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鋰對母嬰隔離誘導的后天獲得性孤獨癥樣行為的緩解作用及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氯化鋰對母嬰隔離誘導的后天獲得性孤獨癥樣行為的緩解作用及機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母嬰隔離 氯化鋰 孤獨癥樣行為 神經再生 自發(fā)性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自發(fā)性抑制性突觸后電位
【摘要】:第一部氯化鋰對母嬰隔離誘導的后天獲得性孤獨癥樣行為的緩解作用 目的:采用SD大鼠新生鼠PND1-9母嬰隔離的方法建立后天獲得性孤獨癥樣行為缺陷模型,成年后用行為學實驗檢測其是否具有孤獨癥樣行為表現。且給予慢性氯化鋰(Lithium)處理研究其對后天獲得性孤獨癥樣行為是否有緩解作用,為臨床早期干預孤獨癥提供實驗依據和理論基礎。 方法:SD大鼠新生鼠分為對照組(Ctr組)、母嬰隔離組(Iso組)、氯化鋰處理組(Licl組)、隔離氯化鋰處理組(Licl+iso組)。Iso組和Licl+iso組新生鼠每天進行一小時的母嬰隔離(出生后PND1-9),每次母嬰隔離結束后Licl組及Licl+iso組給予氯化鋰(2mmol/kg)腹腔注射,Ctr組和Iso組給予等體積的生理鹽水腹腔注射。成年后(PND42-56)進行行為學檢測:1.用三箱動物社交行為學實驗檢測SD大鼠的社會交往能力;2.用曠場實驗檢測大鼠重復刻板樣的自身梳理行為;3.采用強迫游泳實驗檢測大鼠的抑郁樣行為;4.采用高架十字迷宮實驗和禁食實驗檢測大鼠的焦慮狀態(tài)。 結果:社交行為學實驗發(fā)現Iso組雄性大鼠成年后與陌生同齡雄性SD大鼠交流時間與Ctr組大鼠相比顯著性減少,而玩玩具時間明顯增加,雌性SD大鼠社會交往能力檢測結果和雄性大鼠相似,且雌雄SD大鼠社會交往能力無統(tǒng)計學差異。慢性Lithium處理的雄性和雌性Licl+iso組大鼠社會交往能力接近Ctr組水平。曠場實驗發(fā)現Iso組大鼠重復的自身梳理行為時間明顯多于Ctr組大鼠,而慢性Lithium處理能緩解這種重復的自身梳理行為。強迫游泳實驗發(fā)現Iso組大鼠的不動潛伏期及掙扎時間都少于Ctr組大鼠,同樣慢性Lithium處理緩解了強迫游泳實驗時表現出的抑郁樣行為。高架十字迷宮和禁食實驗均發(fā)現母嬰隔離增加了大鼠的焦慮狀態(tài),而慢性Lithium處理能緩解母嬰隔離導致的大鼠焦慮樣行為。 結論:新生SD大鼠母嬰隔離會導致子代成年后孤獨癥樣行為,且伴有焦慮、抑郁樣行為表現。而慢性Lithium處理能緩解母嬰隔離誘發(fā)的后天獲得性孤獨癥樣行為缺陷以及伴有焦慮、抑郁樣行為。 第二部分氯化鋰緩解母嬰隔離誘導的后天獲得性孤獨癥樣行為機制的探討 目的:進一步探討母嬰隔離誘導的孤獨癥樣行為的可能機制。探索母嬰隔離對大鼠成年后神經系統(tǒng)的影響:海馬齒狀回(DG)區(qū)域神經發(fā)生及海馬區(qū)域突觸傳導的變化,同時探索慢性Lithium處理對神經發(fā)生及突觸傳導的作用,進一步探索慢性Lithium逆轉孤獨癥樣行為的可能機制。 方法:造模同第一部分。免疫熒光實驗方法:PND42時大鼠連續(xù)3天腹腔注射的Brdu(100mg/kg),每天一次,24hr后大鼠用30%的水合氯醛(3ml/kg)麻醉,首先用生理鹽水心室灌注,再用4%的多聚甲醛心室灌注,內固定后取其整個腦組織固定于4%的多聚甲醛,48小時后用30%的蔗糖脫水,48小時后用免疫熒光實驗方法檢測海馬齒狀回(DG)區(qū)域的神經發(fā)生的變化。用雙皮質素(Doublecortin, DCX)抗體檢測未成熟神經細胞的變化及Brdu和成熟神經元特異性核蛋白標志(NeuN)及新型膠質細標志(GFAP)抗體檢測神經元及膠質細胞表型的神經祖細胞的變化。電生理實驗方法:PND35-56時麻醉大鼠,用通過氧氣的NMDG腦脊液心室灌注后取腦組織切片,腦片用通過氧氣的HEPES腦脊液37℃孵育1hr后將腦片置于人工腦脊液中用神經電生理(膜片鉗)室驗方法記錄海馬處突觸傳遞的變化(檢測興奮性突觸后電流(sEPSC)和抑制性突觸后電流(sIPSC)的幅度及頻率的變化)。 結果:免疫熒光實驗結果:母嬰隔離造成了大鼠海馬齒狀回神經發(fā)生障礙。Iso組新生神經細胞(DCX positive cell)與Ctr組大鼠相比明顯降低,而Lithium處理促進了神經祖細胞(NPC)的分化,Licl+iso組和Ctr組相比沒有差別。