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頸總動脈破裂粥樣硬化斑塊模型的建立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rabbit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upture model by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Methods Thirty healthy male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n = 10), high fat feeding group (n = 10) and balloon injury group (n = 10). After 8 weeks of feeding, the internal diameter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and blood flow velocity of carotid artery were measur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T and the degree of atherosclerosis was evaluated. "Extraluminal negative pressure" was used to induce plaque rupture and the animals were killed to observe the successful rate of plaque rupture, and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otid intima under naked eyes and light microscope. Results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 the high fat feed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T was significantly thick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nal diameter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nal diameter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 the high fat feeding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high fat feeding group, and the IMT was significantly thicker than the high fat feeding group. The 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was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high fat feeding group (P0.05).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lipid, inflammatory cells and foam cell infiltration were observed in the high fat feeding group with balloon injury,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stable plaques. 8 cases induced plaque rupture and 1 case died. In the high fat feeding group, subintimal lipid deposi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were observed, but endothelial cells were intact, internal elastic plates were arranged neatly, one case induced plaque rupture, and no animal death was found. In the control group, endothelial cells were intact, smooth muscle cells in the middle layer were arranged neatly, and no plaque rupture or animal death was induced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experimental model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 rupture has a high success rate, low animal mortality, simple and easy operation, and provides a reliable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physiological, path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心內(nèi)科;
【基金】:河南省鄭州市科技攻關(guān)計劃 鄭州市博士基金項目資助(2010-010021)
【分類號】:R-33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建祥;;納米醫(yī)學在動脈粥樣硬化防治中的進展[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4年02期
2 胡健;張明璽;李志丹;王銳;;麝香保心丸預防冠脈支架術(shù)后再狹窄50例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年15期
3 徐戈;黃琛;李志樂;文偉明;歐婷;王利兵;;煙酸對高脂血癥兔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膽固醇逆轉(zhuǎn)運相關(guān)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年10期
4 朱太卿;張莉峰;袁學謙;肖悠美;張存玲;王慧貞;王煥榮;王愛麗;;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外周血Th17水平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年03期
5 趙璐;劉永峰;李建科;庫婷;;脂質(zhì)代謝網(wǎng)通路關(guān)鍵基因調(diào)控牛肉品質(zhì)的研究進展[J];食品安全質(zhì)量檢測學報;2013年06期
6 郭明;高鑄燁;王培利;史大卓;;中藥防治血脂異常進展[J];世界中醫(yī)藥;2013年12期
7 楊汀;樊光輝;刁波;;后循環(huán)短暫腦缺血發(fā)作患者外周血Treg、IL-17檢測及意義[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3年08期
