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醫(yī)學論文 > 兒科論文 >

血漿腦鈉肽水平與心臟Tei指數對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早期心功能評價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8-07 13:46
【摘要】: 背景及目的: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小兒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中以左向右分流型為主。如未得到及時診治,患兒可出現喂養(yǎng)困難、生長發(fā)育遲緩、反復肺部感染等問題;隨著病情進展,可發(fā)生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等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出現艾森曼格綜合征(Eisenmenger syndrome),失去手術治療時機。早期診斷、評估CHD患兒心功能狀況對其治療和轉歸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臨床上尚缺乏一種能敏感、特異反映心功能變化的心臟標記物。 1988年日本學者Sudoh等從豬腦中分離到一種利鈉多肽,命名為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BNP在人體中以心臟含量最高,主要由心室肌細胞合成和分泌。容量負荷增加引起的心室壓力改變及室壁張力增加是刺激BNP合成和分泌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生理功能為拮抗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起到利鈉、利尿、擴張血管等作用。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BNP水平可以應用于評價心臟收縮和舒張功能,反映HF的嚴重程度。2005年歐洲心臟病協(xié)會將血漿BNP水平增高作為診斷HF的一個客觀指標。CHD患兒心血管血流動力學改變可導致房室壓力、室壁張力及循環(huán)血壓改變,隨病情進展可出現各級心功能不全。國外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在心室容量負荷過重的心臟病患兒中,血漿BNP水平與循環(huán)負荷增加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測定BNP有助于CHD的診斷、心功能分級及治療。 Tei指數是一項新的評價心室功能的超聲指標,與評價心功能的“金標準”——心導管技術有良好相關性,可以反映心室整體功能的變化,且不受年齡、性別、心率及心室前后負荷等影響,不受心臟幾何形態(tài)的限制,用于評價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兒心功能比射血分數(ejection fraction,EF)更敏感、更準確。 目前國內外對BNP、心臟Tei指數評價CHD患兒早期心功能的研究尚不多見。本研究通過檢測左向右分流型、心功能Ⅰ~Ⅱ級CHD患兒血漿BNP水平、心臟Tei指數的變化及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探討B(tài)NP及Tei指數對于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兒早期心功能的評價、手術療效評估的作用。 方法: 實驗組為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在我院門診就診及兒科住院、確診為左向右分流型、心功能Ⅰ~Ⅱ級CHD患兒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平均年齡6.50歲(3-9歲)。按心室容量負荷分為左心型組29例,包括室間隔缺損(VSD)20例、動脈導管未閉(PDA)9例;右心型組15例,均為繼發(fā)孔型房間隔缺損(ASD)。對照組為同期我院門診健康體檢兒童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6.28歲(3-8歲),性別、年齡與實驗組差別無統(tǒng)計意義(P>0.05)。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測定血漿BNP水平;應用Philips SONOS 5500彩色脈沖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測定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右室舒張末期內徑(RVEDD)、肺循環(huán)血流量/體循環(huán)血流量(Qp/Qs)、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短軸縮短率(LVFS)、二尖瓣E/A、三尖瓣E/A、肺動脈收縮壓(PASP)及左、右心Tei指數等指標。將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其中22例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兒接受了手術治療,于手術后3個月復查上述指標,并與術前進行比較。采用SPSS1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結果: 1.左心型CHD組和右心型CHD組血漿BNP濃度分別為64.32±22.19 pg/ml和61.20±27.84 pg/ml,與對照組血漿BNP濃度(33.67±10.82 pg%qml)比較,差別有高度統(tǒng)計意義(P<0.01),CHD組均高于對照組,左心型CHD組與右心型CHD組血漿BNP水平差別則無統(tǒng)計意義(P>0.05)。 2.左心型CHD組、右心型CHD組與對照組各項血流動力學超聲心動圖指標組間比較,差別有高度統(tǒng)計意義(P<0.01);左心型CHD組LVEDD(45.38±7.51mm)、PASP(21.19±5.62mmHg)、Qp/Qs(1.79±0.26)較對照組增大(P<0.01);右心型CHD組RVEDD(25.07±5.54mm)、PASP(19.31±3.75mmHg)、Qp/Qs(1.75±0.26)亦高于對照組(P<0.01)。 3.左心型CHD組、右心型CHD組與對照組LVEF、LVFS、二尖瓣E/A、三尖瓣E/A比較,差別無統(tǒng)計意義(P>0.05)。而左心型CHD組左、右心Tei指數分別為0.36±0.13、0.35±0.11,右心型CHD組左、右心Tei指數分別為0.35±0.10、0.37±0.08,與正常對照組左、右心Tei指數(0.29±0.05、0.28±0.05)比較差別有統(tǒng)計意義(P<0.05),CHD患兒左、右心Tei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左心型CHD組與右心型CHD組左、右心Tei指數相近(P>0.05)。 4.左心型CHD組血漿BNP濃度與LVEDD(r=0.50,P<0.01)、Qp/Qs(r=0.86,P<0.01)、左心Tei指數(r=0.78,P<0.01)和右心Tei指數(r=0.65,P<0.01)均呈正相關關系;而右心型CHD組血漿BNP濃度與RVEDD(r=0.64,P=0.01)、Qp/Qs(r=0.73,P<0.01)、左心Tei指數(r=0.66,P<0.01)和右心Tei指數(r=0.74,P<0.01)亦呈正相關關系;兩組左向右分流型CHD組血漿BNP濃度與LVEF、LVFS、二尖瓣E/A、三尖瓣E/A、PASP等無相關關系(P>0.05)。 5.接受手術治療的左心型CHD患兒,術后血漿BNP濃度(44.06±12.40pg/ml)較術前(67.09±20.75 pg%qml)降低(P<0.01),術后LVEDD、PASP、Qp/Qs、左心Tei指數、右心Tei指數等指標較術前降低(P<0.01);右心型CHD患兒術后血漿BNP濃度(40.97±14.31pg/ml)亦較術前(62.53±27.11pg%qml)下降(P<0.01),術后RVEDD、PASP、Qp/Qs、左心Tei指數和右心Tei指數等超聲心動圖指標亦低于術前(P<0.01)。 結論: 1.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兒血漿BNP水平較正常兒童升高。異常分流引起相應心室容量負荷增加、心室增大,刺激心肌細胞合成和分泌BNP,是引起B(yǎng)NP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 2.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兒在心功能Ⅰ~Ⅱ級EF、FS未發(fā)生改變時,心臟Tei指數已較正常兒童增大,提示Tei指數在早期即可反映此類患兒心功能的下降。 3.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兒血漿BNP水平與心臟Tei指數呈正相關,提示BNP可作為評價CHD患兒早期心功能狀況的一項敏感指標。 4.左向右分流型CHD患兒經手術治療后,解除了異常分流,心室容量負荷下降,心腔大小恢復;心室功能改善,血漿BNP水平、心臟Tei指數亦下降,提示BNP及Tei指數可用于了解術后患兒心功能的改善情況,評價手術效果。
【學位授予單位】:汕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725.4
【圖文】:

