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分離對新生鼠成年后內臟疼痛敏感性影響及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 母愛剝奪 腸易激綜合征 內臟疼痛 -羥色胺 出處:《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新生期母嬰分離(NMS)對幼鼠成年后內臟痛覺敏感性影響及其機制。方法建立新生期NMS動物模型,以受孕的Wistar大鼠為研究對象,待其生產后,每籠飼養(yǎng)12只新生鼠和1只哺乳期母鼠。實驗分為NMS組(n=12)和對照組(N)(n=12)。NMS組在出生后2~21d,每天同時間分離新生鼠和母鼠3h。N組不做分離處理。在2個月時給予結腸直腸擴張(CRD),通過觀察大鼠在不同壓力下CRD刺激后的腹壁撤退反射(AWR)評分,進行內臟痛覺敏感性評價;取遠端結腸組織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技術檢測5-羥色胺(5-HT)及其受體的表達情況。結果隨CRD增加,兩組大鼠AWR評分增加;與對照組相比,CRD后NMS組AWR評分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CRD后,NMS組5-HT及其受體的表達顯著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生期NMS使成年大鼠CRD時大鼠痛閾下降,出現(xiàn)慢性內臟痛覺高敏感性,5-HT及其受體參與了內臟傷害性刺激的神經(jīng)反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neonatal NMS on visceral pain sensitivity in young rats. Methods the neonatal NMS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pregnant Wistar ra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fter birth, 12 newborn rats and 1 lactating mother rat were raised in each cage. The experiment wa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MS group (n = 12) and control group (n = 12). The neonatal and maternal rats were separated at the same time every day for 3h. N group was not treated with CRD at 2 months. The visceral pain sensitivity was evaluated by observing the abdominal wall withdrawal reflex score of rats stimulated by CRD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s. The expression of 5-hydroxytryptamine 5-HT and its receptor in distal colon tissue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CRD, the AWR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AWR score of the NM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 expression of 5-HT and its receptor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NMS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Neonatal NMS can decrease the pain threshold of adult rats with CRD. Hypersensitivity of chronic visceral pain and its receptors are involved in visceral nociceptive stimulation.
【作者單位】: 瀘州醫(yī)學院護理學院·衛(wèi)校;瀘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新生兒科;瀘州醫(y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
【基金】:瀘州醫(yī)學院青年基金和瀘州市科技局重點項目[2010-S-13(5/9)]~~
【分類號】:R33
【正文快照】: 新生兒可因發(fā)生危重癥而于出生后住進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進行搶救,造成持續(xù)性母嬰分離(neonate-mother separation,NMS)狀態(tài),處于缺乏母子交流的環(huán)境中。研究顯示:母親與嬰兒間各方面相互作用在新生兒發(fā)育階段發(fā)揮重要作用,嬰兒在出生后與母親分離是一個應激源,是生命早期最常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Expression and role of 5-HT7 receptor in brain and intestine in ra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7年23期
2 Dinan T.G.;Quigley E.M.M.;Ahmed S.M.M. ;趙天智;;腸易激綜合征中下丘腦-垂體-腸腺軸調節(jié)失調:血漿細胞因子是否為潛在的生物標記[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胃腸病學分冊);2006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麗珠;王承黨;;肥大細胞相關介質在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國際消化病雜志;2010年06期
2 方遠書;張輝;裘穎兒;;腸易激綜合征(IBS)動物模型研究綜述[J];山東畜牧獸醫(yī);2013年10期
3 朱文蓮;李瀅;楊帥;陳磊;張玲;申松希;張露芬;朱江;;同神經(jīng)節(jié)段不同穴位對腸易激綜合征效應機制的比較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3年11期
4 梁海清;王世和;;痛瀉寧顆粒聯(lián)合培菲康治療感染后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3年32期
5 彭鵬;常柳yN;王進海;劉杰;王莉;;疏肝健脾法改善功能性胃腸病內臟敏感性及其機制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年09期
6 Xinxin Guo;Jifei Chen;Yuan Lu;Luyi Wu;Zhijun Weng;Ling Yang;Yuhu Xin;Xianming Lin;Yi Liang;Jianqiao Fang;;Electroacupuncture at He-Mu points reduces P2X_4 receptor expression in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3年22期
