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清除玉米赤霉烯酮并正向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的菌株分離與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30 18:17
霉菌毒素污染已成為導致全球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稱為F-2毒素,是一種主要由鐮刀屬真菌產(chǎn)生的非類固醇毒素,具有強烈的雌激素效應、肝毒性、免疫毒性、遺傳毒性以及生殖毒性,同時會打破機體的腸道菌群穩(wěn)態(tài)。全球每年都有25%的糧食及農(nóng)作物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造成糧食生產(chǎn)和畜牧養(yǎng)殖的經(jīng)濟損失并且危害動物和人類的健康。因此,有效減少或去除糧食和飼料中的ZEN已成為當務之急。由于生物降解相對于傳統(tǒng)的物理法、化學法相比,具有專一性、條件溫和、不破壞營養(yǎng)成分以及無二次污染等優(yōu)點,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已成為ZEN脫毒研究的重點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利用生物降解的方法篩選出一株不僅能在體內(nèi)、外高效降解ZEN,同時還能在體內(nèi)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的雙功能降解菌株。試驗利用高溫處理以及利用ZEN作為唯一碳源與能源的方法從霉變的飼料中分離出50株芽孢桿菌,并通過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初步檢測每個菌株對ZEN的清除能力。其中,編號為7的菌株表現(xiàn)出高效清除ZEN的能力,其清除率高達90.4%。通過在基礎培養(yǎng)基中添加ZEN作為唯一碳源與能源和7號菌株來進...
【文章來源】:西北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ZEN的化學結構式
圖 2-3 7 號降解菌株在 LB 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及顯微鏡下的細胞形態(tài) 2-3 The colony morphology of the degrading strain No.7 in LB medium anology under microscopeA 為 7 號菌株在 LB 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B 為 7 號菌株在顯微鏡下的細胞形態(tài)
圖2-47號降解菌的16SrDNA序列PCR電泳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腸道菌群與健康、疾病和藥物作用的影響[J]. 劉昌孝. 中國抗生素雜志. 2018(01)
[2]藥物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J]. 張照楠,陳瑞雪,王躍飛,劉亞男,江振作. 中藥材. 2015(06)
[3]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飼料和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調(diào)查報告[J]. 王金勇,劉穎莉. 今日養(yǎng)豬業(yè). 2012(01)
[4]玉米赤霉烯酮對小鼠免疫器官的毒性作用[J]. 梁梓森,馬勇江,劉長永,鄧銜柏,剡海闊,范小龍. 中國獸醫(yī)科學. 2010(03)
[5]黃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J]. 計成,趙麗紅,馬秋剛,關舒,雷元培. 中國家禽. 2009(21)
[6]直接競爭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大麥中玉米赤霉烯酮[J]. 劉濤,王向紅,常彧,張燕,王碩. 食品與機械. 2008(02)
[7]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研究及檢測方法進展[J]. 何慶華,許楊. 衛(wèi)生研究. 2005(04)
[8]用免疫親合柱熒光檢測法檢測飼料及飼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J]. 謝剛,楊衛(wèi)辰,李榮濤,孫啟玲,陳蘭,吳君里. 糧食與飼料工業(yè). 2005(03)
[9]小麥和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況初探(Ⅰ)[J]. 李榮濤,謝剛,付鵬程,羅建偉,陳蘭,吳軍里. 糧食儲藏. 2004(05)
[10]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研究進展(綜述)[J]. 王怡凈,張立實. 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 2002(05)
碩士論文
[1]一株益生芽孢桿菌的篩選及其腸道菌群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D]. 陳海華.第三軍醫(yī)大學 2005
本文編號:2948081
【文章來源】:西北大學陜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ZEN的化學結構式
圖 2-3 7 號降解菌株在 LB 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及顯微鏡下的細胞形態(tài) 2-3 The colony morphology of the degrading strain No.7 in LB medium anology under microscopeA 為 7 號菌株在 LB 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B 為 7 號菌株在顯微鏡下的細胞形態(tài)
圖2-47號降解菌的16SrDNA序列PCR電泳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腸道菌群與健康、疾病和藥物作用的影響[J]. 劉昌孝. 中國抗生素雜志. 2018(01)
[2]藥物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J]. 張照楠,陳瑞雪,王躍飛,劉亞男,江振作. 中藥材. 2015(06)
[3]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飼料和原料中霉菌毒素污染調(diào)查報告[J]. 王金勇,劉穎莉. 今日養(yǎng)豬業(yè). 2012(01)
[4]玉米赤霉烯酮對小鼠免疫器官的毒性作用[J]. 梁梓森,馬勇江,劉長永,鄧銜柏,剡海闊,范小龍. 中國獸醫(yī)科學. 2010(03)
[5]黃曲霉毒素生物降解的研究及前景展望[J]. 計成,趙麗紅,馬秋剛,關舒,雷元培. 中國家禽. 2009(21)
[6]直接競爭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大麥中玉米赤霉烯酮[J]. 劉濤,王向紅,常彧,張燕,王碩. 食品與機械. 2008(02)
[7]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研究及檢測方法進展[J]. 何慶華,許楊. 衛(wèi)生研究. 2005(04)
[8]用免疫親合柱熒光檢測法檢測飼料及飼料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J]. 謝剛,楊衛(wèi)辰,李榮濤,孫啟玲,陳蘭,吳君里. 糧食與飼料工業(yè). 2005(03)
[9]小麥和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況初探(Ⅰ)[J]. 李榮濤,謝剛,付鵬程,羅建偉,陳蘭,吳軍里. 糧食儲藏. 2004(05)
[10]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研究進展(綜述)[J]. 王怡凈,張立實. 中國食品衛(wèi)生雜志. 2002(05)
碩士論文
[1]一株益生芽孢桿菌的篩選及其腸道菌群調(diào)節(jié)作用研究[D]. 陳海華.第三軍醫(yī)大學 2005
本文編號:29480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294808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