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顆粒攜帶microRNA-126在細胞間信號傳遞中的作用
本文選題:微顆粒 + 微RNAs; 參考:《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討微顆粒(microparticles,MP)作為載體攜帶microRNAs(miRNAs)在介導細胞間信號傳遞中的作用。方法:用梯度離心的方法獲得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和293T細胞來源的微顆粒,將微顆粒與人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細胞(THP-1細胞)共培養(yǎng),然后應用transwell遷移實驗觀察THP-1細胞遷移情況;用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及Western blotting實驗的方法,分析微顆粒攜帶miRNAs影響單核細胞遷移的機制。結果:通過transwell實驗發(fā)現(xiàn),HUVEC細胞來源的微顆粒(MPHUVEC)組THP-1細胞遷移數(shù)明顯多于293T細胞來源的微顆粒(MP293T)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PHUVEC組THP-1細胞CXCR4 mRNA及蛋白表達水平均明顯高于MP293T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UVEC細胞分別給予lipo2000、lipo2000+miRNA inhibitor和lipo2000+miRNA-126 inhibitor不同處理獲得的微顆粒為MPcon、MPneg-con、MPmiR-126 inhibitor,與MPcon組、MPneg-con組相比,MPmiR-126 inhibitor組THP-1細胞遷移數(shù)明顯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PmiR-126 inhibitor組THP-1細胞CXCR4 mRNA及蛋白表達水平顯著低于MPcon組、MPneg-con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HUVEC細胞來源的微顆?梢詳y帶miRNA-126促進單核細胞遷移,微顆粒作為載體可以攜帶miRNAs介導細胞間信號傳遞。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microgranular MPs as a carrier carrying microRN AsmiRNs in inter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Methods: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and 293T cells derived from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 and 293T cells were obtained b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and co-cultured with huma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cells (THP-1 cells). Then the migration of THP-1 cells was observed by transwell migration assay, and the mechanism of micronucleus carrying miRNAs on monocyte migration was analyz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Western blotting assay. Results: transwell assay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migration of THP-1 cells in the MPHUVEC-deriv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P293T group, and the expression of CXCR4 mRNA and protein in the THP-1 cells in the P0.05-MPHUVE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P293T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THP-1 cell migration between MPcon group and MPneg-con-lated group. The migration of THP-1 cells in the MPmiR-126 inhibito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MPcon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MPcon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CXCR4 mRNA and protein in THP-1 cells in P0.05 inhibito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MPneg-con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microparticles derived from the cells can carry miRNA-126 to promote monocyte migration, and microparticles can carry miRNAs to mediate inter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心臟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270274) “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科技重大專項(2012ZX09303019) 首都衛(wèi)生發(fā)展科研專項項目(2011-4022-03)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7132225)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研究與發(fā)展基金(RDB2011-17)資助~~
【分類號】:R32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查克嵐;李家富;曾瑜;;SDF-1/CXCR 4在槲皮素抗Apo E-/-小鼠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過程中的作用[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陽輝;Ox-LDL對骨髓MSCs增殖、遷移的影響及其機制探討[D];中南大學;2013年
2 秦元華;IL-8/CXCL8及其受體拮抗劑G31P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影響及相關分子機制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4年
3 楊濤;肺動脈高壓患者右心功能與預后的評價[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4年
4 徐通一;腦動靜脈畸形出血相關因素及其與內皮祖細胞關系的探討[D];復旦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武煥玲;范剛;;微顆粒在調節(jié)血管功能中的作用及意義[J];中國微循環(huán);2006年04期
2 趙先真,朱竹林;微顆粒場同軸全息的離焦處理方法[J];中國激光;1990年06期
3 毛寬民,陳天寧,黃協(xié)清;非阻塞性微顆粒阻尼機理的散體元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99年09期
4 崔燕;吳超;陽富強;劉輝;李明;;大氣中自由沉降微顆粒的形狀分析[J];科技導報;2011年06期
5 鐘劍;吳超;;微顆粒黏附力測試技術研究進展[J];科技導報;2012年03期
6 何延才;Monte Carlo方法應用于微顆粒X射線定量分析[J];自然雜志;1984年07期
7 駱其君;裴魯青;嚴小軍;劉昌強;;水分與微顆粒壇紫菜生產工藝的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8年04期
8 何延才,曹立群,胡敏,陳家光;微顆粒樣品X射線定量分析Monte Carlo模擬計算軟件[J];計算物理;1987年02期
9 邵波靜;血小板微顆粒和血小板活化的關系[J];血栓與止血學;2003年02期
10 邁克·奧科特;;新藥將傷害因子驅離心臟[J];科技創(chuàng)業(yè);2014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鮑計章;周永明;趙心華;朱文偉;胡明輝;周韶虹;許毅;孫偉玲;王婕;李艷;胡令彥;陳海琳;曾慶;;血小板微顆粒與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關系[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二屆岐黃論壇——血液病中醫(yī)藥防治分論壇論文集[C];2014年
2 顏大運;汪家道;陳大融;;Al微顆粒對45~#鋼超聲空蝕的抑制[A];2011年全國青年摩擦學與表面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章莉娟;楊友強;;微顆粒載藥體系設計和結構性能關系[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2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4 邵士勇;姚永幫;饒瑞中;;基于圖像的纖維狀微顆粒的形狀和散射信號檢測[A];第八屆全國顆粒制備與處理學術和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何延才;陳家光;;微顆粒樣品x射線定量分析實驗方法[A];第四次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1986年
6 何延才;曹立群;胡敏;陳家光;;多元微顆粒樣品的X射線定量分析計算方法[A];第四次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1986年
7 潘家強;李英;曾健瀅;蘇榮勝;劉靜;唐兆新;吳玄光;;靜脈注射不同類型的微顆粒對肉雞肺動脈壓的影響[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家畜內科學分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陳蓓蕾;馬莉;李曉波;李軍;;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患者血小板微顆粒水平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第十三屆全國血栓與止血學術會議暨“血栓栓塞性疾。ㄑㄅc止血)基礎與臨床研究進展”論文摘要匯編及學習班講義[C];2011年
9 楊鋒;蔡建國;;超臨界CO_2制備硝苯地平納微顆粒[A];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2009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明;固體微顆粒粘附與清除的機理及表面保潔技術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2 崔燕;微米級固體顆粒的分形及其與界面間粘附力的關系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3 唐科;微顆粒在脂氧素合成和腫瘤治療中的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李艷強;微顆粒在表面的粘附力學及其可視化應用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2 劉嶸;血小板微顆粒的檢測及其在血栓形成中作用機理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3 張華鋒;腫瘤細胞來源的微顆粒介導抗腫瘤免疫應答的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4 孫豐來;二氧化碳抗溶劑法制備聚合物微顆粒的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04年
5 許冬華;PS~+微顆粒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檢測及其意義[D];蘇州大學;2009年
6 李會娟;內皮細胞微顆粒水平在糖尿病血管病變中的意義[D];蘇州大學;2010年
7 朱小波;基于振動節(jié)點的超聲微驅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8 張文娟;ADAMTS13和VWF在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中的檢測及意義;Ph染色體陰性骨髓增殖性腫瘤患者微顆粒的測定及其意義[D];蘇州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8249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82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