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例兒童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的臨床和實驗室特點及療效觀察
本文關(guān)鍵詞:14例兒童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的臨床和實驗室特點及療效觀察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MPAL)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ML) 兒童 免疫分型 移植
【摘要】:背景: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約占急性白血病的3%至5%,是極為罕見的白血病類型,鮮見兒童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的報道,且治療方案也尚無定論。為了豐富兒童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的診療經(jīng)驗,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2008年至2012年就診的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患兒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特點、治療反應和疾病轉(zhuǎn)歸,來評估其臨床和實驗室特征,以及對現(xiàn)有治療方案的治療反應,為將來開展基于兒童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的特異性治療奠定基礎。 方法:根據(jù)WHO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標準,將我院2008年到2012年診治的急性白血病病例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診斷的病例,并研究其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特點和治療反應。 結(jié)果:2008年到2012年我院共收治急性白血病患兒540例,其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386例,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134例。符合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MPAL)診斷的病例為14例。骨髓形態(tài)學結(jié)果表明,14例患兒中有10人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另外4人為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ML)。免疫分型結(jié)果顯示4人為B淋系+髓系混合表達,4人為T淋系+髓系混合表達,4人為B淋系+T淋系混合表達,其余2人為B淋系+T淋系+髓系三系表達。細胞遺傳學檢測中t(9;22)/Ph+有1人,6人有染色體其他改變(其中11q23/MLL基因重排的有1人),其余4人染色體形態(tài)正常(另有3人未檢測)。在治療過程中,有9人接受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方案治療,獲得完全緩解的為7人;2人接受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方案治療,有一人獲得完全緩解;其余3人在診斷明確后放棄治療。因此,可以觀察療效的病例共計11例:9例接受ALL治療的患兒中只有1例長期存活,2例接受AML治療的患兒中有1例緩解后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并長期存活,其余患兒的主要死于原發(fā)性耐藥以及復發(fā)。14名患兒的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別為28.5%和7%。 結(jié)論:我們單中心研究結(jié)果顯示兒童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的發(fā)病率較低,對常規(guī)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治療方案反應較差,預后差。因此,應使用更為強烈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并可以嘗試靶向治療、造血干細胞移植等方案,可能有望提高其總體生存率,改善預后。
【關(guān)鍵詞】: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MPAL)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ML) 兒童 免疫分型 移植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33.7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引言8-9
- 方法9-11
- 一、對象9
- 二、實驗室檢查9-10
- 三、數(shù)據(jù)處理及統(tǒng)計10-11
- 結(jié)果11-16
- 一、病例11-12
- 二、骨髓形態(tài)學檢查12-13
- 三、免疫分型13-14
- 四、細胞遺傳學14
- 五、治療反應和預后14-16
- 討論16-18
- 結(jié)論18-19
- 參考文獻19-22
- 綜述22-31
- 摘要22
- 背景22
- MPAL的定義的演變22-23
- 診斷23-25
- 臨床特點25
- 實驗室檢查25-26
- 1、形態(tài)學分型25-26
- 2、免疫分型26
- 3、細胞遺傳學26
- 治療方案26-27
- 預后27-28
- 參考文獻28-31
- 英文縮略詞表31-32
- 攻讀學位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32-33
- 致謝33-3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西懷;樊凡;;100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分析[J];海南醫(yī)學;2008年01期
2 程楓;沈云峰;莊蕓;李曉雯;;32例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與預后關(guān)系的臨床分析[J];中國藥業(yè);2009年01期
3 陳任安;劉利;郝淼旺;劉強;蔣珊珊;杜鵑;梁英民;;85例急性白血病的流式分析[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9年06期
4 吳映娥;焦曉陽;林靜華;蔡應木;黃美俊;;多參數(shù)流式細胞術(shù)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中的應用價值[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07年04期
5 胡俊斌,鄒萍,向建平,樊麗華,,宋善俊;較難分類的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分型研究[J];臨床內(nèi)科雜志;1996年04期
6 張秋堂,李濤;201例成人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特點[J];檢驗醫(yī)學;2005年04期
7 曾華;曹履先;孫軍;;大力加強對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研究[J];白血病.淋巴瘤;1993年04期
8 饒若;金麗華;王述文;姚紅霞;;CD64在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中的意義[J];免疫學雜志;2011年10期
9 孫秀麗;方美云;姜鳳;荊源;;免疫分型用于68例急性白血病的分型[J];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6年01期
