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清蛋白誘導的過敏小鼠模型中多不飽和脂肪酸代謝變化
本文選題:n-多不飽和脂肪酸 + 卵清蛋白�。� 參考:《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7年03期
【摘要】:目的觀察卵清蛋白(OVA)誘導的過敏小鼠模型中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代謝的變化。方法以缺乏n-3 PUFA飼料飼養(yǎng)雌鼠的仔鼠(21日齡)24只,隨機分為空白組、OVA組和PBS組,各8只。實驗第1 d,空白組心臟采血處死。實驗第1和15 d,OVA組腹腔注射含50μg OVA和1.3 mg氫氧化鋁凝膠的PBS 0.2 mL,PBS組腹腔注射等量PBS。實驗第29~39 d,OVA組以含50 mg OVA的PBS 0.3 mL隔日灌胃,共6次;PBS組予等量PBS灌胃。實驗第39 d末次灌胃后,OVA組和PBS組均心臟采血處死,取空腸組織和脾組織。OVA過敏小鼠模型成功建立的判斷標準:觀察灌胃后小鼠腹瀉情況,對空腸組織切片進行形態(tài)學觀察(HE染色)和肥大細胞計數(shù)(甲苯胺藍染色),血清sIgE水平檢測(ELISA法),脾組織中IL-4和IFN-γ檢測(ELISA法)。提取各組小鼠血清中的脂肪酸,采用液相色譜法檢測α-亞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A)和亞油酸(LA)水平。結(jié)果 (1)成功建立OVA誘導過敏小鼠模型:與PBS組比較,OVA組在灌胃后發(fā)生急性腹瀉;小腸絨毛有大量炎癥細胞浸潤,潘氏細胞脫顆粒,固有層中肥大細胞聚集脫顆粒,肥大細胞數(shù)目增加(P0.05);血清OVA-sI gE水平、脾細胞培養(yǎng)上清中IL-4和IL-4/IFN-γ升高(P0.05)。(2)PBS組血清DHA、EPA和LA水平較空白組降低,AA水平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OVA組較PBS組血清DHA水平降低。結(jié)論 OVA過敏小鼠出現(xiàn)以DHA降低為主的脂肪酸代謝紊亂。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etabolic changes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 in allergic mice induced by ovalbumin (OVA). Methods Twenty-four female rats (21 days old) fed with n-3 PUF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OVA group) and PBS group (n = 8).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experiment, the heart of the blank group was collected and killed. In the first and fifteenth days, the same amount of PBSs was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into the PBS 0.2 mL PBS group containing 50 渭 g OVA and 1.3 mg aluminum hydroxide gel. In the 29 ~ (th) ~ (th) day, the OVA group was perfused with 0.3 mL PBS containing 50 mg OVA every other day, and the same amount of PBS was given to the PBS group 6 times a day. At the end of the 39th day of the experiment, the OVA group and PBS group were collected and executed in the heart. The criteria for the successful establishment of the mice model of jejunum and splenic tissue were as follows: the diarrhea of mice after gastric perfusion was observe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HE staining), mast cell count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serum Siga E level (Elisa), IL-4 and IFN- 緯 in spleen tissue were observed. The levels of 偽 -linolenic acid (Ala),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22 carbohexaenoic acid (DHA), arachidonic acid (AA) and linoleic acid (LA) were determined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Results (1) the model of allergic mice induced by OVA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compared with PBS group, acute diarrhea occurred in the OVA group,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inflammatory cells infiltrating in the villi of the small intestine, Panzhix cells degranulated, and mast cells gathered and degranulated in the lamina propria. The number of mast cells increased (P0.05), the levels of serum OVA-sIgE, IL-4 and IL-4 / IFN- 緯 in the supernatant of splenocyte culture were increased (P0.05). (2), the levels of DHAA EPA and LA in PBS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mpared with PBS group, the level of serum DHA in OVA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PBS group. Conclusion OVA hypersensitive mice have fatty acid metabolic disorder with DHA decreasing.
