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真博物館》的“本土性”特征研究
本文關鍵詞:《純真博物館》的“本土性”特征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奧爾罕·帕慕克作為土耳其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備受來自東西方讀者的青睞,幾乎每部作品都能獲得一定的殊榮,因此,他又被成為享譽世界、時刻關注東西方文化交融與沖突的偉大作家。同時,由于他長期生活在伊斯坦布爾,幾乎所有作品都以這座古都為故事的空間背景,尤其在《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回憶》自傳完成后,帕慕克被貼上伊斯坦布爾的標簽,與這座城市密不可分!都冋娌┪镳^》作為2010年才翻譯成中文被國人熟知的一部小說,它塑造了為愛情而癡迷、懷念、追憶的主人公凱末爾,道出了一個令人心碎而純粹的愛情故事。帕慕克在此通過愛情這一窗口,透視土耳其的傳統(tǒng),在作品中呈現土耳其本土的文化現象,在回憶中探尋逐漸失落的本土文明。本文結合帕慕克作品的主要主題:民族身份的辨認,探討作品中呈現出的20世紀50至70年代土耳其人所面臨的身份焦慮問題,以及東西方文化沖突與發(fā)展問題。首先,本文選取了“本土文化”這一視角,挖掘《純真博物館》中表現出來的傳統(tǒng)因素。社會風俗描寫本土化;思想觀念中童真觀、婚姻觀、電影觀的傳統(tǒng)化;愛情模式書寫上的民族化,即這一模式的塑造建立在蘇菲主義思想的影響上。其次,本文還從寫作手法的角度分析了作品是如何塑造土耳其本土文化,即象征和第一人稱敘述兩大角度,以點帶面挖掘作品蘊藏的藝術方法。最后,本文從一個宏觀的角度,綜合分析和探討了帕慕克這一寫作的原因和意義,結合作者一貫的文化創(chuàng)作主題,剖析《純真博物館》的特殊之處。
【關鍵詞】:《純真博物館》 本土性 傳統(tǒng)文化 伊斯坦布爾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I374.074
【目錄】: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9
- 1 緒論9-15
- 1.1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9-11
- 1.1.1 問題的提出9-11
- 1.1.2 研究意義11
- 1.2 奧爾罕·帕慕克及《純真博物館》的研究現狀11-14
- 1.2.1 奧爾罕·帕慕克簡介11-12
- 1.2.2《純真博物館》故事梗概12-13
- 1.2.3《純真博物館》的研究現狀13-14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4-15
- 2.“本土性”:伊斯坦布爾與傳統(tǒng)15-18
- 2.1.“本土性”概念15
- 2.2 伊斯坦布爾與土耳其的“本土性”15-18
- 3《純真博物館》對“本土性”的堅守18-29
- 3.1 本土色彩——社會風俗描寫本土化18-21
- 3.2 本土精神——思想觀念傳統(tǒng)化21-26
- 3.2.1 童貞觀21-23
- 3.2.2 傳統(tǒng)的婚姻觀23-24
- 3.2.3 土耳其式的電影觀24-26
- 3.3 本土思維——故事模式塑造民族化26-29
- 4.《純真博物館》呈現“本土性”的手法29-36
- 4.1 象征:人類學民族志式的寫作方式29-32
- 4.1.1 象征及人類學民族志式的手法象征的寫作手法29
- 4.1.2 博物館的象征意義29-32
- 4.2 以第一人稱敘述視角追憶過去32-36
- 5.《純真博物館》書寫土耳其傳統(tǒng)的意義36-40
- 5.1 對土耳其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36-38
- 5.2 對自身民族身份的認同38-40
- 6. 結論40-42
- 參考文獻42-45
- 附錄:作者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及科研情況45-46
- 致謝4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中舉;;奧爾罕·帕慕克:追求文學創(chuàng)作、文化發(fā)展的混雜性[J];當代外國文學;2007年01期
2 楊中舉;;呼愁:帕慕克小說創(chuàng)作的文化詩學風格[J];東方叢刊;2009年02期
3 仇紅;;尊重傳統(tǒng)文化 吸收西方精華——帕慕克筆下的土耳其當代文化發(fā)展觀[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4 徐冰;;“純真博物館”中的鏡像世界[J];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01期
5 靳潔;;《純真博物館》中的“純粹之愛”[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6 陳蕊;;論帕慕克小說中文化身份意識形成的歷史背景[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上旬);2012年02期
7 支運波;;情人、物件、文化之戀:評《純真博物館》的幽靈性[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11年01期
8 張虎;;斷裂的靈魂:土耳其的身份觀與時代困惑[J];世界民族;2011年06期
9 畢文娟;;論帕慕克文學創(chuàng)作的尋繹模式及其文化淵源[J];求索;2012年07期
10 魏麗明;魏李萍;;帕慕克的意義: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帕慕克的中國之行[J];國外文學;2008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討[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2 董婧;自我回歸的寓言[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晶;從《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看奧爾罕·帕慕克的“呼愁”[D];山東大學;2011年
4 朱美娟;身份界定與文化融合[D];蘇州大學;2009年
5 張璐;奧爾罕·帕慕克作品中的“身份”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蒙;帕慕克小說中的文明沖突與對話[D];黑龍江大學;2009年
7 白向東;我們究竟是誰?[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劉思雨;東西方語境下奧爾罕·帕慕克作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9 周歡;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可利;論帕慕克小說的文化混雜性[D];暨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純真博物館》的“本土性”特征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63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ngmeiwenxuelunwen/276328.html