示意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示意圖,靜置


圖2一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示意圖FigureZ一1SketehmaPofELISA(3)BNP的測定步驟:1.待試劑、標本等平衡至室溫后,按試劑盒說明書準備試劑及稀釋標準品;2.在酶標板反應孔中加入25ul相關膚抗體,室溫靜置1小時;3.在設定為標準品孔的反應孔中分別加入50ul標準品,設定為樣品孔的反應孔中各加入50ul血漿標本,空白孔不加任何液體,室溫靜置2小時;4.每孔加入25ul生物素標記的膚溶液,輕輕振動后封板,4℃靜置過夜;5.用分析緩沖液洗板5次并拍干后,每孔加入100ul含鏈霉抗生物素蛋白的辣根過氧化物酶(sA一HRP),封板,室溫靜置1小時;6.洗板5次并拍干,每孔加入100ulTMB(3,3’,5,5’四甲基,對二氨基

心尖


正常心尖四腔心

切面圖,切面


左室長軸切面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史曉敏,徐國賓,夏鐵安;B型尿鈉肽的生物學特性及其測定的臨床應用[J];臨床檢驗雜志;2005年01期

2 楊傳高,李紅霞,程緒杰,楊俊華,宋建平;腦利鈉肽濃度評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J];臨床內科雜志;2004年06期

3 范希文,常紅,劉敬東;急性心力衰竭患兒血漿腦鈉素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02年30期

4 馬沛然,黃磊,于永慧;小兒心力衰竭的利鈉肽改變及閾值判定[J];山東醫(yī)藥;2005年22期

5 黃曉玲;仇燁;吳杰;鄭虹;潘英;鄭雪燕;;Tei指數和三尖瓣血流頻譜評價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右心功能的價值[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6年13期

6 鄭虹;仇燁;吳杰;黃曉玲;鄭雪燕;潘英;蔡若吟;;肺靜脈血流頻譜及Tei指數評估小兒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左心功能改變的研究[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6年01期

7 王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腦鈉素濃度變化的臨床價值[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4年04期

8 黃水明,方玉才,錢健,邢小中;B型鈉尿肽檢測對心力衰竭的早期診斷價值[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5年01期

9 陳靜;張宏艷;;腦鈉肽與小兒心血管疾病[J];醫(yī)學綜述;2006年09期

10 丁建東,陸鳳翔,許迪,孔祥清,陳莉,雍永宏,周蕾;心肌工作指數評價房間隔缺損患者右心功能的臨床研究[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3年11期



本文編號:278407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278407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b954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