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執(zhí)行功能干預的個案研究
本文關鍵詞: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執(zhí)行功能干預的個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利用平板電腦游戲為中介對孤獨癥譜系障礙(ASD)兒童進行執(zhí)行功能干預的作用。選擇6例ASD兒童匹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例,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的康復訓練,實驗組兒童同時進行執(zhí)行功能訓練,采用執(zhí)行功能訓練系統(tǒng),涉及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等,其中,抑制控制能力采用Stroop、Go/No-Go范式,工作記憶采用N-back范式,認知靈活性采用平板上的威斯康星卡片,一對一訓練,每天30分鐘,每周訓練5次,共12周。對照組不進行執(zhí)行功能干預。觀察干預前后抑制控制能力、認知靈活性、工作記憶、注意力以及孤獨癥行為的變化,同時在干預過程中采用形成性評測,實時觀察干預兒童在干預過程中的表現(xiàn),并在干預后進行家長訪談,了解兒童干預前后日常生活中的變化。結果表明實驗組兒童干預后,抑制控制能力任務平均點擊正確率、認知靈活性任務的平均正確率、工作記憶正確率均明顯提高;注意力3×3、4×4、5×5測驗任務的完成時間均明顯短于干預前;孤獨癥行為評定干預后明顯降低;實驗組ASD兒童在干預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評分呈平緩上升趨勢,第12周的形成性評價評分明顯高于第1周評分;家長訪談也反饋兒童在干預后癥狀改善。因此,本研究采用平板電腦游戲方法的執(zhí)行功能干預可改善ASD兒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認知靈活性、工作記憶和注意力,并能減輕孤獨癥行為癥狀。
【關鍵詞】:孤獨癥譜系障礙 執(zhí)行功能 干預 個案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49.94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引言8-10
- 第二章 文獻綜述10-24
- 2.1 孤獨癥譜系障礙診斷依據(jù)與癥狀10-11
- 2.2 孤獨癥譜系障礙發(fā)病率11-12
- 2.3 孤獨癥譜系障礙發(fā)病機理12-13
- 2.3.1 遺傳因素12
- 2.3.2 神經(jīng)系統(tǒng)異常12-13
- 2.3.3 認知功能異常13
- 2.3.4 其他13
- 2.4 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康復干預方法概述13-18
- 2.4.1 行為技能取向的模式13-16
- 2.4.2 社交取向的模式16-17
- 2.4.3 感知覺干預17-18
- 2.4.4 藥物治療18
- 2.4.5 認知取向的模式18
- 2.5 當前康復訓練存在的問題18-19
- 2.6 孤獨癥譜系障礙執(zhí)行功能缺陷研究概述19-24
- 2.6.1 執(zhí)行功能定義及成分19-21
- 2.6.2 ASD兒童執(zhí)行功能缺陷研究21-23
- 2.6.3 執(zhí)行功能訓練的應用23-24
-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24-34
- 3.1 研究對象24-25
- 3.2 研究材料25-26
- 3.2.1 測評工具25-26
- 3.2.2 訓練工具26
- 3.3 研究過程26-27
- 3.4 干預課程安排及實施27-30
- 3.4.1 干預課程整體安排27-30
- 3.4.2 干預具體實施過程30
- 3.5 干預過程實錄(片段)30-34
-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4-40
- 4.1 實驗結果34-37
- 4.1.1 干預前后執(zhí)行功能評測結果比較34-35
- 4.1.2 干預前后孤獨癥行為評定結果比較35-36
- 4.1.3 干預過程中形成性評價結果36
- 4.1.4 干預后家長訪談情況36-37
- 4.2 結果討論37-40
- 4.2.1 干預前后ASD兒童執(zhí)行功能評測情況37-38
- 4.2.2 孤獨癥行為變化情況38
- 4.2.3 形成性評價情況38-39
- 4.2.4 家長訪談情況39-40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40-42
- 5.1 研究結論40
- 5.2 研究不足與展望40-42
- 參考文獻42-45
- 致謝45-46
- 附錄46-49
- 附錄一:孤獨癥行為評定量變(部分)46-47
- 附錄二:形成性評價評分表47-48
- 附錄三:家長訪談提綱48-49
- 作者簡介4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偉,地石;孤獨癥與生物學[J];中國神經(jīng)科學雜志;2000年04期
2 扈玉芹;關注孤獨癥兒童[J];農家顧問;2000年12期
3 劉薇;小兒孤獨癥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1年12期
4 孫永珍,傅根躍;我國孤獨癥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特殊教育;2003年05期
5 張獻共,李思特,李雪榮,朱榮華,羅學榮,蘇林雁,陳勁梅,顏家睦;孤獨癥兒童血漿5-羥色胺、出生季節(jié)和母孕期母親情緒的初步探討[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3年05期
6 蘇彥捷,王恪;任務的呈現(xiàn)方式對孤獨癥兒童誤念理解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年03期
7 鄧利珍,羅胡蘭,趙抗美,吳勇紅,錢晴,何姚杰,譚風鳴;孤獨癥兒童2例的幼兒園干預效果[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4年01期
8 方玉華;孤獨癥兒童三例報告[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4年01期
9 王立新,彭聃齡;孤獨癥的低級中央統(tǒng)合功能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年03期
10 劉軍,蘇林雁,王伯蘭;伴語言倒退孤獨癥兒童53例社交障礙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歐婉杏;查彩慧;汪玲華;;孤獨癥兒童家長心理狀態(tài)的研究[A];第二屆中青年心理衛(wèi)生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李慧聆;;發(fā)展中的北京市孤獨癥兒童教育訓練[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3 孫彩霞;;如何在自然情境下培養(yǎng)有語言的孤獨癥兒童的主動語言[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4 萬國斌;何慧靜;何曼玉;王為實;;孤獨癥幼兒的行為特點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為實;萬國斌;何慧靜;何曼玉;;孤獨癥幼兒的行為特點研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兒童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十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6 包天喜;;孤獨癥兒童語言交往能力訓練個案研究[A];第三屆全國兒童康復學術會第十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7 歐建君;陳琛;尋廣磊;吳仁容;趙靖平;;中國城市學齡前孤獨癥兒童家庭面臨的職業(yè)和財政負擔調查[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精神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8 謝明;;“運用維果茨基理論指導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的研究報告”(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殘疾人心理衛(wèi)生分會第八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9 唐久來;魏薇;吳德;王雨松;;孤獨癥兒童尿液代謝組學篩查指標的初步建立[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遺傳學進步推動中國西部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中國遺傳學會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1年
10 陳雪芬;秦s
本文編號:4846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48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