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中醫(yī)證侯及自然病史中肝組織病理特征
本文關鍵詞: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中醫(yī)證侯及自然病史中肝組織病理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山大學》 2012年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中醫(yī)證侯及自然病史中肝組織病理特征
謝和平
【摘要】:第一部分慢性HBV攜帶者的命名、分類及其與自然病史的關系 研究背景 全球約有3.5-4.2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大部分為非活動狀態(tài)攜帶者。但文獻報道的HBV攜帶者定義紛繁不一,且常將處于自然病史不同分期的感染者以相同的攜帶者名稱命名,給臨床研究帶來諸多不利甚至是制約臨床研究水平的因素之一。 研究目的 尋找能體現與自然病史關系及病毒變異,且不同攜帶者名稱專指自然病史特定一期的非活動狀態(tài)感染者的HBV攜帶者命名及分類,以期在HBV攜帶者的中醫(yī)防治研究中更好的體現其恒動觀及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精髓,同時更有利于為不同的攜帶者制定相對應的管理措施。 研究方法 采用文獻綜述方法探尋HBV攜帶者的定義、命名、分類并闡述其與自然病史的關系。 結果 借鑒目前(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命名方式。綜合考慮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HBV標記物(HbeAg和HbsAg陽性或陰性)、HBVDNA水平及HBV變異(前C區(qū)及S基因)等因素將HBV攜帶者分為分為以下6類等因素,將HBV攜帶者分為分為以下6類:①e抗原(hepatitisB e antigen,HBeAg)陽性攜帶者,②HbeAg陰性攜帶者(前C區(qū)變異),③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陽性攜帶者,④HbsAg陰性HbeAg陽性攜帶者(S基因變異),⑤HbsAg陰性HbeAg陰性攜帶者(同時存在前C區(qū)及S基因變異),⑥HbsAg陰性HBVDNA陰性攜帶者(S區(qū)變異)。以上6類攜帶者均處于非活動狀態(tài),其中①②④⑤處于免疫耐受期,③⑥則屬低非復制期。此外,還闡述了HBV攜帶者與慢性乙型肝炎的鑒別。 意義 該分類方法能較為全面的涵蓋免疫耐受期期與低(非)復制期的目前西醫(yī)學認為無須抗病毒治療的各種HBV攜帶者情況,每類攜帶者均專指處于存在或不存在相關HBV位區(qū)變異的免疫耐受期或低(非)復制期,因此且其內涵及外延準確,無相互交錯情況。顯然,這樣的分類方法不但有助于為其制定特定的管理措施,也更有利于西醫(yī)學臨床研究及相關文獻的分析評價,同時也更符合中醫(yī)的辨病及辨證原則。 第二部分HBV感染免疫耐受期(HBeAg陽性攜帶者)中醫(yī)證侯規(guī)律 研究背景 含我國在內的亞太地區(qū)慢性HBV感染者中,處于自然病史免疫耐受期的人數最多(相當于我國2010指南中的慢性HBV攜帶者),該部分感染者不但因其高病毒血癥成為主要傳染源,且其遠期預后不良。因此,如果要消滅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感染者的管理尤其重要。但針對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特有的中醫(yī)證侯規(guī)律研究極少。 研究目的 探析免疫耐受期HBV攜帶者的證候規(guī)律,從中醫(yī)“證”的角度求證免疫耐受期感染者是否須要治療,該如何治療。 研究方法 采取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對185例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分別進行細分及概括辨證分型。 結果 細分辨證分型顯示無證可辨型27例(15%),單一證型為94例(50%),復合證型64例(35%)。概括5種辨證分型顯示其出現頻次依次為脾腎虧虛>肝氣郁結>濕熱內蘊>肝腎虧虛>瘀血阻絡。病位主要涉及肝膽脾胃腎,病理因素以氣郁、氣虛、陽虛等為主,兼有濕熱、瘀血等,病性虛證多于實證。 結論 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大多數有證可辨,且中醫(yī)證侯分布與慢性乙型肝炎有所不同:脾腎虧虛及肝氣郁結較多,而濕熱證較少。通過補益脾腎及疏肝理氣等治法可能有助于打破免疫耐受狀態(tài)甚至改善HBV感染自然病程。 第三部分HBeAg陽性HBV攜帶者中醫(yī)證型與HBVDNA關系 研究背景 HBV DNA水平不但是預測肝炎發(fā)作和評價抗病毒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也是預測肝硬化及HCC發(fā)生的重要預測因素。不同中醫(yī)證型的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HBVDNA水平是否存在差異尚不清楚。 研究目的 探究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的中醫(yī)證型及病性與HBVDNA的關系。 研究方法 將185例HBeAg陽性慢性HBV攜帶者中醫(yī)證型概括為單一證型(肝氣郁結,肝腎虧虛,脾腎虧虛,濕熱內蘊,瘀血阻絡),復合證型,無證可辨型。病性劃分為實證,虛證及虛實夾雜證。同時檢測其血清HBVDNA水平,并分析其與中醫(yī)證型及病性的關系。 結果 無證可辨型、單一證型及復合證型之間HBVDNA無統(tǒng)計學差異(F=0.910, P=0.404)。單一證型之內的不同證型之間HBVDNA亦無統(tǒng)計學差異(χ~2=4.672,P=0.323)。不同病性之間HBVDNA無統(tǒng)計學差異(F=0.631, P=0.596)。 結論 HBVDNA不宜作為HBeAg陽性慢性HBV攜帶者中醫(yī)證侯的微觀辨證指標。 