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癬毛癬菌表型、核糖體基因分型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2-09 13:14
本文關鍵詞: 須癬毛癬菌 表型 基因型 DNA 印跡 出處:《大連醫(yī)科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須癬毛癬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又稱石膏樣毛癬菌,是一種較常見及最易從人和動物分離出的皮膚癬菌之一。它引起的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的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且炎癥較顯著。對須癬毛癬菌病原學分型的研究,表現(xiàn)的分型以傳統(tǒng)的方法為主,然而,表型易受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不能滿足某些科研的要求。近年來用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基因分型的研究進展飛速,如隨機引物PCR(AP-PCR)、隨機擴增多態(tài)性DNA分析(RAPD)和mtDNA的限制酶切分析(RFLP)等。本實驗采用傳統(tǒng)方法對表型和探針與核糖體DNA印跡雜交分子生物學方法對須癬毛癬菌進行種內(nèi)分型,并探討須癬毛癬菌的表型、基因型及其相關性。 目的:采用傳統(tǒng)方法對表型和探針與核糖體DNA印跡雜交分子生物學方法對須癬毛癬菌進行種內(nèi)分型,并探討須癬毛癬菌的表型、基因型及其相關性。 材料:1株ATCC0236為美國標準培養(yǎng)標本保存菌株,35株須癬毛癬菌臨床分離菌株分別來自于大連14株,北京5株,上海5株,南京3株,沈陽3株,河北2株,昆明2株及杭州1株。 方法:1.根據(jù)菌落形態(tài)和鏡下結構對須癬毛癬菌進行表型的分型,并通過尿素酶試驗、葡萄糖米粉瓊脂試驗和體外毛發(fā)穿孔試驗對其進行鑒定。2.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銨(CTAB)法提取DNA;以皮膚癬菌的特異性引物NS5與ITS4為引物,以須癬毛癬菌的標準菌株為模板,擴增出其部分18S區(qū)、ITSⅠ區(qū)、5.8S區(qū)和ITSⅡ區(qū)為探針,并用隨機引物法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R379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曦;犬用伊曲康唑凝膠劑的研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980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49801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