8 阮葉蘭;韓璐;陳玉嵐;劉熠雯;徐新娟;;高血壓患者維生素D與纖維蛋白原的相關(guān)性研究[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年08期
9 王熱華;林鋒;陳詩泉;浦曉東;;血栓彈力圖評估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年17期
10 蔡蒙杰;曹明盼;王杰;張新鳳;;18種畬藥植物的抗氧化能力比較[J];中成藥;2013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Li Tingting;Tian Hongbo;Zhao Yuxia;An Fengshuang;Zhang Lei;Zhang Jianning;Peng Jie;Zhang Yun;Guo Yuan;;Heme oxygenase-1 inhibits progression and destabilization of vulnerable plaques in a rabbit model of atherosclerosis[A];山東省醫(yī)學會第十一次老年醫(yī)學分會學術(shù)會論文匯編[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耘紅;睡眠剝奪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相關(guān)性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趙艷峰;eIF-2α磷酸化在E-/B48脂蛋白誘導泡沫細胞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3 賈曉健;以HDL受體SR-BI基因3'UTR為靶點的microRNA和小分子化合物的發(fā)現(xiàn)及作用機制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4 王偉;ABCG1基因功能調(diào)節(jié)在動脈粥樣硬化及巨噬細胞膽固醇外流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5 王麗莉;MiR-146a對動脈粥樣硬化免疫炎癥的影響及普羅布考/瑞舒伐他汀的干預作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田國平;MiR-467b靶向調(diào)控小鼠巨噬細胞LPL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D];南華大學;2013年
7 伊男;衣霉素在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和遷移中的作用及分子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8 陳鏡樓;漸尖毛蕨的生物活性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9 戴菱菱;巨噬細胞的替代激活抑制脂毒性引起的巨噬細胞死亡[D];中南大學;2013年
10 任萍萍;主動脈瘤與夾層病變中ADAMTS-4作用機制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臻;三聯(lián)消石法治療肝膽管結(jié)石的療效研究[D];青島大學;2013年
2 徐洋;吳茱萸總堿和吳茱萸次堿對球囊損傷所致大鼠頸總動脈內(nèi)膜增生影響的研究[D];遵義醫(yī)學院;2013年
3 蘇俊;溫陽振衰顆粒對阿霉素誘導性慢性心衰模型兔的作用及其對心肌JNK表達的影響實驗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4 梁家紅;甘草查爾酮A對Ox-LDL誘導RPAECs炎癥損傷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浙江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5 金冬霞;免疫球蛋白及共刺激分子在冠心病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6 劉方蘭;白藜蘆醇誘導線粒體自噬修復巨噬細胞氧化損傷[D];暨南大學;2013年
7 林輝煌;慢性間歇性缺氧對孕鼠子代鼠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及Caveolin-1的影響[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3年
8 黃江偉;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在動脈粥樣硬化大鼠血清及斑塊中的表達及意義[D];南華大學;2013年
9 閆浩;胰島素對不穩(wěn)定斑塊形成的影響及機制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3年
10 呼延婕;白藜蘆醇通過抑制STAT3和AKT信號通路干預兔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存賢;吳永琴;;異常應力負荷及椎間失穩(wěn)建立實驗性兔腰椎間盤退變模型[J];浙江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1年03期
2 戎冬文;楊曉峰;米振國;王東文;;尿道下裂兔動物模型的建立[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6年S2期
3 沈長銀;石蓓;趙然尊;許官學;王冬梅;;兔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動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學評價[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邢達勇;郝晶;;間接視神經(jīng)損傷動物模型的研制及其形態(tài)學改變[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8年06期
5 胡曉峰;劉斌;張敏;張家文;孫一兵;;家兔肝纖維化模型的建立及肝功能指標與肝纖維化的相關(guān)性[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7年03期
6 王威巖;周振坤;李靜華;劉軍;;電針對實驗家兔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VCAM-1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年02期
7 黃乾亮;李美華;李平根;李義云;;彈性蛋白酶誘導兔囊性動脈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學研究[J];廣東醫(yī)學;2010年S1期
8 李麗帆;顧國龍;吳芳;彭義;李金平;;同型半胱氨酸致兔動脈粥樣硬化的實驗研究[J];廣西醫(yī)學;2007年05期
9 蔡國鋒;段洪;閔捷;胡大春;趙云秋;邵標;張克強;余林薪;耿承奎;李建軍;陳戈;;免疫增強療法用于慢性化膿性骨髓炎治療的動物實驗研究[J];現(xiàn)代醫(yī)學;2009年01期
10 張祖列;林菁艷;閔蘇;董蒲江;;兔兩種體外循環(huán)模型建立的實驗研究[J];重慶醫(yī)學;2009年2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銘;陳淑萍;安肖霞;溫小紅;;改良兔肺原位保存缺血再灌注模型[A];2008年第七次華東六省一市麻醉學學術(shù)會議暨浙江省麻醉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8年
