病遺傳易感基因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7 王彥君;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抗原4基因微衛(wèi)星多態(tài)性與炎癥性腸病相關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8 吳迎;炎癥性腸病腸組織蛋白表達差異分析[D];武漢大學;2013年
9 羅涵青;應激和應對對炎癥性腸病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的相關研究[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5年
10 劉彬果;炎癥性腸病的免疫學發(fā)病及免疫調節(jié)劑治療作用機制的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競;能譜CT單能量成像在PCI術后隨訪中的應用研究[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7年
2 王玲;~(68)Ga枸櫞酸的合成及在炎癥性腸病中的初步臨床應用[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5年
3 趙廣西;水通道蛋白3和8在消化系統(tǒng)的表達及其在炎癥性腸病動物模型中的改變[D];復旦大學;2014年
4 譚玲嬋;海南炎癥性腸病單中心臨床資料分析[D];寧夏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李艷梅;IL-35在炎癥性腸病患者血清和腸粘膜組織中的表達[D];山東大學;2015年
6 李秀明;Nur77在炎癥性腸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7 鄧燕云;~(18)F-FDG PET/CT顯像在炎癥性腸病診斷中的價值[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李小珍;內質網應激蛋白和黏蛋白2在小鼠結腸炎中的表達及意義[D];河南科技大學;2015年
9 何敏紅;mTORC1信號通路參與炎癥性腸病的發(fā)生發(fā)展[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陳金敏;非侵入指標在炎癥性腸病活動度判斷中的診斷效能[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840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168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