【作者單位】: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兒保科兒童發(fā)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兒童發(fā)育重大疾病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兒科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分類號】:R-332;R725.9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伯琪,何云南,楊德輝,肖寧,艾銀海,卞志雄,張向武;淡水魚對血清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的調(diào)節(jié)及其對血脂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3年03期
2 蔣漢明,張鳳珍,翟靜,張媛英,孫凌云,顧洪雁;ω-3多不飽和脂肪酸與人類健康[J];預防醫(yī)學論壇;2005年01期
3 ;多不飽和脂肪酸蔬菜[J];福建輕紡;2005年02期
4 張永剛;印遇龍;黃瑞林;李鐵軍;鐘華宜;;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營養(yǎng)作用及其基因表達調(diào)控[J];食品科學;2006年01期
5 劉沖;;長鏈多價不飽和脂肪酸[J];日本醫(yī)學介紹;2006年02期
6 王萍;張銀波;江木蘭;;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研究進展[J];中國油脂;2008年12期
7 黃菲菲;陳軍;何亞斌;王建軍;劉瑛;;禽蛋ω-3系列、ω-6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研究[J];糧食與油脂;2009年12期
8 高宗穎;蘇麗;袁麗;高瑞昌;郭雪霞;;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應用[J];農(nóng)業(yè)工程技術(shù)(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業(yè));2011年02期
9 ;水存在下不飽和脂肪酸聚合的方法[J];現(xiàn)代化工;2011年S1期
10 李志香,沈翠平;多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的作用[J];生物學通報;1998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咼于明;賀喜;龍芳羽;;多不飽和脂肪酸營養(yǎng)對免疫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與機理[A];動物營養(yǎng)研究進展——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動物營養(yǎng)學分會第八屆全國代表大學暨第十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龔陽敏;江木蘭;萬霞;梁焯;胡傳炯;郭兵;張軍平;劉姣;;微生物超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和油脂的合成及利用[A];第四屆全國微生物資源學術(shù)暨國家微生物資源平臺運行服務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袁曉偉;孫全喜;李新征;亓寶秀;;異源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對擬南芥生理功能的影響[A];第六屆中國植物逆境生理學與分子生物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4 許振國;;海洋ω-3不飽和脂肪酸應用綜述[A];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5 孔平;杜茁;孟慶勇;湯波;李寧;;轉(zhuǎn)基因家畜合成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小鼠模型[A];中國生物工程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暨全國生物反應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6 劉納新;余震;;不飽和脂肪酸抗炎作用的研究進展[A];2006年浙江省腸外腸內(nèi)營養(yǎng)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7 王忠智;;富集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畜產(chǎn)品的研究[A];“科技進步推進畜牧業(yè)現(xiàn)代化”科技論文集[C];2011年
8 方志娥;曲斐;尚京川;;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母乳多不飽和脂肪酸[A];2008年成渝藥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魏建東;;多不飽和脂肪酸生物學功效及在畜禽上的應用研究進展[A];2010山東飼料科學技術(shù)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孔秀芹;劉志禮;;不飽和脂肪酸的降血脂功能[A];中國藻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食訊;n—3多不飽和脂肪酸市場爭奪戰(zhàn)[N];中國食品報;2014年
2 馬學民;消費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用油?[N];中國食品報;2010年
3 武深秋;老年人不宜談脂色變[N];云南科技報;2003年
4 ;德國科學家培育出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轉(zhuǎn)基因作物[N];今日信息報;2004年
5 王中;多不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有害[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6年
6 孟剛;常吃葵花油 有益心血管[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7 記者 鄭靈巧;多不飽和脂肪酸人體不可缺[N];健康報;2010年
8 唐大寒;吃什么油為好[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9 重慶市優(yōu)勝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潘存霞;多不飽和脂肪酸是防病的強力武器[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13年
10 楊月欣;科學用油有利健康[N];健康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琦霞;Shewanella oneidensis脂肪酸生物合成及其調(diào)控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2 崔光欣;青藏高原高寒植物及牦牛奶抗氧化特性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3 陳yN;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fā)病機制及生物標記物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4 張程程;多不飽和脂肪酸影響結(jié)腸癌發(fā)生發(fā)展的生物學作用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7年
5 李楠;微生物利用甘蔗糖蜜發(fā)酵產(chǎn)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研究[D];廣西大學;2008年
6 趙斌;n-3多不飽和脂肪酸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6年
7 王利華;多不飽和脂肪酸在雞蛋中沉積及應用效果的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01年
8 張雯婷;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在新生大鼠腦缺血缺氧損傷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9 郝薇;Omega-3多不飽和脂肪酸對人肝細胞和巨噬細胞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10 肖_g君;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大血管病變保護作用機制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琳;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分離鑒定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甘油三酯[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5年
2 和麗媛;不同加工方式對禽蛋脂質(zhì)氧化及脂肪酸的影響[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3 楊洋;酶催化合成多不飽和脂肪酸結(jié)構(gòu)酯工藝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4 錢軼歡;酶法合成富含藻油多不飽和脂肪酸甘油酯[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5 張素青;DGLA合成表達載體的構(gòu)建與棉花轉(zhuǎn)化的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6 程栩;飼糧添加不同比例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后備公豬繁殖性能的影響[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7 李景;生物催化法合成硝基不飽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4年
8 曾甜甜;嗜熱絲孢菌脂肪酶富集多不飽和脂肪酸工藝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9 高鵬;灌注不同不飽和脂肪酸混合物對泌乳奶牛生理生化指標及抗氧化能力的影響[D];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2016年
10 田先卉;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穩(wěn)態(tài)化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0856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eklw/208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