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東緣高寒草甸區(qū)土地利用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研究 ——以甘肅連城國家級保護區(qū)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7-04 20:34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下的土壤有機碳變化與生態(tài)系統(tǒng)本身、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本文以祁連山東北緣牧區(qū)典型高寒草甸為例,通過樣帶觀測選擇、野外采樣和室內化學分析,開展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下土壤有機碳含量、土壤有機碳密度、有機碳儲量、顆粒有機碳、輕組有機碳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變化研究,為高寒草甸區(qū)草原放牧和土地利用等提供科學建議。本研究的初步結論如下:1.高寒草甸牧區(qū)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中土壤有機碳含量喬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裸地,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下土壤有機碳含量、碳密度和碳儲量均呈現明顯的層次性。0-20cm土層中,草地的土壤有機碳含量較高,20~60cm土層中,喬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土壤有機碳含量較高。2.不同地形和土地利用類型下,土壤顆粒有機碳、輕組有機碳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呈現明顯垂向層次性。3.不同坡面土壤有機碳密度和有機碳儲量半陰坡(東東北坡)高于半陽坡(東南南坡和南南西坡),地形對土壤有機碳含量有顯著影響。4.草地的土壤有機碳密度和碳儲量最高,灌木林地和喬木林地次之,裸地最。徊莸睾凸嗄玖值厥歉吆莸閰^(qū)的主要土壤有機碳匯區(qū),草地退化會大...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進展
1.2.1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1.2.2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活性有機碳的影響
1.2.3 青藏高寒區(qū)土壤有機碳研究主要進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義
1.4 研究內容
1.5 技術路線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
2.1 自然環(huán)境概況
2.2 人文社會經濟概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樣帶布設
3.2 樣品采集與前處理
3.3 土壤有機碳測定指標與方法
3.3.1 土壤有機碳的測定
3.3.2 顆粒有機碳測定
3.3.3 輕組有機碳測定
3.3.4 碳水化合物測定
3.4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方法
3.4.1 土壤有機碳儲量計算
3.4.2 標準誤
第四章 坡頂不同土地利用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4.1 土壤有機碳變化
4.1.1 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
4.1.2 土壤有機碳密度和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
4.2 土壤顆粒有機碳變化
4.3 土壤輕組有機碳變化
4.4 土壤碳水化合物變化
4.5 小結
第五章 坡面不同土地利用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5.1 不同坡面樣帶土壤有機碳變化
5.1.1 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
5.1.2 土壤有機碳密度和碳儲量變化
5.2 不同坡面土壤顆粒有機碳變化
5.3 不同坡面土壤輕組有機碳變化
5.4 不同坡面土壤碳水化合物變化
5.5 小結
第六章 坡位與土地利用對土壤有機碳變化的影響
6.1 坡位對草地土壤有機碳空間變化的影響
6.2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有機碳空間變化的影響
6.3 土壤有機碳密度和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特征
6.4 小結
第七章 討論與結論
7.1 坡頂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機碳變化
7.2 不同坡面及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機碳變化
7.3 地形和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機碳變化
7.4 主要結論與建議
7.4.1 主要結論
7.4.2 主要建議
7.5 未來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期間研究成果及參與項目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川西亞高山-高山土壤表層有機碳及活性組分沿海拔梯度的變化[J]. 秦紀洪,王琴,孫輝. 生態(tài)學報. 2013(18)
[2]不同狀態(tài)高寒草原主要土壤活性有機碳組分的變化[J]. 蔡曉布,彭岳林,于寶政,劉合滿. 土壤學報. 2013(02)
[3]黑河中游濕地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趙銳鋒,張麗華,趙海莉,姜朋輝,汪建珍. 地理科學. 2013(03)
[4]增氮對青藏高原東緣典型高寒草甸土壤有機碳組成的影響[J]. 鄭嬌嬌,方華軍,程淑蘭,于貴瑞,張裴雷,徐敏杰,李英年. 生態(tài)學報. 2012(17)
[5]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及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J]. 曹麗花,劉合滿,趙世偉. 草業(yè)科學. 2011(08)
[6]黃土高原中部草地土壤有機碳密度特征及碳儲量[J]. 劉偉,程積民,陳芙蓉,高陽. 草地學報. 2011(03)
[7]干熱河谷地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分異特征[J]. 李鵬,李占斌,薛萐,鄭郁.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2011(S1)
[8]模擬升溫和放牧對高寒草甸土壤有機碳氮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響[J]. 王蓓,孫庚,羅鵬,王萌,吳寧. 生態(tài)學報. 2011(06)