2 武曉玲;羅春霞;遲路湘;;高脂飲食加空氣干燥術(shù)建立兔頸動脈粥樣硬化實驗模型[A];第九次全國神經(jīng)病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3 徐銘;陳淑萍;溫小紅;安肖霞;徐鶴云;;改良兔肺原位保存缺血再灌注模型[A];2007年浙江省麻醉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陳益丹;邱華平;金肖青;俞邁紅;諸劍芳;;針刺對兔膝骨關(guān)節(jié)炎動物模型血清IL-1β、TNF-α的影響[A];中國針灸學會2009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集)[C];2009年
5 賀瑋;李志敏;;維拉帕米、中性蛋白酶聯(lián)合防治增殖性玻璃體視網(wǎng)膜病變的實驗研究[A];2007年貴州省醫(yī)學會眼科學分會第五屆第三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6 李昌煜;郭建友;;抑郁癥動物模型研究進展[A];中國藥理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7 蔣燦華;葉冬霞;陳萬濤;林國礎(chǔ);張志愿;邱蔚六;;舌鱗癌SD大鼠動物模型的建立[A];2004年口腔頜面腫瘤基礎(chǔ)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日程及論文集[C];2004年
8 謝瑤;盧昕;王國春;郭健;陳旺;王泰玲;;實驗性肌炎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治療的研究[A];全國自身免疫性疾病專題研討會暨第十一次全國風濕病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9 李麗霞;湯永民;沈紅強;錢柏芹;羅春芳;張海忠;;急性B淋巴細胞系白血病靶向治療動物模型的建立[A];中國抗癌協(xié)會第七屆全國小兒腫瘤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10 閆慧博;魯凱伍;金大地;江建明;;建立穩(wěn)定的大鼠脊髓全橫斷模型的實驗研究[A];第八屆全國脊柱脊髓損傷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曉罡;夏季家兔管理要點[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5年
2 杲罡;夏季養(yǎng)兔應抓啥[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5年
3 ;夏季養(yǎng)兔應抓啥[N];通遼日報;2005年
4 張中立 劉黎麗 陳建華;“懶漢”獺兔協(xié)會[N];農(nóng)民日報;2005年
5 呂紀增;幼兔急性腹瀉病的防治[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5年
6 孔令文;養(yǎng)兔喂料 三要三不要[N];農(nóng)民日報;2005年
7 ;養(yǎng)兔巧喂料三要三不要[N];通遼日報;2005年
8 ;秋季養(yǎng)兔六件事[N];山西科技報;2004年
9 劉茹馥;獺兔五種情況下產(chǎn)不出優(yōu)質(zhì)皮[N];中國特產(chǎn)報;2004年
10 唐文斌 朱峰;“雙兔”:沒有終點的品牌之旅[N];江蘇經(jīng)濟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宮毅;血流動力學在兔腹主動脈瘤形成過程中的作用[D];中南大學;2007年
2 馮書章;A/E大腸桿菌疫苗動物模型的研究:兔大腸桿菌基因工程疫苗[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2001年
3 石文靜;吸氧和血管生長因子在新生小鼠視網(wǎng)膜病發(fā)病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4年
4 Oa劍非;Aβ-AD動物模型建立及NGF治療的實驗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5 張慧博;兔腦血流動力學與缺血半暗帶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的實驗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胡萍;透鏡誘導豚鼠眼屈光狀態(tài)的改變及豚鼠近視眼鞏膜中MMP-2、TIMP-2和生長因子變化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4年
7 許亦權(quán);同種異體骨移植修復犬顳頜關(guān)節(jié)、下頜骨缺損的初步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8 劉慶華;老年人呼吸機相關(guān)肺炎綜合干預和發(fā)病機制的臨床和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王小元;嚴重聯(lián)合免疫缺陷小鼠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重建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10 邵世坤;創(chuàng)傷性骨關(guān)節(jié)炎發(fā)病機理和初步防治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宏宇;家兔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簡捷模型建立[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7年
2 吳少帥;脊髓靜脈高壓動物模型的構(gòu)建和評價[D];同濟大學;2007年
3 車建偉;重組合異種骨復合bFGF治療兔股骨頭壞死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6年
4 林鴻寬;建立兔腰椎間盤退變模型的實驗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7年
5 黃乾亮;彈性蛋白酶誘導兔囊性動脈瘤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學研究[D];南昌大學;2009年
6 王玉梅;低分子肝素對四環(huán)素誘導兔胸膜粘連的影響[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5年
7 賈驚宇;兔脊神經(jīng)后支切斷脊柱側(cè)彎動物模型建立[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9年
8 楊克雅;大承氣湯證家兔動物模型的研制[D];福建中醫(yī)學院;2008年
9 李東亮;肺減容術(shù)對肺氣腫兔膈肌生物力學特性影響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5年
10 張聞力;椎間盤退變動物模型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4597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245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