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晚發(fā)型細菌性和真菌性敗血癥的臨床早期鑒別
【圖文】:
血小板計數AUC為0.652,95%CI為0.558~0.746,敏感度為0.44,特異度為0.83,最佳診斷分界點為181.5×109/L;血小板比容AUC為0.694,95%CI為0.594~0.795,敏感度為0.41,特異度為0.92,最佳診斷分界點為0.0018;血紅蛋白AUC為0.643,95%CI為0.552~0.735,敏感度為0.80,特異度為0.55,最佳診斷分界點為133.5g/L。見圖1。真菌組血小板計數和血小板比容的診斷準確性較高,血小板計數AUC為0.930,95%CI為0.896~0.964,敏感度為0.74,特異度為0.91,最佳診斷分界點為134.0×109/L;血小板比容AUC為0.874,95%CI為0.812~0.936,敏感度為0.77,特異度為0.83,最佳診斷分界點為0.0025;平均圖1早產兒晚發(fā)型細菌性敗血癥血常規(guī)檢查指標的ROC曲線圖血小板體積AUC為0.667,95%CI為0.566~0.768,敏感度為0.48,特異度為0.83,,最佳診斷分界點為0.45fl;血紅蛋白AUC為0.526,95%CI為0.421~0.631,敏感度為0.61,特異度為0.63,最佳診斷分界點為121.5g/L;紅細胞比容AUC為0.487,95%CI為0.381~0.593,敏感度為0.63,特異度為0.60,最佳診斷分界點為0.349。見圖2。圖2早產兒晚發(fā)型真
曲線圖血小板體積AUC為0.667,95%CI為0.566~0.768,敏感度為0.48,特異度為0.83,最佳診斷分界點為0.45fl;血紅蛋白AUC為0.526,95%CI為0.421~0.631,敏感度為0.61,特異度為0.63,最佳診斷分界點為121.5g/L;紅細胞比容AUC為0.487,95%CI為0.381~0.593,敏感度為0.63,特異度為0.60,最佳診斷分界點為0.349。見圖2。圖2早產兒晚發(fā)型真菌性敗血癥血常規(guī)檢查指標的ROC曲線圖3討論晚發(fā)型敗血癥是新生兒的常見危重病癥之一,尤其是早產兒,由于其免疫功能處于抑制狀態(tài),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均發(fā)育不全,對病原菌的抵抗力差,加上住院時間長、需要反復侵入性操作等,使其敗血癥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長期居高不下,據估計病死率可達5%~15%[3-6],對患兒的生命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有數據顯示,早產兒晚發(fā)型敗血癥的發(fā)病率高達15%~30%,而超低出生體重兒的發(fā)病率更可高達50%[7]。美國1998—2000年極低和超低出生體·283·上海醫(yī)學2017年第40卷第5期
【作者單位】: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新生兒科;
【分類號】:R722.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新俗,李秀云,趙敏;小兒真菌性敗血癥8例[J];河北醫(yī)藥;2001年01期
2 魏謀;唐娟;瞿柳紅;榮簫;袁媛;陳曉文;周偉;;極低出生體質量兒真菌性敗血癥17例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1年09期
3 戴怡蘅;謝建寧;王兆莉;高平明;;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內獲得性真菌性敗血癥19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3年19期
4 蔣林;;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內獲得性真菌性敗血癥19例臨床分析[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3年30期
5 張小華;李雙雙;屈春燕;;新生兒真菌性敗血癥11例臨床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年02期
6 張小蘭;朱小瑜;梅家平;楊勇;連朝輝;楊傳忠;石玉萍;徐月玲;熊小云;;早產兒真菌性敗血癥暴發(fā)流行的控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年01期
7 董慧芳;徐豪;魏琛;徐發(fā)林;;新生兒真菌性敗血癥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3年03期
8 鄭莉莉;夏紅萍;謝利娟;何振娟;張擁軍;楊慶南;陳妍;朱天聞;朱建幸;;早產兒真菌性敗血癥臨床特點及血漿1,3-β-D葡聚糖檢測意義[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1年05期
9 閉宏娟;韋秋芬;;17例早產兒真菌性敗血癥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年04期
10 李俊燕,楊紅;大扶康治療新生兒真菌性敗血癥12例[J];臨沂醫(yī)學?茖W校學報;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董慧芳;徐豪;徐發(fā)林;;新生兒真菌性敗血癥臨床特點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雷藝;血漿1,3-β-D葡聚糖在新生兒真菌性敗血癥早期診斷及療效判斷中的應用[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陳悅;新生兒真菌性敗血癥的臨床分析及早期診斷的相關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鐘雋鐫;早產兒真菌性敗血癥流行病學特點及病原菌分析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鐘雋雋;早產兒真菌性敗血癥流行病學特點及病原菌分析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5421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254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