第四部分HBV感染自然病史中的肝組織病理學特征及BU評估非活動狀態(tài)的價值 研究背景 不同文獻報道免疫耐受期肝組織病理損傷程度差異較大,尚無將自然病史4個連續(xù)性分期的患者同時納入的HBV感染者肝組織病理學研究。無肝組織病理檢查支持的HBV感染非活動狀態(tài)的評估(免疫耐受期及低非復制期)是否準確尚不知道。 目的 了解自然病史不同分期的肝組織病理特征及其與臨床特征的相關性,評估BU對HBV感染非活動狀態(tài)判斷的意義。 方法 將選自2005-2011年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中醫(yī)科慢性HBV感染者307例依據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HbeAg狀態(tài),HBVDNA水平及超聲結果(簡稱BU評估)劃分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非復制期,再活動期及代償期肝硬化。所有病例接受肝穿刺活檢術進行肝組織病理HAI診斷(G0-4,S0-4),分析不同分期患者的臨床與組織病理學特征及其相互關系。并分析BU評估的自然病史分期(非活動狀態(tài))與病理學診斷的“真非活動狀態(tài)”之間的一致性。 結果 ①同屬評估非活動狀態(tài)的ITP與LRP感染者肝組織病理炎癥(G)及纖維化(S)改變較輕微,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同屬評估活動狀態(tài)的ICP與RAP感染者之間肝組織病理改變(含G及S)也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但均較評估非活動狀態(tài)的ITP與LRP肝組織病理學改變嚴重(P<0.01)。②87例ITP感染者中1ULN≤ALT<2ULN者炎癥G改變重于ALT 1ULN的患者(P=0.039),S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9)。相反AST≥30U/L(1.75ULN)者肝組織炎癥(P=0.009)及纖維化(P=0.024)改變均較AST<30U/L(1.75ULN)者有統(tǒng)計學差異。③評估的為非活動狀態(tài)的患者亦存在顯著肝組織損傷:免疫耐受期患者G≥2的比率是52.9%,S≥2的比率為32.2%;低非復制期患者G≥2的比率是50%,S≥2的比率為38.9%。即從肝組織炎癥角度看,評估的ITP及LRP感染者分別有52.9%及50.0%的感染者處于偽非活動狀態(tài);從肝組織纖維化角度看,評估的ITP及LRP感染者分別有32.2%及38.9%的感染者處于偽非活動狀態(tài)。④不考慮自然病史分期情況下,肝組織損傷與年齡,ALT,AST水平呈正相關,與性別,HBVDNA水平及HBeAg狀態(tài)無關。脾臟腫大者肝組織損傷更嚴重。⑤免疫耐受期感染者肝組織損傷與ALT,AST水平呈正相關,無HBVDNA水平無關。⑥辨證為BSBC,IDHR,LQD等證病例的肝組織病理學較LKD, SKD證型者更為嚴重。⑦BU評估87例免疫耐受期的肝臟組織病理學炎癥診斷的符合率為47%,纖維化診斷的符合率為68%。評估的低非復制期二者的符合率分別是50%和61%。⑧超聲檢查對早期肝硬化診斷的靈敏度是16.7%,特異性是92.5%;陰性預測價值87.5%,陽性預測價值29.9%。⑨BU評估對“真非活動狀態(tài)(G)”診斷的靈敏度是72.3%,特異性是65.7%;陰性預測價值84.3%,陽性預測價值48.2%。BU評估對“真非活動狀態(tài)(S)”診斷的靈敏度是63.4%,特異性是69.8%;陰性預測價值68.1%,陽性預測價值64.5%。 結論 ①年齡更大,ALT或AST升高,超聲診斷提示脾臟腫大等提示肝組織病理改變程度更嚴重。HBV DNA水平不能反應肝臟損傷程度。②免疫耐受期HBV感染者,AST水平可能是較ALT更好的肝組織損傷預測因素。③BU評估僅能作為判斷真非活動狀態(tài)的基礎方法。但如果要更精確判斷慢性HBV感染者的真實狀態(tài),應盡可能行肝組織活檢術,尤其是男性患者,年齡更大,中醫(yī)證型為瘀血阻絡,超聲提示存在脾臟腫大時更應行肝穿刺活檢術,注意早期肝硬化的可能。④超聲檢查較難發(fā)現早期肝硬化,其診斷更加有賴于肝肝穿活檢術。⑤無肝組織病理學支持的非活動狀態(tài)判斷準確性較差,,肝穿刺仍應為判斷慢性HBV感染是否處于真非活動狀態(tài)及疾病階段的首要標準。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25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楊麗莎;王秋萍;周勁剛;李勝聯(lián);蔣冬香;蘇元英;羅統(tǒng)梅;;亞健康狀態(tài)HBV攜帶者中醫(yī)證候特點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2008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蘇元英;楊麗莎;覃桂玲;王葉玲;;亞健康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社區(qū)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1年13期
2 毛德文;薛發(fā)鏐;賓容;韋新;陳月橋;;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中醫(yī)認知與治療概述[J];山西中醫(yī);2012年01期
3 楊凈麟;孫建光;徐瑋;;中醫(yī)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病毒攜帶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1年1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范赟芝;中醫(yī)辨治慢性乙型肝炎非抗病毒適應癥的思路與方法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2 楊凈麟;補腎解毒合劑治療慢性乙肝病毒攜帶的臨床研究[D];山東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趙瑞芹,宋振峰;亞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社會醫(yī)學分冊);2002年01期
