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外周血中性粒細胞CD64表達的臨床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7-08-07 07:03
本文關鍵詞:川崎病外周血中性粒細胞CD64表達的臨床意義
【摘要】:目的 通過分析川崎。↘awasaki disease, KD)、膿毒癥患兒和健康兒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CD64指數(shù),探討CD64指數(shù)在川崎病中的臨床意義;中性粒細胞CD64指數(shù)是否可作為KD與膿毒癥鑒別診斷的臨床指標。同時通過超聲心動圖(Ultrasoniccardiography, UCG)測量KD患兒冠狀動脈內(nèi)徑,探討CD64是否參與冠狀動脈損傷(coronary artery lesions, CAL),為KD的臨床早期診斷和提示預后提供重要的實驗室指標。 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10月在安徽醫(yī)科大學兒科臨床學院(安徽省立兒童醫(yī)院)心內(nèi)科住院患兒中收集54例KD患者,根據(jù)UCG結(jié)果分為無冠狀動脈損傷(nocoronary artery lesions, NCAL)組41例(男29例,女12例)和CAL組13例(男10例,女3例)平均23個月,中位數(shù)18個月。30例膿毒癥患兒為膿毒癥組,10例健康體檢兒童為健康對照組。KD組患兒入院前均未使用丙種球蛋白(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 IVIG)和激素治療,入院后發(fā)熱第7~9天均接受1g/kg·d的IVIG連續(xù)2天靜脈輸注,聯(lián)合口服阿司匹林30~50mg/kg·d治療,同時給予對癥處理,并且于病程的7~10天與25~28天行心臟彩超觀察冠狀動脈內(nèi)徑。 所有KD、膿毒癥患兒均于入院第2天晨起采集外周靜脈血2mL,KD組患兒IVIG治療且熱退2天后再次采集外周靜脈血2mL復查,健康體檢兒童門診采集外周靜脈血2mL。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KD患兒、膿毒癥患兒和健康體檢兒童外周血中性粒細胞CD64(Clusters of Differentiation,CD)指數(shù)、白細胞數(shù)(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及CRP(C-Reactive protein, CRP)的表達。同時疑為膿毒癥者在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療前采集外周靜脈血進行血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 各組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繪制ROC曲線,確定CD64指數(shù)診斷KD的最佳截斷值,并計算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 結(jié)果 治療前KD組(7.02±3.21)與膿毒癥組(11.25±5.14)CD64指數(shù)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2.45±0.52),但KD組顯著低于膿毒癥組(P0.01);KD組WBC(17.44±7.89)×109/L、N%(62.18±14.15)%、CRP(90.18±70.01)mg/L與膿毒癥組WBC(15.27±9.73)×109/L、N%(60.67±13.89)%、CRP(95.19±49.58)mg/L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NCAL組CD64指數(shù)(7.43±3.17)、CAL組(5.74±3.09)與對照組(2.45±0.52)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前NCAL組、CAL組CD64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NCAL組CD64指數(shù)(2.63±0.69)、CAL組(2.56±0.73)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NCAL組CD64指數(shù)(2.63±0.69)和CAL組(2.56±0.73)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意義(P0.01)。 通過繪制ROC曲線,計算得出CD64指數(shù)取臨界值為8.28時,外周血中性粒細胞CD64作為條件對KD的診斷的敏感度為70.4%,特異度為73.3%,曲線下面積為0.765,陽性預測值為86.9%,陰性預測值57.9%。 結(jié)論 KD患兒外周血中性粒細胞CD64表達水平升高只提示KD與細菌感染間接相關,而CD64指數(shù)與冠狀動脈擴張無關;CD64指數(shù)或可作為KD與膿毒癥患兒臨床鑒別診斷的重要依據(jù)之一;治療后CD64表達水平下降迅速,推測其可能是預測疾病轉(zhuǎn)歸的靈敏指標。
【關鍵詞】:川崎病 膿毒癥 CD64 冠狀動脈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25.4
【目錄】:
- 英文縮略詞表5-6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1 前言12-14
- 2 對象與方法14-20
- 3 結(jié)果20-24
- 4 討論24-31
- 5 結(jié)論31-33
- 參考文獻33-39
- 附錄39-40
- 致謝40-41
- 綜述41-50
- 參考文獻48-5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俞善昌;;粘膜皮膚淋巴結(jié)綜合征(附10例報告)[J];上海醫(yī)學;1978年05期
2 郝麗紅;麻慶榮;張文雙;劉曉軍;許俐;郭靜;張芳;高海濤;;中性粒細胞黏附因子CD11b與CD64表達對新生兒感染的早期診斷價值[J];天津醫(yī)藥;2011年04期
3 黃國英;馬曉靜;黃敏;陳樹寶;黃美蓉;邱定忠;過仲珍;蔣瑾瑾;周曉迅;于清;桂永浩;寧壽葆;張拓紅;杜忠東;Hiroshi Yanagawa;Tomisaku Kawasaki;;上海地區(qū)1998-2002年川崎病流行病學特征[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06年01期
4 倪鵬生,沈福民,孟煒,江峰,馮樹芳;Fcγ受體a多態(tài)性與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關聯(lián)性及連鎖證據(jù)研究[J];中華醫(yī)學遺傳學雜志;2000年06期
5 李曉輝;李瑞燕;徐酉華;李晉蜀;;川崎病患兒血清金黃色葡萄球菌相關超抗原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年06期
,本文編號:6333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6333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