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傳染性貧血病毒誘導馬胎皮細胞發(fā)生自噬的研究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 infection on (FED) autophagy of horse fetal skin cells, EIAV was infected with FED and FED cells which overexpressed GFP-LC3 were detected for autophag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LC3-II in EIAV infected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western blot with typical double-layer membrane structure. The green fluorescence aggregation of FED cells infected with EIAV was observed by confocal laser microscop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IAV can induce autophagy of FED cells significantly after FED cells are infected. The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on the regulation of autophagy on EIAV replication and infection.
【作者單位】: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哈爾濱獸醫(yī)研究所獸醫(yī)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馬傳染病與慢病毒病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
【基金】:國家自然基金優(yōu)秀青年基金項目(31222054) 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C2016064)
【分類號】:S852.6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志才;邵增務;;自噬分子機制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08年01期
2 趙勇;師長宏;伍靜;張海;;自噬的形態(tài)特征及分子調(diào)控機制[J];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10年10期
3 伍靜;趙勇;師長宏;張海;;自噬的形態(tài)特征及分子調(diào)控[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0年20期
4 杜萬清;俞立;;自噬過程的晚期階段[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1年01期
5 方夢蝶;劉波;劉偉;;自噬的分子細胞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2年04期
6 謝洪;李艷君;陳英玉;;線粒體自噬[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11年12期
7 孫鵬;宋錦寧;;高遷移率族蛋白1介導自噬發(fā)生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3年07期
8 李寶華;熊思東;;自噬對胞內(nèi)感染病原體的雙重作用[J];微生物與感染;2006年03期
9 王海杰;譚玉珍;;溶酶體途徑在細胞自噬過程中的功能意義[J];生命科學;2011年08期
10 張迎梅;邱倩;漆永梅;;線粒體自噬的研究方法[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晨;張璇;滕衍斌;胡海汐;周叢照;;家蠶中自噬相關蛋白Atg8的結構研究[A];華東六省一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2009年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2 涂亞斌;王柳;劉紅全;仇華吉;童光志;;馬傳染性貧血病毒(EIAV)嵌合感染性分子克隆的體外構建[A];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1年
3 趙薇薇;王雪峰;馬建;呂曉玲;趙玉軍;周建華;;EIAV驢白細胞弱毒疫苗株減毒過程第61代毒前病毒全基因組DNA的克隆與分析[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畜牧獸醫(yī)生物技術學分會暨中國免疫學會獸醫(yī)免疫分會第七次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韓凌霞;李亞明;曲連東;司昌德;姜騫;劉家森;;EIAV基因轉(zhuǎn)移載體啟動子的比較[A];中國生物工程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全國生物反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韓凌霞;李亞明;曲連東;司昌德;姜騫;劉家森;;EIAV[hlx1]基因轉(zhuǎn)移載體轉(zhuǎn)錄后調(diào)控元件的優(yōu)化[A];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胡守萍;尹訓南;付德霞;吳東來;;檢測組織中馬傳染性貧血病毒基因原位雜交方法的建立[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畜牧獸醫(yī)生物技術學分會暨中國免疫學會獸醫(yī)免疫分會第七次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溫建新;童光志;王金寶;仇華吉;涂亞斌;;EIAV標記感染性克隆分子的構建[A];第三屆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動物微生態(tài)企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溫建新;童光志;王金寶;仇華吉;涂亞斌;;EIAV標記感染性克隆分子的構建[A];第四屆第九次全國學術研討會暨飼料和動物源食品安全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下冊)[C];2008年
9 杜建森;喬文濤;劉新奇;;馬傳貧病毒(EIAV)免疫毒株FX2 gp45的表達純化及初步晶體學研究[A];泛環(huán)渤海地區(qū)九省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2011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10 隋森芳;;電子顯微學研究的新前沿:從分子向復雜結構層次的過渡[A];第九次全國生物物理大會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生命學院;俞立課題組在《科學》發(fā)文揭示自噬調(diào)控的重要機制[N];新清華;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盛楠;轉(zhuǎn)錄因子p8調(diào)控自噬的功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2 王欣茹;自噬在煙粉虱與雙生病毒互作中的機制[D];浙江大學;2016年
3 朱婧;Ccl1-Kin28復合體調(diào)控氮源饑餓誘導的自噬機制的研究[D];清華大學;2015年
4 李永波;類固醇激素20-羥基蛻皮酮通過增加細胞內(nèi)鈣離子水平促進自噬向凋亡轉(zhuǎn)化[D];山東大學;2017年
5 王永強;自噬促進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釋放的作用機制研究[D];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
6 慈雅麗;VSV G跨膜區(qū)在融合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研究及亞硒酸鈉通過p70S6K/p53/ULKl通路誘導ROS上調(diào)抑制保護性自噬[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7年
7 盛岳;Rab37調(diào)控細胞增值及自噬的分子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4年
8 易聰;乙;谧允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機制的研究[D];清華大學;2012年
9 陳英;自噬與凋亡分子水平相關關系的探討[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1年
10 劉強;馬傳染性貧血病毒在馬基因組上整合特征的分析[D];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宇程;泛素連接酶HOIL-1L在線粒體自噬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5年
2 史衛(wèi)俊;自噬調(diào)控神經(jīng)干細胞的分化潛能[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潘翠云;自噬在大鼠肝臟再生中的作用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年
4 秦英;油菜BnAtg8-擬南芥轉(zhuǎn)基因系的建立及其自噬功能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5 葉濱;家蠶ATG3和ATG8蛋白參與自噬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6 金衛(wèi);Foxc2通過抑制內(nèi)質(zhì)網(wǎng)應激與自噬促進脂肪細胞生熱作用[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6年
7 湯偉;自噬參與低溫誘導線蟲壽命延長的機制[D];云南大學;2016年
8 孫遠航;綿羊肺炎支原體誘導肺臟上皮細胞自噬的初步研究[D];寧夏大學;2016年
9 劉喜紅;HTLV-1病毒蛋白Tax對胞外HMGB1介導自噬的影響[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6年
10 李姍姍;rBTI誘導Hep G2細胞線粒體自噬的機制研究[D];山西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1524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dongwuyixue/215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