[9]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小流域土壤有機碳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 孫文義,郭勝利. 生態(tài)學報. 2011(06)
[10]青藏高原東北緣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量與氮礦化的潛力[J]. 陳懂懂,張世虎,杜國禎.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博士論文
[1]黃土高原地膜覆蓋栽培玉米的產量與土壤生態(tài)效應[D]. 海龍.蘭州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祁連山草地管理方式變化對土壤有機碳、氮庫的影響[D]. 曹靜娟.甘肅農業(yè)大學 2010
[2]藏北高寒草原植被和土壤碳空間分布格局[D]. 常天軍.西藏大學 2008
[3]祁連山東段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研究[D]. 趙錦梅.甘肅農業(yè)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65494
【文章來源】:蘭州大學甘肅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4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進展
1.2.1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1.2.2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活性有機碳的影響
1.2.3 青藏高寒區(qū)土壤有機碳研究主要進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義
1.4 研究內容
1.5 技術路線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
2.1 自然環(huán)境概況
2.2 人文社會經濟概況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樣帶布設
3.2 樣品采集與前處理
3.3 土壤有機碳測定指標與方法
3.3.1 土壤有機碳的測定
3.3.2 顆粒有機碳測定
3.3.3 輕組有機碳測定
3.3.4 碳水化合物測定
3.4 數據統(tǒng)計與分析方法
3.4.1 土壤有機碳儲量計算
3.4.2 標準誤
第四章 坡頂不同土地利用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4.1 土壤有機碳變化
4.1.1 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
4.1.2 土壤有機碳密度和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
4.2 土壤顆粒有機碳變化
4.3 土壤輕組有機碳變化
4.4 土壤碳水化合物變化
4.5 小結
第五章 坡面不同土地利用對土壤有機碳的影響
5.1 不同坡面樣帶土壤有機碳變化
5.1.1 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
5.1.2 土壤有機碳密度和碳儲量變化
5.2 不同坡面土壤顆粒有機碳變化
5.3 不同坡面土壤輕組有機碳變化
5.4 不同坡面土壤碳水化合物變化
5.5 小結
第六章 坡位與土地利用對土壤有機碳變化的影響
6.1 坡位對草地土壤有機碳空間變化的影響
6.2 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有機碳空間變化的影響
6.3 土壤有機碳密度和土壤有機碳儲量變化特征
6.4 小結
第七章 討論與結論
7.1 坡頂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機碳變化
7.2 不同坡面及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機碳變化
7.3 地形和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有機碳變化
7.4 主要結論與建議
7.4.1 主要結論
7.4.2 主要建議
7.5 未來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攻讀碩士期間研究成果及參與項目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川西亞高山-高山土壤表層有機碳及活性組分沿海拔梯度的變化[J]. 秦紀洪,王琴,孫輝. 生態(tài)學報. 2013(18)
[2]不同狀態(tài)高寒草原主要土壤活性有機碳組分的變化[J]. 蔡曉布,彭岳林,于寶政,劉合滿. 土壤學報. 2013(02)
[3]黑河中游濕地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趙銳鋒,張麗華,趙海莉,姜朋輝,汪建珍. 地理科學. 2013(03)
[4]增氮對青藏高原東緣典型高寒草甸土壤有機碳組成的影響[J]. 鄭嬌嬌,方華軍,程淑蘭,于貴瑞,張裴雷,徐敏杰,李英年. 生態(tài)學報. 2012(17)
[5]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及與土壤理化性質的關系[J]. 曹麗花,劉合滿,趙世偉. 草業(yè)科學. 2011(08)
[6]黃土高原中部草地土壤有機碳密度特征及碳儲量[J]. 劉偉,程積民,陳芙蓉,高陽. 草地學報. 2011(03)
[7]干熱河谷地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量及其活性分異特征[J]. 李鵬,李占斌,薛萐,鄭郁.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 2011(S1)
[8]模擬升溫和放牧對高寒草甸土壤有機碳氮組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響[J]. 王蓓,孫庚,羅鵬,王萌,吳寧. 生態(tài)學報. 2011(06)
[9]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小流域土壤有機碳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J]. 孫文義,郭勝利. 生態(tài)學報. 2011(06)
[10]青藏高原東北緣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量與氮礦化的潛力[J]. 陳懂懂,張世虎,杜國禎. 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博士論文
[1]黃土高原地膜覆蓋栽培玉米的產量與土壤生態(tài)效應[D]. 海龍.蘭州大學 2011
碩士論文
[1]祁連山草地管理方式變化對土壤有機碳、氮庫的影響[D]. 曹靜娟.甘肅農業(yè)大學 2010
[2]藏北高寒草原植被和土壤碳空間分布格局[D]. 常天軍.西藏大學 2008
[3]祁連山東段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有機碳儲量的研究[D]. 趙錦梅.甘肅農業(yè)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2654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32654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