10 楊天新;黃強;孫酬經(jīng);;成人急性白血病免疫學分型的研究[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建華;黃巧蓉;蔣能剛;曾婷婷;賈永前;孟文彤;;建立急性白血病患者八色流式免疫分型分析起始管方案[A];第13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2 劉庭波;胡建達;戰(zhàn)榕;張臣青;呂聯(lián)煌;;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的檢測及臨床意義[A];第九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3 張純;李睿;趙菲;吳輝菁;劉斌;陳燕;崔國惠;;急性白血病細胞形態(tài)學與免疫分型關(guān)系的探討[A];第11次中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4 林秀梅;鐘文婷;王順清;;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A];第13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5 鄒典斌;張秋堂;劉淋湘;;7組3色直接熒光標記的單抗對急性白血病進行流式細胞術(shù)免疫分型[A];第九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6 陸瀅;金潔;徐偉來;;WT1基因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急性白血病中的表達[A];第九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7 王金貴;高唐;;試談中醫(yī)對急性白血病的認識[A];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血液病學術(shù)研討會、浙江省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血液病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首次學術(shù)年會暨繼續(xù)教育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6年
8 金璐;張學進;楊瑋;趙毅;許曉峰;;結(jié)核后發(fā)生急性白血病2例[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9 劉艷慧;王兆鉞;張威;戴蘭;沈文紅;白霞;阮長耿;;急性白血病纖溶活性的臨床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血栓與止血學術(shù)會議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與止血)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學習班論文摘要匯編及學習班講義[C];2007年
10 趙丙瑞;唐曉文;岑建農(nóng);金松;施曉蘭;魏孝艾;常偉榮;孫愛寧;吳德沛;;急性白血病造血干細胞移植后WT1檢測與臨床預后相關(guān)性研究[A];第13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敏;急性白血病的預防[N];青海日報;2004年
2 陳華;梁愛斌急性白血病的診治情結(jié)[N];科技日報;2007年
3 記者 王彥春 王梅;42個白血病孩子一個媽[N];通遼日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李穎 通訊員 林夕夕;“血癌”已不再難纏[N];科技日報;2006年
5 記者 趙長春;女性孕前感染皰疹能使兒童患急性白血病[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6 本報記者 郭靜 通訊員 陳颯 崔偉歷;白血病面面觀[N];廣東科技報;2006年
7 齊文中;山西醫(yī)大二院治療急性白血病又有新貢獻[N];山西科技報;2000年
8 張東風;一種白血病用藥被暫停使用銷售[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9 甘培華 余寬平;慈善受助學子回校感恩[N];鎮(zhèn)江日報;2010年
10 榮生;兒童白血病多數(shù)可治愈[N];中國婦女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婷婷;血清多肽圖用于急性白血病診斷及療效評價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王新榮;DNA啟動子區(qū)甲基化狀態(tài)改變在急性白血病微小殘留病檢測中的臨床意義[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1年
3 丁曉慶;復方浙貝顆粒降低化療毒性反應的臨床觀察[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4 黃利華;青蒿琥酯對人急性白血病原代細胞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5 焦寧;益氣養(yǎng)陰方及其拆方治療急性白血病的臨床依據(jù)及誘導KG1a細胞凋亡的實驗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6 楊景柯;線粒體ATP酶β亞單位在急性白血病多藥耐藥中的作用及調(diào)控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7 王云貴;microRNA在急性白血病的分類和預后作用及在高三尖杉酯堿誘導急性髓系白血病細胞凋亡中的作用機制[D];浙江大學;2010年
8 于凡;常規(guī)核型分析聯(lián)合多重熒光原位雜交確定急性白血病復雜核型異常[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10年
9 許洪志;急性白血病醫(yī)院感染及其危險因素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4年
10 李宏良;清毒片及hTERT mRNA反義核酸對急性白血病影響的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冬梅;用細胞芯片的方法對急性白血病進行免疫分型[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2 盧靜;14例兒童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的臨床和實驗室特點及療效觀察[D];蘇州大學;2013年
3 張曉麗;MTA與MEA方案治療難治或復發(fā)急性白血病的臨床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4 莊紅麗;成人急性白血病三色標記流式細胞術(shù)免疫分型與臨床分析[D];鄭州大學;2006年
5 韓立平;ABCA3、P-gp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山東大學;2010年
6 朱遠東;MicroRNAs與急性白血病診斷分型及預后[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馬靜靜;IL-21,IL-6與IFN-γ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達及相互關(guān)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王金良;骨髓基質(zhì)細胞HIF-1α異常表達在急性白血病骨髓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人參皂甙Rg3干預機制的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9 梁聰聰;DWI對急性白血病的診斷價值[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0年
10 鄧梅;TGF-β1,Smad4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達及相關(guān)性[D];鄭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8663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866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