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磁共振成像技術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診療中的應用進展
本文選題:心臟磁共振 切入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出處:《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7年11期
【摘要】: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是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心臟磁共振(CMR)作為一種多參數、多維度的無創(chuàng)成像技術,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可以多平面、多維度評估心臟功能,并對心肌灌注、心肌存活等心肌組織特征提供準確信息。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CMR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并在CHD診斷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基于延遲釓劑成像技術對心肌活力的評估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療和預后判斷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該文對CMR在CHD中的應用現狀與進展進行了綜述。
[Abstract]: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that endangers human life and health. As a multi-parameter, multi-dimensional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MR) has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can be multiplanar.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cardiac function provides accurate information on myocardial tissu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myocardial perfusion, myocardial survival, et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CMR has been us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t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CHD. The evaluation of myocardial viability based on delayed gadolinium imag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is article is helpful to the application of CMR in CH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gress are summarized.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同仁醫(yī)院急診內科;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心內科;
【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8162500)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20152209)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項目(14JC1404500,15411963600) 上海申康醫(yī)院發(fā)展中心促進市級醫(yī)院臨床技能與臨床創(chuàng)新三年行動計劃(16CR3034A)~~
【分類號】:R445.2;R54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增順;張樹彬;許玉韻;;心肌灌注超聲心動圖[J];福建醫(yī)藥雜志;1988年01期
2 郭徐林;劉伊麗;賈滿盈;候玉清;秦建新;翁昌鴻;;心臟血管解剖與心肌灌注:血管造影與心肌造影超聲心動圖比較研究[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1997年06期
3 楊淑琴;石張鎮(zhèn);王文志;丁軍;閆明洲;張春雨;;應用藥物負荷心臟MRI探討冠心病心肌收縮功能與心肌灌注的關系[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6年11期
4 鄧又斌;王新房;;心肌灌注造影兩維超聲心動圖[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1985年01期
5 沈鈺如;;運動顯像后加注~(201)鉈可代替心肌灌注靜息顯像[J];國外醫(y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1993年04期
6 韓增輝,錢蘊秋,蘇海礫;經靜脈實時心肌聲學造影對犬正常心肌灌注的定量評價[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2年02期
7 郝曉東;李康印;張成龍;高崎煒;李繼軍;強海霞;;電子束CT心肌灌注色彩編碼技術[J];影像技術;2007年04期
8 蘇新輝,李方,陳方;心肌灌注顯像劑~(99m)Tc-Tetrofosmin臨床應用的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0年S1期
9 郝曉東;李康印;張成龍;強海霞;李繼軍;高崎煒;;電子束CT心肌灌注色彩編碼技術的應用[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年03期
10 王鴻,林堅,李云良,姜洪;二氧化碳心肌灌注超聲顯象法診斷冠心病[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199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維鵬;舒先紅;潘翠珍;程蕾蕾;黃國倩;陳灝珠;;實時心肌聲學造影定量評價無再流心肌灌注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超聲醫(yī)學新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2 孫曉昕;王道宇;徐瑩穎;何作祥;;新重建法半時間或半劑量心肌灌注SPECT顯像[A];中國心臟大會(CHC)2011暨北京國際心血管病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姚桂華;張運;張梅;季曉平;趙靜;張薇;仲琳;丁士芳;張鵬飛;王燕;;實時心肌聲學造影對心肌灌注跨壁分布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超聲醫(yī)學新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俞鑫;;錳離子增效磁共振成像技術在小鼠聽力中樞的功能性研究[A];科技、工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中國科協第五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國慶;陳志安;邵立豐;高軍;;小兒腦部磁共振成像技術[A];2010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八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徐勝;丁建榮;張冰茜;李揚飛;;頸椎動力位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7 王國慶;陳志安;邵立豐;高軍;;新生兒早期腦出血磁共振成像技術[A];2009中華醫(yī)學會影像技術分會第十七次全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8 翁旭初;;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腦結構之間的相互關系[A];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六屆學術會議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于靜;張璋;王曉萌;李嬌嬌;李東;于鐵鏈;;使用單能量CATA計算心肌透壁灌注率評估心肌灌注的臨床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五次全國心血管病學大會論文匯編[C];2013年
10 陳敏;黨浩丹;周誠;;3.0T高場磁共振成像技術在盆腔疾病的應用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編譯 王煒;新磁共振成像技術使成像速度和精確度大大提高[N];醫(yī)藥經濟報;2009年
2 記者 劉霞;科學家實現“非侵入”體內溫度測定[N];科技日報;2008年
3 王煒 編譯;MRI可有效確認卒中時間[N];醫(yī)藥經濟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樊紅光;用磁共振成像技術評價心室重建術對左室形態(tài)和功能的影響[D];中國協和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韓增輝;經靜脈實時心肌聲學造影定量評價心肌灌注的實驗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童維;豬心梗模型不同時期MR首過心肌灌注與DE-MRI的對照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陳麗君;造影超聲心動圖技術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的臨床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7年
3 俞麟;心肌灌注核磁共振圖像定量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4 陳輝月;磁共振成像技術在特發(fā)性震顫中的研究進展[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7年
5 王建;心肌灌注核磁共振圖像配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6 盧明明;靜息態(tài)下左室壁透壁心肌灌注的640層CT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吳偉春;多普勒組織成像技術定量評價冠心病患者PCI術后心肌灌注的超聲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5年
8 楊君;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臂叢神經成像及損傷中的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張全增;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探討唾液酸對仔豬早期腦發(fā)育的影響[D];廈門大學;2014年
10 盧成哲;內耳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技術及其臨床應用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yī)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6798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fangshe/1679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