母嬰隔離同時也造成了NPC增殖的減少,Iso組Brdu和NeuN共表達的神經元明顯低于Ctr組,但是母嬰隔離對GFAP和Brdu共表達標的星型膠質細胞沒有影響。慢性Lithium處理同樣促進了NPC的增殖,Licl+iso組和Ctr組Brdu和NeuN共表達的神經元相比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GFAP和Brdu共表達的細胞四組之間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電生理實驗結果:母嬰隔離增加了抑制性突觸傳遞,Iso組sIPSC的幅度和Ctr組比較明顯增加,,但其頻率沒有明顯的變化。而母嬰隔離對sEPSC的頻率和幅度都沒有影響。慢性Lithium處理能將抑制性突觸傳遞的改變恢復到生理水平。 結論:神經發(fā)生障礙及突觸傳遞的改變可能是母嬰隔離誘導孤獨癥樣行為的機制,慢性Lithium處理緩解后天獲得性孤獨癥樣行的機制可能是通過促進神經發(fā)生和調節(jié)海馬區(qū)域突觸功能來完成的。
【關鍵詞】:母嬰隔離 氯化鋰 孤獨癥樣行為 神經再生 自發(fā)性興奮性突觸后電位 自發(fā)性抑制性突觸后電位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49.94
【目錄】:
- 英漢縮略語名詞對照5-6
- 摘要6-10
- ABSTRACT10-15
- 前言15-20
- 參考文獻17-20
- 第一部分 氯化鋰對母嬰隔離誘導的后天獲得性孤獨癥樣行為的緩解作用20-33
- 前言20
- 1 材料和方法20-23
- 2 結果23-29
- 3 討論29-30
- 參考文獻30-33
- 第二部分 氯化鋰緩解母嬰隔離誘導的后天獲得性孤獨樣行為的機制探討33-45
- 前言33
- 1 材料和方法33-37
- 2 結果37-40
- 3 討論40-42
- 參考文獻42-45
- 全文總結45-46
- 文獻綜述46-54
- 參考文獻50-54
- 致謝54-55
- 攻讀碩士期間的研究成果及發(fā)表的論文55-56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鄒明揚;梁爽;高井全;周艷娟;郝艷秋;王雪萊;武麗杰;;IMMP2L和DOCK4基因多態(tài)性與中國漢族兒童孤獨癥的關聯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4年03期
2 李亞菲;魯利群;;母愛剝奪與神經行為發(fā)育[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3 楊遠堅;熊建文;傅勇輝;胡斌;占瑾瓊;萬齊根;胡茂榮;余斌;;早期母嬰分離對大鼠腦皮層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年齡依賴性影響[J];廣東醫(yī)學;2015年08期
4 郭春華;李晶晶;劉妍如;楊建云;肖炳坤;黃榮清;張春生;姜娜;;半夏厚樸湯抗抑郁作用[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4年24期
5 楊倩倩;張鵬;戴侃純;王佳婷;孫臣友;;神經甾體激素對神經元的影響及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中的作用[J];解剖學報;2014年03期
6 Qiang Li;Dianxiu Wu;Rui Li;Xiaojuan Zhu;Shusen Cui;;Valproic acid protects neurons and promotes neuronal regeneration after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3年30期
7 Ruiying Bai;Guowei Gao;Ying Xing;Hong Xue;;Two outward potassium current types are expressed during the neural differenti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3年28期
8 楊坤;于雪;王敬蘭;胡義秋;;氟西汀對早期應激大鼠行為及海馬S100B表達的影響[J];天津藥學;2015年02期
本文編號:6218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621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