2 楊麗莎;;HBV攜帶亞健康狀態(tài)的臨床意義[J];四川中醫(yī);2006年05期
3 袁云娥,吳小蘇,譚燕;亞健康概念及其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院;2004年04期
4 ;病毒性肝炎中醫(yī)辨證標準(試行)[J];中醫(yī)雜志;1992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嘉;游紹莉;邢漢前;辛紹杰;朱理珉;;71例血清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臨床與肝臟病理特征[J];傳染病信息;2007年02期
2 李學信,陸召軍;乙型肝炎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1991年03期
3 吳秀淦,宋光放,劉紹春,張韻鳳,陳永樂,高衛(wèi)華,馬為民,張永東,王火生;慢性重型肝炎的病理變化和病因發(fā)病機制研究[J];臨床肝膽病雜志;1996年02期
4 張利寧,孫汶生,曹英林,宋靜;用地高辛標記的HBV DNA探針檢測肝炎和肝細胞癌組織中的HBV存在狀態(tài)[J];預防醫(yī)學文獻信息;1996年04期
5 李文波,馮志華;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免疫影響因素及對策[J];國外醫(yī)學.免疫學分冊;1999年02期
6 謝永雄;攀枝花市攀密地區(qū)從業(yè)人員HBsAg的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yī)學;1999年02期
7 趙紅勝;HBV、HCV感染與肝癌形成相關性探討[J];河南預防醫(yī)學雜志;2000年02期
8 陳思東,張冠群,汪保國,張文漢;職業(yè)人群HBV感染標記物消長情況的追蹤[J];疾病控制雜志;2000年02期
9 羅金萍,彭勝國,徐愛芹,陳喜圭,羅菊英,覃金紅,沈定文;日本血吸蟲與HBV合并感染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影響[J];咸寧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10 王淑文,劉添發(fā),張希圣;公務員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學研究[J];現代臨床醫(y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珊;何清;唐奇遠;唐蔚;敖飛健;李知玉;張斌;白冰;;112例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肝組織病理特點的研究[A];廣東省肝臟病學會臨床藥學專業(yè)委員會成立暨肝病藥物合理應用報告會論文集[C];2011年
2 楊麗敏;彭勛;王晉生;趙艷茹;趙培利;楊方;;HBV基因型與肝組織病理及核苷(酸)類藥物抗病毒治療相關性研究[A];第四屆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感染科醫(yī)師大會暨傳染病診治高峰論壇、浙江省醫(yī)學會肝病、感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3 倪偉;施維群;;97例慢性HBV感染者臨床診斷和肝組織病理特征的關系[A];第二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4 歐松;孫克偉;彭建平;祁雙林;聞杰;胡莉;;HBV慢性感染不同階段患者外周血DCs功能狀態(tài)的研究[A];第二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5 楊麗莎;羅偉生;覃理靈;何武;周勁剛;王釗;吳淋玲;黃亞琴;;HBV感染不同免疫狀態(tài)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細胞間粘附分子-1水平的變化[A];第四屆中醫(yī)藥繼續(xù)教育高峰論壇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繼續(xù)教育分會換屆選舉會議論文集[C];2011年
6 陳斌;歐松;孫克偉;祁雙林;;補腎法與健脾法對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T細胞功能的影響[A];第二十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肝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7 彭建平;陳晨;孫克偉;伍玉南;;補腎、健脾法對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外周血DCs功能的影響[A];全國第3屆中西醫(yī)結合傳染病學術會議暨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傳染病專業(yè)委員會第2屆委員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8 曹瑋;李太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BV核心蛋白特異性CD8+T淋巴細胞應答[A];中華醫(yī)學會第五次全國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國熱帶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9 歐松;孫克偉;彭建平;祁雙林;聞杰;胡莉;;HBV慢性感染不同階段患者外周血DCs功能狀態(tài)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感染性疾病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10 唐翠蘭;楊育林;施維群;;120例HBeAg陽性HBV攜帶者中醫(yī)證候與肝臟組織病理學關系的研究[A];慶祝浙江省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成立三十周年論文集粹2011[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崔振宇;[N];健康報;2002年
