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鼠人異位移植胃癌肝轉移和腹膜轉移模型的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裸鼠人異位移植胃癌肝轉移和腹膜轉移模型的實驗研究 出處:《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建立穩(wěn)定的人裸鼠異位移植胃癌肝轉移和腹膜轉移模型。方法采用異位移植技術,將MKN-45和TMK-1胃癌細胞接種于裸鼠脾臟被膜和腹腔內,建立肝轉移模型及腹膜轉移模型。制模3周或6周分別觀察異位移植轉移模型的成瘤率、侵襲與轉移程度、組織形態(tài)學特征。結果 MKN-45和TMK-1胃癌細胞建立的異位移植模型成瘤率皆為100%(40/40)。異位移植胃癌肝轉移模型中,發(fā)現(xiàn)區(qū)域淋巴結腫大或轉移(2/20;10%),血性腹水(3/20;15%);異位移植胃癌腹膜轉移模型中,發(fā)現(xiàn)血性腹水(4/20;20%),肺轉移(5/20;25%);MKN-45和TMK-1胃癌細胞經(jīng)脾肝轉移制模3周組肝轉移評分明顯低于制模6周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均為P0.01);MKN-45和TMK-1胃癌細胞注入腹腔制模3周組腹膜轉移結節(jié)數(shù)明顯少于制模6周組(均為P0.01);兩組模型的不同種類胃癌細胞株之間的局部和遠處轉移率無明顯相關性(r=0.251,P0.05)。組織病理學觀察結果證實轉移癌細胞形態(tài)特征與原發(fā)胃癌細胞相似。結論裸鼠胃癌異位移植模型為研究胃癌肝轉移和腹膜轉移的生物學機制和抗轉移治療提供了理想的實驗動物模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nude heterotopic transplantation of liver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ncer and peritoneal metastasis model. Method using heterotopic transplantation technology, MKN-45 and TMK-1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were inoculated in nude mice spleen and peritoneal membrane, establishment of liver metastasis model and peritoneal metastasis model. For 3 weeks or 6 weeks respectively to observe the ectopic transplantation metastasis model of tumor formation rat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the hist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results of MKN-45 and TMK-1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t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heterot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formation rate was 100% (40/40). Heterotopic transplantation model of gastric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 region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or metastasis (2/ 20; 10%), hemorrhagic ascites (3/20; 15%); transfer heterotopic transplantation the model of gastric cancer, found bloody ascites (4/20; 20%), lung metastasis (5/20; 25%); MKN-45 and TMK-1 gastric carcinoma cells by spleen and liver metastasi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mold mold 6 weeks group score 3 weeks group of liver metastasi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1); M KN-45 and TMK-1 in gastric cancer cells injected into the peritoneal cavity for 3 weeks group of peritoneal metastatic nodule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model 6 weeks group (P0.01); local and distant different types of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 two group model between the transfer rate of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0.251, P0.05).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results confirmed metastatic cancer cell morphology similar to primary gastric cancer cells. The pathological animal model provides an ide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gastric cancer in nude mice 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 ectopic liver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ncer and peritoneal metastasis and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anti metastasis treatment.
【作者單位】: 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yī)院胃腸微創(chuàng)外科中心;
【分類號】:R735.2;R-332
【正文快照】: 胃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占惡性腫瘤的第4位,腫瘤相關死亡率的第2位[1]。胃癌根治術后最常見的3種復發(fā)轉移模式為區(qū)域淋巴結復發(fā)和轉移、肝轉移、腹膜種植轉移。肝臟是胃癌血行轉移最常見的部位,是胃癌轉移的第一靶器官;腹膜又成為胃癌細胞種植的適宜的“土壤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楊亮;喬振奎;邴建勇;奚曉龍;樸慶華;;基質金屬蛋白酶和組織金屬蛋白酶抑制劑在腎細胞癌組織中的表達[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年13期
2 朱紀云;汪慧訪;邱江鋒;;上皮-間質轉化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2014年12期
3 王藝;趙雪峰;韓玲玲;;MMP-7表達在早期胃癌淋巴結轉移中的預測地位[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年1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趙川;轉筋草生物堿成分及抗腫瘤轉移活性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2 王娟;雌激素受體α抑制膀胱癌侵襲[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3年
3 嚴慧;化療藥物誘導胃癌SGC7901細胞向腫瘤干細胞轉化的EMT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3年
4 徐梅華;骨髓來源間充質干細胞通過融合促進肺癌轉移的實驗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4年
5 李科;四跨膜蛋白CD151對非小細胞肺癌侵襲和轉移的影響[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霏霏;TGF-β1誘導乳腺癌細胞向腫瘤干細胞轉化的EMT機制研究以及化療對干細胞相關指標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4年
