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和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斑馬魚
本文選題:斑馬魚胚胎 + 黃色斑點 ; 參考:《發(fā)育醫(yī)學電子雜志》2014年03期
【摘要】:正一、斑馬魚血液和心血管系統(tǒng)的發(fā)生過程及其特點斑馬魚原產(chǎn)于印度東部的恒河流域,因背部有縱向的藍白相間條紋而得名。在28℃水溫時,24受精后小時(hpf)斑馬魚主要的臟器原基都基本形成,腦、心臟和體節(jié)等清晰可見。胚胎和幼魚身體透明,在顯微鏡下可直接看到其心臟搏動和血液循環(huán)。3個月性成熟,成年魚體長3~6 cm。雄魚體形細長,腹部和鰭有金黃色斑點,雌魚體形豐滿無金黃色斑點。成年魚產(chǎn)卵量大,一對健康
[Abstract]:The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of zebrafis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ebrafish native to the Ganges RIver River Basin in eastern India. It was named after the vertical blue and white stripes on the back. At 28 C, 24 hours after fertilization (HPF), the main organs of the zebrafish were basically formed, the brain, heart, and body were clearly visible. The body is transparent, the heart beat and blood circulation can be seen directly under the microscope for.3 months. The adult fish body is long 3~6 cm. male, the abdomen and fins have golden yellow spots, the female fishes have full body and no golden yellow spots. The adult fish spawns large, a pair of health is healthy.
【作者單位】: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科技部973項目(2013CB945300) 自然科學基金(81090414和31171387)
【分類號】:R-33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勝紅;黃思超;蔡紹暉;;斑馬魚在抗腫瘤血管生成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9年10期
2 方薇;曾靜;王付利;;模式生物斑馬魚在人類疾病研究中的應用[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年02期
3 張勇;陳芳源;鄧敏;;斑馬魚血液腫瘤學的研究進展[J];遺傳;2009年09期
4 梁愛華;;斑馬魚——一種可用于中藥藥效和毒性篩選的魚類模型[J];中國中藥雜志;2009年22期
5 韓勇軍;吳新榮;;ptges3a基因在斑馬魚早期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的表達[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6 楊景峰;劉建宇;近藤麻子;王思珍;董武;;多氯聯(lián)苯引起斑馬魚胚胎自旋運動增加及基理[J];醫(yī)學動物防制;2010年02期
7 侯佳;桂永浩;張立鳳;王躍祥;劉東;宋后燕;;視黃酸缺乏對斑馬魚心臟房室分化的影響[J];中國實驗動物學報;2007年05期
8 崇梅;桂永浩;成璐;盧大儒;;斑馬魚Tbx2基因阻抑先天性心臟病模型的建立與研究[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7年14期
9 龔春華;李軍;秦玉明;趙慶順;王大為;;乙醇對斑馬魚胚胎發(fā)育中tenascin-c基因表達的影響[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年01期
10 夏銘;潘雪;王和生;鄧敏;金怡;陳漪;李敏燕;孔德明;;轉(zhuǎn)基因系構(gòu)建斑馬魚胰島β-細胞發(fā)育模型[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李珊珊;孔德明;李雪梅;;斑馬魚動物模型及其在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研究進展綜述[A];2010年貴州省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內(nèi)分泌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譚紅梅;李倩;張泉;閆婷婷;曹露;;Hcy誘導細胞周期G1/S阻滯抑制內(nèi)皮細胞增殖及血管形成[A];第八屆海峽兩岸心血管科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羅娜;李發(fā)祥;葉湘漓;陳婷芳;黃婷;吳堅;王琨;吳秀山;鄧云;;利用斑馬魚模型研究心臟組織高表達基因HDGC3在心臟發(fā)育中的功能[A];第二屆模式生物與人類健康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12年
4 陳麗婷;李仁柯;梁文學;徐鵬飛;王磊;李克勤;陳竺;劉廷析;陳賽娟;;新的NUP 98融合的伙伴基因IQCG通過鈣信號通路調(diào)控斑馬魚定向造血干細胞的增殖[A];第13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5 沈莉菁;陳芳源;鐘敏;張勇;匡穎;林文潔;鐘華;鐘濟華;;MYCN基因?qū)υ煅D(zhuǎn)錄因子的調(diào)控[A];第13屆全國實驗血液學會議論文摘要[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羅剛 李兵;斑馬魚破譯人類基因的先鋒[N];健康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結(jié)合蛋白-2參與斑馬魚胚胎心血管系統(tǒng)發(fā)育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2 普佳睿;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素1在斑馬魚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中的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3 張利軍;斑馬魚心臟毒性評價模型的建立及美托洛爾心臟毒性作用機制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12年
4 李雷;斑馬魚AGGF1基因在造血系統(tǒng)以及血管系統(tǒng)發(fā)育過程中的功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5 姜利軍;斑馬魚Rictor基因的克隆、表達和功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6 譚理;組蛋白脫甲基酶LSD1在小鼠胚胎干細胞分化及斑馬魚胚胎發(fā)育中的作用[D];復旦大學;2009年
7 岳文杰;Gfi1.2基因在斑馬魚內(nèi)耳的表達及順鉑的耳毒性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09年
8 馬全富;斑馬魚基因sema4c的克隆、表達和功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蔣f^;G蛋白偶聯(lián)受體激酶在胚胎發(fā)育中調(diào)控作用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10 鄭小鳳;Tol2轉(zhuǎn)座子介導的斑馬魚誘變及nup107突變體研究[D];清華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蒲韻竹;斑馬魚阿爾茨海默病動物模型的建立[D];西南大學;2013年
2 李淼;地塞米松磷酸鈉導致斑馬魚顱面部發(fā)育異常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3 李金玲;斑馬魚模型用于沙門菌質(zhì)粒毒力基因spv對感染及自噬影響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4年
4 趙壯;斑馬魚藥源性耳毒模型的建立及應用[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5 高明;Sox19b基因?qū)Π唏R魚胚胎早期神經(jīng)系統(tǒng)發(fā)育的調(diào)節(jié)及作用機制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6 王盼盼;CFL相互作用蛋白的鑒定及其在斑馬魚心臟發(fā)育中的初步功能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7 白艷;斑馬魚Ror2對匯聚延伸運動調(diào)節(jié)機理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8 劉洪卯;外源p204對斑馬魚先天免疫的影響和p204轉(zhuǎn)基因載體的構(gòu)建[D];山東大學;2013年
9 鹿薇;斑馬魚肝臟再生正向遺傳學ENU突變篩選模型的建立[D];西南大學;2010年
10 溫宗華;斑馬魚cd99l2的時空表達及其在早期造血意義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404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84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