2 董家鴻;[N];健康報;2003年
3 駐京記者 李瑤;[N];醫(yī)藥經濟報;2010年
4 羅剛;[N];健康報;2004年
5 吳階平醫(yī)學基金會肝病防治指導委員會主任 王釗;[N];健康報;2011年
6 張?zhí)锟?[N];健康報;2002年
7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張先恩 中國科學院病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梁莉;[N];科技日報;2000年
8 本報記者 王丹;[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2年
9 遼寧錦州市傳染病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王振坤;[N];醫(yī)藥經濟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李天舒;[N];健康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謝和平;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中醫(yī)證侯及自然病史中肝組織病理特征[D];中山大學;2012年
2 郭晟;共抑制分子Z39Ig在HBV慢性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免疫調節(jié)功能在肝臟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0年
3 趙鴻;未成熟樹突狀細胞聯(lián)合骨髓移植誘導大鼠異體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劉陽;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模型鼠免疫耐受機制異常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祝哲誠;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供體骨髓輸注誘導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王偉;誘導免疫耐受治療心臟移植后排斥反應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04年
7 劉丹;STZ誘導1型糖尿病模型免疫耐受機制異常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8 徐東亮;核因子-κB寡聚脫氧核苷酸誘騙劑處理的供受者樹突狀細胞誘導免疫耐受的實驗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9 蔣智軍;肝臟星狀細胞在大鼠原位肝移植免疫耐受誘導機制中的作用[D];浙江大學;2007年
10 李秀東;小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誘導異基因肝移植模型大鼠免疫耐受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俊卿;HBV感染者免疫耐受期與免疫清除期PD-1表達變化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1年
2 鄧敏;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調節(jié)性T細胞水平及Foxp3與CD127的表達關系[D];南昌大學;2010年
3 張柏盛;慢性HBV感染者病原學特點與肝腎損害、治療及轉歸的相關性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梁潔;重慶地區(qū)兒童HBV血清學標志物流行病學調查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吳珍萍;拉米夫定耐藥后補救治療中HBV準種的演變及耐藥模式的特點[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陳映;巨噬細胞與HBV相關肝病肝移植后乙肝復發(fā)的關系探討[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7 楊軍;成都地區(qū)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分布特點[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8 陳良云;核苷(酸)類似物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過程中多重耐藥HBV毒株的進化[D];蘇州大學;2010年
9 王文;自體CIK細胞聯(lián)合樹突狀細胞治療HBV相關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劉琦;HBV基因型及前C區(qū)變異與慢性乙型肝炎病情關系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HBV感染免疫耐受期中醫(yī)證侯及自然病史中肝組織病理特征,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53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binglixuelunwen/12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