2 劉震;鹽酸瑞芬太尼對體外培養(yǎng)人肝癌SMMC-7721細胞生物活性的影響[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3 顧鵬;基質交聯(lián)分子1對前列腺癌細胞遷移侵襲及上皮間質轉化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4年
4 孟蘭;地西他濱聯(lián)合曲古抑菌素A對胃癌細胞表型的影響及對抑癌基因MGMT表達的調控作用[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崇兵;40例胃癌誤診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1年01期
2 汪泳;影響胃癌預后的基因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2002年04期
3 王孟春,薛洪千,許東奎,孫作成;胃癌肝轉移外科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3年04期
4 丁士剛,張靜;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與胃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腫瘤防治研究;2003年03期
5 王奇璐;胃癌的化療和綜合治療進展[J];癌癥進展;2003年Z1期
6 張瑞奎,李忠,石瑩,唐賀文;胃癌肝轉移的治療與研究[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7 張茂申,毛偉征,陳峻青;胃癌肝轉移早期診斷及預測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04年06期
8 王懷璋,王程虎,郭晨陽;留置肝動脈導管化學治療胃癌肝轉移23例[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4年04期
9 萬能斌,舒瓊 ,莫勝川 ,周征宇;外科治療胃癌肝轉移療效分析[J];中國現(xiàn)代手術學雜志;2005年03期
10 鄭朝旭,袁興華,孫躍民,崔修錚,趙平;手術治療胃癌肝轉移的預后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05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品同;李艷萍;薛念余;李世巖;趙雅萍;鄭志強;張超;郭心璋;;超聲雙重造影對進展期胃癌肝轉移的評價[A];第二屆長三角超聲醫(yī)學論壇暨2009年浙江省超聲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2 薛念余;黃品同;李世巖;黃福光;鄭志強;王宗敏;;胃癌組織超聲造影定量分析在胃癌肝轉移的價值[A];第二屆長三角超聲醫(yī)學論壇暨2009年浙江省超聲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薛念余;黃品同;李世巖;趙雅萍;黃福光;鄭志強;王宗敏;;超聲雙重造影在胃癌肝轉移中的價值[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超聲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4 孫元水;許曉東;胡俊峰;徐繼;邵欽樹;葉再元;;胃癌肝轉移的肝切除術[A];2009年浙江省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5 ;胃癌[A];第三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鄒壽椿;;胃癌肝轉移的預測、診斷和治療[A];胃癌診治進展學習班專題講義[C];2006年
7 徐惠綿;;進展期胃癌轉移規(guī)律及亞臨床轉移診治的系列研究[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教育集[C];2006年
8 薛文成;馮凱;孟冬婭;鄭燕華;張建中;康輝;辛彥;;胃癌相關血清標志分子的篩選與初步應用[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9 劉偉中;;復發(fā)性胃癌術前評估與再次手術策略(附48例報道)[A];江西省第二屆胃腸外科學術會議暨江西省第十二次中西醫(yī)結合普通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2年
10 蘇炳光;蔣鳳蓮;蔡茂德;吳祥誠;鐘良清;;40例異時性胃癌肝轉移的臨床分析[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院 易善永;胃癌有哪些表現(xiàn)?[N];健康時報;2006年
2 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張禹;胃癌術后常做的檢查[N];家庭醫(yī)生報;2005年
3 北京振國中西醫(yī)結合腫瘤醫(yī)院 王振國;綜合療法治療腫瘤[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磊;胃癌肝轉移早期預測因子的臨床及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2 陳孝;癌前粘膜病變和多基因變化在胃癌形成中的預警價值初探[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5年
3 陳自平;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Ⅱ及其受體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和癌細胞逆轉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4 宋震亞;血管生成抑制劑及聯(lián)合化療對胃癌生長抑制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1年
5 黃茂濤;塞來昔布聯(lián)合奧曲肽抑制人體胃癌生長和轉移的組織病理反應及分子靶點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薛文成;胃癌發(fā)生發(fā)展不同階段血清蛋白質指紋圖譜及意義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6年
7 李曼;利用基因表達譜芯片篩選胃癌及轉移相關差異表達基因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7年
8 柯重偉;四環(huán)素調控系統(tǒng)控制白喉毒素-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融合基因治療胃癌的基因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1年
9 陳健;CXCL1作為胃癌進展分子標記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10 宋久剛;URG4的表達及其促進胃癌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機制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莫根;25例胃癌肝轉移同步手術療效分析[D];南昌大學;2011年
2 吳雯雯;胃癌肝轉移危險因素的相關性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2年
3 楊惠;1093例胃癌臨床病理分析[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張婕;進展期胃癌胃鏡下表現(xiàn)的臨床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5 劉靜;胃癌肝轉移預后因素及其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分析[D];南開大學;2011年
6 李寧;小鼠前胃癌肝轉移模型的建立和生長激素對荷瘤小鼠治療作用的研究[D];鄭州大學;2002年
7 任意;胃癌臨床病理資料的回顧性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張茂申;mRNA差異顯示技術克隆胃癌肝轉移相關基因[D];青島大學;2005年
9 湯群鋒;胃癌動態(tài)增強MRI及其與腫瘤血管生成相關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10 張敏峰;人胃癌肝轉移細胞相關基因的篩選[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3656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365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