7 沈俊松;張莉莉;韓德云;;精神心理因素在腸易激綜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重疊癥中的作用[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1年10期
8 周應初;周鶴俊;劉斌;;5-HT在腸易激綜合征發(fā)病機制中的研究現(xiàn)狀[J];胃腸病學;2011年07期
9 Antonella Scalera;Matteo Nicola Dario Di Minno;Giovanni Tarantino;;What doe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hare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年33期
10 張錚錚;張進領;陳惠軍;蘭小和;;加味柴胡疏肝散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結腸黏膜膽囊收縮素的影響[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13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李亞森(Yassir Ali Almofti Ahmed);大環(huán)內脂類耐藥性對空腸彎曲桿菌毒力和適應性的影響[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2 蘇曉蘭;溫腎健脾法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大鼠療效及其作用機制初探[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3 王瑞峰;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綜合征的癥狀學特點及病理生理機制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4 張北華;IBS-D肝郁脾虛型病證結合大鼠模型的建立與評價[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3年
5 陳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腸粘膜腦腸肽與肥大細胞變化及其Th1/Th2漂移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6 張亞楠;電針對便秘及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的影響及機制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紀昌林;IL-10啟動子-1082和-819位點多態(tài)性與腸易激綜合癥的關系[D];廣州醫(yī)學院;2011年
2 張鳴鳴;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焦慮及抑郁癥狀分析[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李淑芳;腸易激綜合征伴暈動病抗抑郁治療療效觀察[D];鄭州大學;2013年
4 胡莎莎;耳針對結直腸擴張所致大鼠內臟痛的影響[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3年
5 邵雙;乙酰膽堿激動劑對大鼠擬精神分裂癥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D];北京大學;2013年
6 陳燕;1.GLP-1受體激動劑exendin-4對內臟高敏感模型大鼠內臟敏感性作用的研究 2.5-HT_(2B)受體在不同亞型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發(fā)病中的作用[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王微;腸安合劑干預肝郁脾虛型IBS病證結合大鼠模型的效應評價[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3年
8 劉兆霞;Ucn3及其受體CRFR2在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表達[D];濰坊醫(yī)學院;2011年
9 張建彬;新生期母嬰分離致大鼠海馬細胞凋亡的信號機制[D];瀘州醫(yī)學院;2013年
10 郭耀晨;四逆散合香砂六君子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肝郁脾虛證的臨床療效觀察[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延青,郭玉婷;腸易激綜合征的動物模型研究[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4年04期
2 陳孝明,察立勉,潘秀珍;腸易激綜合征的肛門直腸動力特征[J];中華消化雜志;1994年S1期
3 郝悅,王景杰,黃裕新;腸易激綜合征50例的心理衛(wèi)生狀況[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年23期
4 張志雄,熊漢華,侯曉華;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心理評價[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4年04期
5 林國威;張睿;林春;;腹外斜肌放電測量在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中的應用[J];海峽藥學;2006年04期
6 潘金國;孔德明;付一笑;;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個性和心理因素研究[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7 尉國勤;;針刺穴位配合心理暗示治療腸易激綜合征25例[J];光明中醫(yī);2007年10期
8 張秀玲;;心理干預對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基層醫(yī)學論壇;2008年19期
9 ;不良情緒會引起腹瀉[J];科學養(yǎng)生;2000年08期
10 靖大道,徐敏,汪佩文,周怡和,王興鵬;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的情緒障礙及治療[J];胃腸病學;2003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新光;;模擬腸易激綜合征動物模型的研究及評價[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07年
2 朱雪萍;陳衛(wèi)昌;許諍;吳旭東;朱樹養(yǎng);朱曉黎;;幼鼠腸易激綜合征(IBS)模型的建立及其內臟高敏感性評估[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C];2007年
3 楚更五;李平;;腸易激綜合征動物模型的研究[A];第四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心身醫(y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楚更五;李平;;腸易激綜合征動物模型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心身醫(yī)學分會第1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楊雪艷;琚堅;;PAR-2在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中表達的研究[A];第二十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暨消化疾病診治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6 章惠英;何正瑞;易靜;顧峻;劉文超;陳黎華;;新生鼠腦興奮毒性神經(jīng)變性的形態(tài)學研究[A];解剖學雜志——中國解剖學會2002年年會文摘匯編[C];2002年
7 樊江波;洪纓;董世芬;;慢性應激致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與評價[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藥實驗藥理分會第七屆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8 任天華;余穎聰;姜源;戴寧;;新生期母嬰分離方法建立IBS內臟高敏感大鼠模型[A];2005年浙江省內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9 任天華;余穎聰;姜源;戴寧;;新生期母嬰分離方法建立IBS內臟高敏感大鼠模型[A];2005年浙江省消化系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5年
10 呂恩基;王威;高志雄;;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建立方法[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皮內注藥治療內臟痛的神經(jīng)與經(jīng)絡機理研究取得進展[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年
2 白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發(fā)現(xiàn)T細胞數(shù)目參與調節(jié)天然免疫反應[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3 白庭;肝炎病毒的空氣中能存活多久[N];農村醫(yī)藥報(漢);2007年
4 王雪飛;乙肝疫苗免疫失敗與病毒變異無關[N];健康報;2007年
5 ;全反式維甲酸促進造血干/祖細胞植入的實驗研究[N];中國醫(yī)藥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薛原;生物波和生物波調控因子:為人類抗衰老開辟新領域(下)[N];健康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嚴彩霞;腸三葉因子對新生鼠NEC模型PI3K/AKT信號通路的影響及意義[D];武漢大學;2011年
2 李春輝;心房鈉尿肽合成細胞在大鼠胃黏膜的定位及心房鈉尿肽對5-羥色胺分泌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6年
3 陳磊;電針不同穴位對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大鼠腸道微循環(huán)、腦腸相關神經(jīng)肽影響的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4 方琳;激活素A促進雞胚背根神經(jīng)節(jié)神經(jīng)突起生長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王文;大鼠脊髓內5-HT_(1A)受體參與5-HT促進傷害性信息傳遞的效應[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6 魏利龍;受精15.5天胎鼠血清和新生鼠血清蛋白質組學比較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1年
7 陳鵬;大鼠GABA能、谷氨酸能終末與三叉神經(jīng)中腦核神經(jīng)元的聯(lián)系[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4年
8 孫燕;束縛應激對大鼠內臟感覺影響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9 石晶;未成熟大鼠實驗性PVL模型的建立及AMPA受體亞單位GluR2和自由基在PVL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探討[D];四川大學;2006年
10 朱雪萍;幼鼠腸易激綜合征模型建立及其發(fā)病機制的實驗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中成;雙歧桿菌對新生鼠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模型腸損傷保護機制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李紅纓;腸易激綜合征與心理精神因素的相關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彭素芳;母愛剝奪與慢性溫和應激對大鼠抑郁樣行為的影響及紋狀體par-4基因表達的甲基化調控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4 朱翔;妊娠期母鼠接觸SEB對新生鼠胸腺及外周T細胞的影響[D];蚌埠醫(yī)學院;2013年
5 林國威;脊髓NMDA受體在大鼠慢性內臟高敏機制中的作用[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7年
6 劉兆霞;Ucn3及其受體CRFR2在腸易激綜合征大鼠模型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的表達[D];濰坊醫(yī)學院;2011年
7 曲若冰;硫化氫參與新生期結腸炎性刺激誘發(fā)成年大鼠內臟痛的分子機制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8 王海;腸易激綜合征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系[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9 劉小彥;腸易激綜合征的社會心理因素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2年
10 季偉;γ-氨基丁酸和5-羥色胺在大鼠脊髓和臂旁核參與福爾馬林誘導的盆腔內臟炎性痛調控的形態(tài)學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4668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46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